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章 Flashcards
齊宣王「足以王矣」的例子?
「以羊易牛」:
宣王看見有人牽牛準備釁鐘
不忍心看見牛恐懼發抖,有如無罪卻要受死,因此以羊代替。 「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以羊易之」
運用比喻的效果
生動有趣,富吸引力:
「挾泰山以超北海」及「為長者折枝」
說明「不能」與「不為」的分別,說服齊宣王施行仁政並不艱難,以此增加齊宣王推行仁術的信心。
前者誇張生動,後者真實易明,能吸引讀者,使讀者明白齊宣王未行仁政乃「不為」而非「不能」
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淺近易明:
「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比喻齊宣王「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情景具體明確;說明齊宣王只是恩德只及禽獸二不至百姓是因為「不用恩」,而非「不能」。
「百鈞」與「一羽」,「秋毫之末」與「輿薪」對比鮮明,使齊宣王應能施恩於百姓這道理更淺白易明
析述「以羊易牛」為何是仁術
仁者有惻隱之心,是仁術的表現
「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齊宣王見牛未見羊
舉例說明孟子說理長於譬喻
- 喻體:「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本體:喻齊宣王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 - 喻體:「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技,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本體:喻齊宣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 喻體: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求魚也。
本體:「緣木求魚」,比喻齊宣王以霸政統治天下之不可能。
舉例說明孟子說理善於因勢利導
- 引文:齊宣王問曰……曰:「可。」
析述:孟子知道齊宣王好「霸道」,因此不道「齊桓晉文之事」,帶出以「王政」統一天下的話題。又謂宣王具備「保民而王」的條件,旨在表明宣王可以「王政」達致統一天下的目標,從而引發其對「王政」的興趣。
2.引文:王坐於堂上……於我心有戚戚焉。
析述:通過「以羊易牛」一事,帶出百姓誤解宣王,以為宣王吝嗇,而孟子表明宣王有不忍之心,乃施行王政之條件,藉此鼓勵宣王推行王政。宣王心中大樂,以孟子為知己。
對比說理的例子及效果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孟子以推恩和不推恩的結果作對比,向齊宣王說明推恩的重要性和不推恩的嚴重性,以此勾起齊宣王對施行仁政的重視。
孟子如何帶出「保民而王」的道理
指出羊和牛同是「無罪而就死地」,但他肯定了齊宣王有仁愛之心,取得了齊宣王的信任;然後他又向齊宣王強調有仁愛之心便是「保民而王」的重要先決條件,而齊宣王已具備這一條件,釋除了齊宣王對能否「保民」的顧慮,繼而自然而然地帶出「保民而王」的論點。
推恩的具體方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敬自己的父母、照顧自己的孩子上加以推展,尊敬他人的父母、照顧他人的孩子,把恩德推廣,天下便易於治理。
「保四海,使天下運於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