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操作 Flashcards

1
Q

脉诊

A

1.患者体位:嘱患者采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
①医生用七步洗手法进行手部清洁消毒。
②医生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
③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
(2)布指:
①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中指定关)。
②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3)运指:
运指分举法、按法、寻法、循法、总按与单诊等。
3.医生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已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侧不少于1分钟,两侧以3分钟左右为宜。
5.在操作完成后,汇报诊查结果(同时说明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舌诊

A

1.医者的姿势可略高于病人,保证视野平面略高于病人的舌面,以便俯视舌面。
2.注意光线必须直接照射于舌面,使舌面明亮,以便于正确进行观察。
3.先察舌质,再察舌苔。舌质又分为:舌神[荣、枯])、舌色[淡白、淡红、红、绛、青紫]、舌形[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舌态[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四方面。查舌苔时,先察苔色,次察苔质,再察舌苔分布。对舌分部观察时,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观察舌根部。
4.望舌时做到迅速敏捷,全面准确,时间不可太长,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确,可让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望舌。
5.对病人伸舌时不符合要求的姿势,医生应予以纠正。
6.当舌苔过厚,或者出现与病情不相符合的苔质、苔色,为确定其有根、无根,或是否染苔等,可结合揩舌或刮舌法,也可直接询问患者在望舌前的饮食、服用药物等情况,以便正确判断。
7.望舌过程中还可穿插对舌部味觉感觉等情况的询问,以便全面掌握舌诊资料。
8.观察舌下络脉:嘱病人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9.操作完成后,汇报诊查结果。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单手进针法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持针:医生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
5.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
6.刺入: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刺入时保持针身直而不弯。
7.本法适宜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指切进针法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持针:医生押手固定穴区皮肤: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掐固定腧穴处皮肤;
5.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6.刺入:将针身紧贴押手指甲缘快速刺入。
7.本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夹持进针法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持针:医生押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住针身下段,以针尖端露出0.3~0.5cm为宜
5.刺手拇、食、中三指指腹夹持针柄,使针身垂直;
6.刺入: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表面,刺手捻转针柄押手下压,双手配合,同时用力,迅速将针刺入腧穴皮下。
7.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提捏进针法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持针:医生押手提捏穴旁皮肉:押手拇、食指轻轻提捏腧穴近旁的皮肉,提捏的力度大小要适当;
5.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6.刺入:刺手持针快速刺入腧穴。刺入时常与平刺结合。
7.本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舒张进针法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医生以押手拇、食指或食、中指将腧穴处皮肤向两侧轻轻撑开,使之绷紧,两指间的距离要适当;
5.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6.刺手持针,于押手两指间的腧穴处迅速刺入。
7.本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请演示毫针直刺、斜刺、平刺的操作。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刺入:
(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适用于大部分的腧穴。
(2)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3)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5.出针: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出针后规范处理针具、污物。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提插法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进针:医生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5.实施提插操作:插是将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提是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
6.提插法多用于肌肉较丰厚部位的腧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捻转法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进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5.实施捻转操作:要保持针身在腧穴基点上向前向后持续均匀来回捻转
6.出针: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出针后规范处理针具、污物。
7.适用于人体绝大多数部位的腧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震颤法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进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5.刺手拇、食二指或拇、食、中指夹持针柄。
6.实施提插捻转小幅度快频率如手颤之状,使针身微微颤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弹法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进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5.以拇指与食指相交呈环状,食指指甲缘轻抵拇指指腹。
6.弹叩针柄:用食指指甲面对准针柄或针尾,轻轻弹叩,使针体微微震颤。弹叩多次。
7.出针: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出针后规范处理针具、污物。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刮法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进针: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5.用拇指指腹或食指指腹轻抵针尾。
6.用食指指甲或拇指指甲或中指指甲频频刮动针柄,可由针根部自下而上刮,也可由针尾部自上而下刮,使针身产生轻度震颤。反复刮动数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循法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确定腧穴所在经脉及循行路线。
4.用拇指指腹,或第二、三、四指并拢后用第三指的指腹沿腧穴所属经脉的循行路线或穴位的上下左右进行循按或拍叩
5.反复操作至穴周肌肉得以放松出现针感循经感传为止。
6.循法具有催气、行气、解除滞针、减轻患者紧张的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摇法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摇法分为两种,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二是卧倒针身而摇。
(1)直立针身而摇:
①进针:直刺进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②手持针柄如摇辘轳状呈划圈样摇动,或如摇橹状进行前后或左右的摇动
③反复摇动数次。
(2)卧倒针身而摇:
①进针:斜刺平刺进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②手持针柄,如摇橹状进行左右摇动
③反复摇动数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飞法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进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5.轻微捻搓针柄数次后快速张开两指,一捻一放,如飞鸟展翅之状。
6.反复操作数次。
7.本法宜在肌肉丰厚处的腧穴施术。

17
Q

提插补泻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补法:
①进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②行针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针下插时速度宜快,用力宜重,提针时速度宜慢,用力宜轻),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③反复提插。
④操作时间短。
5.泻法:
①进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②行针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针下插时速度宜慢,用力宜轻,提针时速度宜快,用力宜重),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③反复操作。
④操作时间长。

18
Q

捻转补泻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补法
①进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②行针得气后,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
③反复捻转。
④操作时间短。
5.泻法
①进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②行针得气后,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
③反复捻转。
④操作时间长。

19
Q

随迎补泻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补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5.泻法: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20
Q

徐疾补泻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补法:进针时徐徐刺入,留针期间少捻转,疾速出针。
5.泻法:进针时疾速刺入,留针期间多捻转,徐徐出针。

21
Q

呼吸补泻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补法: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5.泻法: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22
Q

开阖补泻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补法: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
5.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闭。

23
Q

平补平泻法

A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进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5.施予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每次提插的幅度、捻转的角度要基本一致,频率适中,节律和缓,针感强弱适当。

24
Q

瘢痕灸

A

1.嘱患者采取仰卧位或俯卧位,体位舒适,并充分暴露待灸部位。
2.医生对腧穴皮肤,及双手进行常规消毒,再将所灸穴位处涂以少量的大蒜汁或医用凡士林或少量清水。
3.将艾炷平稳放置于腧穴上,用线香点燃艾炷顶部,待其燃尽并及时除灰,更换新艾炷继续施灸,灸满规定壮数为止。
4.医生可轻轻拍打穴旁,减轻施灸疼痛。
5.灸毕要在施灸处贴敷消炎药膏,用无菌纱布覆盖局部,外用胶布固定,以防感染。
6.灸后局部皮肤黑硬,周边红晕,继而起水疱,一般在7日左右局部出现无菌性炎症,其脓汁清稀色白,形成灸疮,灸疮5~6周自行愈合,留有瘢痕。

25
Q

无瘢痕灸

A

1.嘱患者采取仰卧位或俯卧位,体位舒适,并充分暴露待灸部位。
2.医生在所灸穴位处涂以少量的大蒜汁或医用凡士林或少量清水。
3.将艾炷平稳放置于腧穴上,用线香点燃艾炷顶部,待其自燃。每个艾炷不可燃尽,当艾炷燃剩1/3,患者感觉局部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
4.灸满规定壮数为止。一般应灸至腧穴局部皮肤呈现红晕而不起疱为度

26
Q

温和灸

A

1.嘱患者采取仰卧位或俯卧位,体位舒适,并充分暴露待灸部位。
2.选用纯艾卷,将其一端点燃;
3.医生手持艾卷的中上部,将艾卷燃烧端对准腧穴,距腧穴皮肤2~3cm进行熏烤,艾卷与施灸处皮肤的距离应保持相对固定;
4.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5.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
6.灸毕熄灭艾火。

27
Q

回旋灸

A

1.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灸腧穴。
2.选用纯艾卷,将其一端点燃。
3.术者手持艾卷的中上部,将艾卷燃烧端对准腧穴,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相对固定的距离(一般在3cm左右),左右平行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动作要匀速。若遇到小儿或局部知觉减退者,术者应以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4.灸至皮肤出现红晕,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灸5~10分钟。
5.灸毕熄灭艾火。

28
Q

实按灸

A

1.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灸腧穴。
2.选用太乙针灸或雷火针灸,将其一端点燃。
3.以棉布6~7层裹紧艾火端;
4.医者手持艾卷,将艾火端对准腧穴,趁热按到施术部位,停止1~2秒然后抬起,进行灸熨;
5.艾火熄灭则再点燃再按熨;
6.如此反复,灸至皮肤红晕为度,一般灸熨7~10次为度。

29
Q

雀啄灸

A

1.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灸腧穴。
2.选用纯艾卷,将其一端点燃。
3.术者手持艾卷的中上部,将艾卷燃烧端对准腧穴,像麻雀啄米样一上一下移动,使艾卷燃烧端与皮肤的距离远近不一。动作要匀速,起落幅度应大小一致。
4.燃艾施灸,如此反复操作,给予施灸局部以变量刺激。若遇到小儿或局部知觉减退者,术者应以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5.把握灸量:灸至皮肤出现红晕,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灸10~15分钟。
6.灸毕熄灭艾火。

30
Q

隔姜灸

A

1.制备姜片:切取生姜片,每片直径2~3cm厚0.2~0.3cm,中间以针刺数孔。
2.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灸腧穴。
3.放置姜片和艾炷,点燃艾炷:将姜片置于穴上,把艾炷置于姜片中心,点燃艾炷尖端,任其自燃。
4.调适温度:如患者感觉施灸局部灼痛不可耐受,术者可用镊子将姜片一侧夹住端起,稍待片刻,重新放下再灸。
5.更换艾炷和姜片:艾炷燃尽,除去艾灰,更换艾炷依前法再灸。
6.掌握灸量:一般每穴灸6~9壮,至局部皮肤潮红而不起疱为度,灸毕去除姜片及艾灰。
7.本法的适应症为呕吐、泄痢、腹痛、肾虚遗精、风寒湿痹、面瘫、麻木酸痛、肢体痿软无力等。

31
Q

隔盐灸

A

1.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灸腧穴。
2.食盐填脐:取纯净干燥的食盐适量,将脐窝填平,也可于盐上再放置一姜片。
3.置放艾柱:将艾柱置于盐上(或姜片上),点燃艾柱尖端,任其自燃。
4.调适温度,更换艾柱:若患者感觉施灸局部灼热不可耐受,术者用镊子夹去残柱,换柱再灸。
5.掌握灸量:如上反复施灸,灸满规定壮数,一般灸5~9壮
6.灸毕,除去艾灰、食盐。
7.本法的适应症为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32
Q

隔蒜灸

A

1.制备蒜片:选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
2.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灸腧穴。
3.放置蒜片和艾柱,点燃艾柱:将蒜片置于穴上,把艾柱置于蒜片中心,点燃艾柱尖端,任其自燃。
4.调适温度:如患者感觉局部灼痛不可耐受,术者可用镊子将蒜片侧夹住端起,稍待片刻,重新放下再灸。
5.更换艾住和蒜片:艾柱燃尽,除去艾灰,更换艾柱,依前法再灸。施灸数壮后,蒜片焦干萎缩时,应置换新的蒜片。
6.把握灸量:一般每穴灸5~7壮,至局部皮肤潮红而不起疱为度。灸毕去除蒜片及艾灰。
7.本法的适应症为痹症、肺结核及肿疡初起等。

33
Q

隔附子饼灸

A

1.制备附子饼:将附子研成细末,用黄酒适量调成泥状,做成直径约3cm厚0.8cm的圆饼,中间用针穿刺数孔备用。
2.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灸腧穴。
3.放置附子饼及艾柱:先将附子饼置于穴上,再将中号或大号艾柱置于附子饼上,点燃艾柱尖端,任其自燃。
4.更换艾柱:艾柱燃尽,去艾灰,更换艾柱,依前法再灸。施灸中,若感觉施灸局部灼痛不可耐受,术者用镊子将附子饼一端夹住端起,稍待片刻,重新放下再灸。
5.把握灸量:灸完规定壮数为止,一般每穴灸3~9壮
6.灸毕去除附子片及艾灰。
7.本法的适应症为命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宫寒不孕或疮疡久溃不敛等。

34
Q

温针灸

A

1.准备:线香、点火器、艾条、毫针、95%酒精,截取2cm艾卷一段,将一端中心扎一小孔,深1~1.5cm。也可选用艾绒,艾绒要柔软,易搓捏。
2.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常规消毒腧穴皮肤、双手、针具。
4.直刺进针,行针得气后,将针留在合适的深度。
5.将艾卷有孔的一端经针尾插在针柄上,插牢、插正,或将少许艾绒搓捏在针尾上,要捏紧,不可松散,以免滑落,点燃艾卷。
6.艾卷完全燃尽成灰时,将针稍倾斜,将艾灰掸落到容器中,每穴每次可施灸1~3壮。也可将硬纸片放置到艾卷与皮肤之间,以防艾灰脱落。
7.针柄冷却后出针,灸毕清理艾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