婴儿的心理发展 Flashcards
_______________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大脑的髓鞘化程度
(2岁时白质基本髓鞘化)
婴儿脑电的发展顺序是
枕叶 🔜 颞叶 🔜 顶叶 🔜 额叶
(也是大脑皮质中枢的发展顺序)
_____________常作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
同步节律α波
婴儿的脑内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是
脑干和中脑
大脑发育的规律
头尾原则
近远原则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发展顺序:
🔺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攀
2⃣️发展规律:
① 从整体性动作到分化性动作
② 从上身到下身(先会爬、然后才会走)
③ 从躯干到四肢
④ 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先会抓、然后才会捏)
(🔅i.e, 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和直立行走。手的抓握机能发展的要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到婴儿末期,独立行走变得熟练自如,这使婴儿的行动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明显扩大了认知范围,增加了与人交往的主动性。
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1⃣️成熟(格赛尔:成熟势力说/双生子爬梯实验)
2⃣️学习和教育
3⃣️营养与健康
4⃣️环境因素(发展与特定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行为)
动作发展的重要意义
1⃣️ 动作发展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即动作是个体不断内化的基础。
3⃣️ 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 动作促进大脑发育;
② 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锐化;
③ 动作使婴儿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
④ 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使个体从被动接受环境信息变为主动获取各种经验,这既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进而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简述视崖实验
视崖实验是吉布森和沃克用来证明婴儿深度知觉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视崖”是研究深度知觉的装置,它是一张由隔板分为两半且上表面为透明玻璃的大桌子。隔板一侧,图案就在玻璃底下,类似于“浅滩”;另一侧为有一定深度的“悬崖”,即图案与上面的玻璃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将能够爬行的婴儿置于视崖上,多数婴儿表现出逃避“悬崖”的倾向。视崖实验证明6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他们拒绝穿过“悬崖”去往母亲的一侧。
(注意:6个月以下的婴儿尚未发展出自主运动能力,不能进行实验,但6个月的时间足够积累深度经验。因此不能从上述结果直接得出结论说深度知觉是天生的。)
吉布森和沃克又用动物实验作为参照,得出结论:所有种类的动物,若要生存,就必须在能够独立行动时发展出深度知觉能力。对于人类而言,这种能力到6个月左右出现;对于鸡、羊而言,这种能力在1天之内就出现了;猫、狗、老鼠则是4周左右。如果深度知觉要通过试错才能获得,会给个体带来过多潜在致命危险。因此,他们认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
(🔺个人认为逻辑仍然不通畅:因为习得性的能力获得未必要通过试错,只是注视着三维空间内各种物体的运动,辅助安全限度内的动作,或许就足以使这种能力得到发展。毕竟,视崖实验的结论无法解释巴布提关于原始丛林的肯格不具备深度知觉的发现。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人类天生就具有发展出深度知觉的机制,但需要在外界刺激下发展,0~6个月是深度知觉发展的敏感期。)
视觉偏好法
范茨创造的一种研究婴儿知觉的方法。视觉偏好是指婴儿注视具有某一特点目标的时间明显超过注视其他目标的时间的现象。视觉偏好,说明婴儿已经产生了形状知觉,能够分辨不同的刺激。
“习惯化-去习惯化”范式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婴儿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
习惯化:婴儿对一个重复出现的刺激注意时间明显变短乃至不再注意。
去习惯化:当刺激发生变化时,婴儿的注意时间又变长,该程序说明了差异辨别的存在,也表明了婴儿对新异刺激的偏好。
婴儿言语发展理论有哪些?
言语发展理论是解释年幼儿童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就掌握非常复杂的语法规则的理论。
1⃣️习得论(后天)
① 强化说(巴甫洛夫、斯金纳)
② 模仿说(奥尔波特、班杜拉、哈里斯&哈塞默、怀特赫斯特)
2⃣️先天论
①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
② 语言制造能力/LMC(斯洛宾)
③ 自然成熟说
3⃣️相互作用论(先天×后天)
① 认知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② 社会相互作用论(布鲁纳、鲁利亚)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
❶ 语言是利用规则(grammar)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❷ 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天生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借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
❸ 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化规则变为表层结构(语音等),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评价:
① 有许多合理之处。
② 但语言获得装置(LAD)只是一种假设,尚未也很难得到证实。
② 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影响,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主义倾向。
注意:
由于狼孩吉妮的个案,乔姆斯基补充:言语获得装置这一先天机制,必须后天及时暴露在语言刺激下才能激活。
______不同意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知识,但认为儿童具有先天的语言制造能力(LMC),一组高度专门化的语言学习的认知和知觉能力。
斯洛宾
第二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条件刺激分为两类:① 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味等刺激,称为第一信号;② 现实的、抽象的刺激,即语言文字,称为第二信号。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是和人类的语言机能密切联系的神经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它在婴儿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在第一信号系统或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______强调“强化依随”在婴儿语言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斯金纳
(强化依随:紧随在语言之后的强化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