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Flashcards
文學知識:
四書、五經指什麼?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詩經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 分別代表什麼?
風、雅、頌為文學分類
風:民歌
雅:士大夫音樂
頌:宗廟祭祀
賦、比、興為寫作手法
賦:直述—鋪陳直敘「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比喻 —託物擬況「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興:先描述其他意象,再引入主題—託物起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詩經內容的特色
藝術特色
-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四言為主的句式結構
-重章疊句
語言特色
-使用大量雙聲、疊韻、疊字
-用韻押韻
現實主義精神
(解釋)
詩經 「風、雅」題材多和時事政治相關,批判了統治階層中的腐敗形象,反映社會問題,具有政治與道德色彩
蒹葭中句式結構的作用
四言為主
句式整齊有致,節奏整齊
四言短句是語氣急促,表達出詩人追求「伊人」的熱切心情
末句為五言
令句式產生變化,有舒緩語氣的作用,配合詩人求而不得的惆悵失意之情。
蒹葭中重掌疊句的章法結構
(例子+效果)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宛在水中央/…/…
全詩分為三章,每章八句,句式結構相同,只變換部分字眼
「蒹葭蒼蒼/萋萋/采采」:渲染深秋淒涼的氣氛,烘托環境的清冷/心境的索寞。
白露為霜/未晞/未已」:以霜露型態的變化,描寫時間的流逝,刻劃詩人長久地徘徊尋找,突出心情的焦急和惆悵。
「在水一方/之湄/之涘」:開首「伊人」所在之處並不明確,隨後意境逐步擴大,突顥盼望與伊人相會的迫切。
「宛在水中央/中坻/中沚」:雖是幻覺,但又是真實,突顯想見伊人心情之急切。 地點具體化令人感覺詩人逐漸接近「伊人」,但「伊人」終不可得,失望的情感逐層深化。
「道阻且長/且躋/且右」:指出道路艱險漫長、迂迴曲折具體說明尋見伊人困難重重,道路險阻,突出詩人不畏險途,襯托想見伊人心情之急切。
章法結構令詩歌形式整齊,反覆詠唱中能夠深化意境,加強人物形象,凸顯詩中的情感。
疊字的效果
運用「蒹葭蒼蒼/萋萋/采采」形容蒹葭生長茂盛,烘染了淒清,蒼涼的氣氛。
形象更傳神生動,加強韻律,聲調更和諧悅耳
「我」的堅持
無論「溯迴」/「溯游」
不管「道阻且長/躋/右」
不管「白露為霜/未晞/未已」
都不會放棄去追隨、尋找伊人
「水」的象徵意義
追求理想對象時遇到的困難與障礙;
可望而不可即的悽然之情。
(在水一方、水之湄、水之涘
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伊人
1.傾慕的對象(所謂伊人)
2.對理想目標的追求(溯迴/游從之)
3.被貶官員對君主的不捨之情
可望而不可及、飄渺朦朧、美好的形象
語言簡樸樸素
形容道路險阻:「阻」、「長」、「躋」、「右」
用字淺白準確
「宛」:表現了「伊人」的不可觸及、為詩歌增添朦朧的美感
蒹葭中如何運用賦的寫作手法
(例子+效果)
以直接鋪敘的手法描述詩人追尋「伊人」的過程
發現「伊人」的所在地便「溯迴從之」,經過「阻且長/躋/右」的道路,仍未見「伊人」,於是「溯游從之」,彷彿「伊人」在河的另一方。
寫景敘事,直接勾勒出生動而鮮明的藝術形象。詩中沒有直到直接寫出詩人的感受,但通過直接敘述追尋行動,以及描寫路途艱險,表達出詩人對「伊人」的思念之情,以及求而不得的惆悵。
蒹葭中如何運用興的寫作手法
(例子+效果)
以「蒹葭」、「白露」等清秋的景物營造出淒清冷寂的氣氛,將詩人的情愫地寄託於景物中,透過外在景物,使詩人的情感抒發更自然、更具感染力。
詩人於詩中的形象
不怕艱辛的「追求者」,不畏艱辛,跋涉前進地。即使「伊人」虛無飄渺、可望而不可及,但仍然堅持追尋。行動描寫刻劃出詩人對「伊人」的思慕之情,以及意志堅定、不畏艱辛的性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