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心理发展。 Flashcards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婴儿的各种动作运动的发展是其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因为动作发展的顺序是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攀。
婴儿的动作发展遵循以下的规律及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第一,从整体性动作到分化性动作,第二从上身到下身先会爬,然后才会走,第三,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先会抓,然后才会捏。第四,从躯干到四肢。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和独立行走。手的抓握机能的发展的要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到婴儿末期,独立行走变得熟练自如,这使婴儿的行动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使行动具有了相当的主动性,明显的扩大的认知范围,增加了与人交往的主动性。
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第一成熟
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集中成熟是由遗传决定的,学习是后天经验获得和行为的变化,儿童生理上又不成熟,变为成熟的过程,是为学习做准备的过程,在生理成熟之前训练儿童去学习,或掌握某种技能,效果欠佳甚至无效,一旦准备好学习就会生效的,学习依赖于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
第二,学习与教育
学习为个体提供必要的刺激与经验,对个体的动作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第三,营养与健康
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对儿童生理上的影响会直接表现在动作的发展上。
第四,环境因素
环境对个体动作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形成和发展出与特定气候文化背景等相适应的行为作用。
动作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
动作发展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
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及动作是个体不断内化的基础
第三
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是个体能够积极的建构和参与自身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动作对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动作是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积极变化,变得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第三,动作是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第四,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是个体从被动接受环境信息并未主动获取各种经验,这既促进了个体自觉性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也深刻的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进而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视崖实验。
视崖实验是吉布森和沃克用来证明婴儿深度知觉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视崖是研究深度知觉的装置,这种装置是一张由隔板分为两半且上表面为透明玻璃的大桌子,隔板一侧图案就在玻璃底下,类似于浅滩,另一侧则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悬崖及图案与上面的玻璃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将能够爬行的婴儿至于视崖上,多数婴儿表现出逃避悬崖的倾向。实验证明6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对于悬崖感到害怕,而小于6个月的婴儿已经开始注意到区别,但并不害怕,例如两个月的婴儿至于是压身侧时,其心率降低的程度大于他们处于浅测时的程度。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儿童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
①习惯化及婴儿对一个重复出现的刺激,逐渐熟悉,兴趣下降
②去习惯化,当刺激发生变化时,婴儿再次对刺激感兴趣,该程序及说明差异辨别的存在,也表明了偏好的存在,及对心仪刺激的偏好。
言语发展的理论。
先天论
言语发展理论是解释年幼儿童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就掌握非常复杂的语法规则的理论。
先天论及转化生成说
乔姆斯基提出转化生成说,其观点认为,①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②语法是生成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的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实现的,③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及语义,通过转化规则变为表层结构及语音等,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该理论,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性。
后天论,第一 强化说。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无论是经典性还是操作性)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模仿说
阿尔波特认为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语言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语言能力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怀特赫斯特进一步提出选择性模仿,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所创造和选择的。
认知学说
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认知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动作的发展与协调导致逻辑的产生,由此才导致语言的产生,也就是说语言并非构成逻辑的根源,恰恰相反,语言乃由逻辑构成。
相互作用论
近年来语言发展的新理论强调内部经验与环境输入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语境,在理论认为言语的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婴儿言语发展的阶段。
第一前言语阶段0~12月:从婴儿出生到第1个真正的词产生之前的这段时期。在此期间婴儿出现咿呀学语,非言语性声音与姿态交流等现象,统称为前言语现象或前言语行为。
第二言语的发生大约一岁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具有很强的场合限制性。
第3单词句时期1~1.5岁 主要发展对言语的理解,儿童往往用一个词代表一个句子
第四 简单句时期,1.5~2岁 词汇量迅速增加,能说出不完整的双词句或多词句,
第5复合句时期,2~3岁:20~30个月,是掌握语法的关键词,简单句日益完整,复合句开始发展。到36个月,已经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
气质的类型学说
传统的四类型说。
第一多血质:
感受性弱,反应性、兴奋性、平衡性很强;可塑性大,外倾,爱交际;灵活性高,反应速度快
第二胆汁质:
感受性很弱,反应性和主动性很强,兴奋比抑制占优势;刻板,外倾;情绪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很快,不灵活;
第三粘液质:
感受性很弱,反应性很弱,主动性很弱,不灵活,内倾;情绪兴奋性弱,反应速度缓慢,
第四,抑郁质:
感受性很强,反应性和主动性弱;刻板内倾,兴奋性强;情绪抑郁,反应速度缓慢,不灵活。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三种基本特性的不同结合,可以形成4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它们分别是:
弱性及抑郁质;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强而不灵活性,粘液质;强而灵活性,多血质。
托马斯切丝的三类型说,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第一 容易性
生理机能有规律,容易适应新环境,接受新事物。一般有愉快的情绪,爱玩,对成年人的交往反应积极
第二 困难性
生理机能缺乏规律,接受新环境新事物比较慢,情绪不好,难以接受成人的爱抚,亲子关系疏远
第3迟缓型
活动水平,低反应弱,逃避新事物性刺激,适应变化慢。
巴斯的活动特性说。
巴斯普罗敏根据婴儿在各种类型活动中的不同倾向性划分为4种婴儿类型
第一,情绪性婴儿
通过行为或生理心理变化,而表现出悲伤恐惧或愤怒的反应。
第二,活动性婴儿
常常表现为坐不住爱活动,
第三,社交性婴儿
愿意与不同的人接触,在社交中反映积极
第四 冲动型婴儿
突出表现为在不同场合或活动中,极易冲动情绪行为缺乏控制行为反应的产生,转换和消失都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