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操作 Flashcards
脉诊
1.患者体位:嘱患者采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
①医生用七步洗手法进行手部清洁消毒。
②医生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
③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
(2)布指:
①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中指定关)。
②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3)运指:
运指分举法、按法、寻法、循法、总按与单诊等。
3.医生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已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侧不少于1分钟,两侧以3分钟左右为宜。
5.在操作完成后,汇报诊查结果(同时说明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舌诊
1.医者的姿势可略高于病人,保证视野平面略高于病人的舌面,以便俯视舌面。
2.注意光线必须直接照射于舌面,使舌面明亮,以便于正确进行观察。
3.先察舌质,再察舌苔。舌质又分为:舌神[荣、枯])、舌色[淡白、淡红、红、绛、青紫]、舌形[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舌态[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四方面。查舌苔时,先察苔色,次察苔质,再察舌苔分布。对舌分部观察时,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观察舌根部。
4.望舌时做到迅速敏捷,全面准确,时间不可太长,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确,可让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望舌。
5.对病人伸舌时不符合要求的姿势,医生应予以纠正。
6.当舌苔过厚,或者出现与病情不相符合的苔质、苔色,为确定其有根、无根,或是否染苔等,可结合揩舌或刮舌法,也可直接询问患者在望舌前的饮食、服用药物等情况,以便正确判断。
7.望舌过程中还可穿插对舌部味觉、感觉等情况的询问,以便全面掌握舌诊资料。
8.观察舌下络脉:嘱病人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9.操作完成后,汇报诊查结果。
单手进针法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持针:医生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
5.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
6.刺入: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刺入时保持针身直而不弯。
7.本法适宜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指切进针法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持针:医生押手固定穴区皮肤: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掐固定腧穴处皮肤;
5.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6.刺入:将针身紧贴押手指甲缘快速刺入。
7.本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持针:医生押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住针身下段,以针尖端露出0.3~0.5cm为宜;
5.刺手拇、食、中三指指腹夹持针柄,使针身垂直;
6.刺入: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表面,刺手捻转针柄,押手下压,双手配合,同时用力,迅速将针刺入腧穴皮下。
7.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提捏进针法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持针:医生押手提捏穴旁皮肉:押手拇、食指轻轻提捏腧穴近旁的皮肉,提捏的力度大小要适当;
5.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6.刺入:刺手持针快速刺入腧穴。刺入时常与平刺结合。
7.本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医生以押手拇、食指或食、中指将腧穴处皮肤向两侧轻轻撑开,使之绷紧,两指间的距离要适当;
5.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6.刺手持针,于押手两指间的腧穴处迅速刺入。
7.本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请演示毫针直刺、斜刺、平刺的操作。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刺入:
(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适用于大部分的腧穴。
(2)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3)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5.出针: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出针后规范处理针具、污物。
提插法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进针:医生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5.实施提插操作:插是将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提是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
6.提插法多用于肌肉较丰厚部位的腧穴。
捻转法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进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5.实施捻转操作:要保持针身在腧穴基点上向前向后持续均匀来回捻转。
6.出针: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出针后规范处理针具、污物。
7.适用于人体绝大多数部位的腧穴。
震颤法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进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5.刺手拇、食二指或拇、食、中指夹持针柄。
6.实施提插捻转:小幅度、快频率,如手颤之状,使针身微微颤动。
弹法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进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5.以拇指与食指相交呈环状,食指指甲缘轻抵拇指指腹。
6.弹叩针柄:用食指指甲面对准针柄或针尾,轻轻弹叩,使针体微微震颤。弹叩多次。
7.出针: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出针后规范处理针具、污物。
刮法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进针: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5.用拇指指腹或食指指腹轻抵针尾。
6.用食指指甲或拇指指甲或中指指甲频频刮动针柄,可由针根部自下而上刮,也可由针尾部自上而下刮,使针身产生轻度震颤。反复刮动数次。
循法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确定腧穴所在经脉及循行路线。
4.用拇指指腹,或第二、三、四指并拢后用第三指的指腹沿腧穴所属经脉的循行路线或穴位的上下左右进行循按或拍叩。
5.反复操作至穴周肌肉得以放松或出现针感或循经感传为止。
6.循法具有催气、行气、解除滞针、减轻患者紧张的作用。
摇法
1.准备适当毫针消毒待用。
2.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进行常规消毒。
4.摇法分为两种,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二是卧倒针身而摇。
(1)直立针身而摇:
①进针:直刺进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②手持针柄如摇辘轳状呈划圈样摇动,或如摇橹状进行前后或左右的摇动。
③反复摇动数次。
(2)卧倒针身而摇:
①进针:斜刺或平刺进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②手持针柄,如摇橹状进行左右摇动。
③反复摇动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