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概念 Flashcards

1
Q

国际体系

A

是指一片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的集合,这些实体相当频繁地、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
环境:跨国的和有全局意义的技术、经济生产方式和基本价值取向状况。
界限:富有地缘和文化意义的概念。
国际体系的结构方面:最引人注意的是国际权势的基本分布状况及其重大变化,它们在现代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强国的数目、规模及其事实上的等级排列,连同强国的兴起、衰落及其力量对比更替。
规范:调节各单位相互作用的规则或习惯。
体系组成单位的政治性质:涉及实体对外的独立程度和权力受限状况,连同它的内部政府形态、社会一般成员在对外政策中的作用以及为实现对外目标而动员自身资源的方式。
单位间相互作用方式:外交、贸易、对外宣传、干涉、威慑、军事威胁、武力冲突。最关注的就是战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民族国家

A

是加强国家凝聚力、动员资源和提高政治效率的手段,崛起强国和挑战大国无不先建立民族国家,世界不发达地区之所以不发达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民族国家。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海洋原理

A

莫德尔斯基:“世界领导者的特征”:1 有利的地理位置,尤其是岛状或半岛状的,以提供安全和通往大洋的便利;2 凝聚和开放的社会,利于构建国内团结和国际联合;3 在技术和贸易方面领先的全球性经济;4 全球性权势投射能力;5 对世界问题的根本创新能力。(议程构造,动员,根本决定,经管秩序,根本创新)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洲际大国

A

洲际大国是规模近于大洲的巨型国家,基于基本统一的民族体;拥有很大的权势基值(人口,资源,疆域);侧翼大国。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贵族国际

A

国家和国内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王朝政治,平民很少参与国家事务和对外事务,国际政治的操纵者一方面作为各自国家的“国家理由”载体纵横捭阖;另一方面把自己作为贵族国际成员的跨国认同感置于对本国本民族的认同感之上。实行列强外交,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内政,互相制衡,以较为节制的方式追逐利益。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国际主义

A

18世纪国关的游戏规则,建立在所谓的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基础上,主要包括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互不毁灭、互相制衡、互不干涉内政原则,节制竞争、节制冲突。欧洲协调。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帝国主义思想

A

经济帝国主义思想(新重商主义。例如英殖民大臣张伯伦:保护性关税,宗主国为核心,占领殖民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重商主义压倒了科布登的自由贸易全球体系观念);战略帝国主义思想(马汉的海权论。近海和岛屿殖民地以及海外基地,与强大的海军和远洋舰队一样,是世界性权势的基本要素。另一种就是“为安全而扩展”,比如英国和俄国);生物学或种族形式的帝国主义思想(庸俗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法国人戈比诺:种族主义理论化,种族血统是历史的关键,雅利安人是优秀的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用不能达到相应成就;张伯伦(英):纯种的日耳曼人更是精华,有权主宰全世界;斯特朗(美):盎格鲁-撒克逊种族优越论的倡导者);宗教和救世形式的帝国主义思想(宗教帝国主义主要在沙俄,是其在巴尔干扩张的依据,解放斯拉夫兄弟的东正教神圣使命;救世式帝国主义,是以“文明”的名义进行殖民半殖民扩张。文明的西方是文明的传播者,有义务管束和教导不文明的非西方人,使之文明,以此服务于文明本身);民族归并形式的帝国主义思想(泛日耳曼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种族和语言的姻亲关系);以及上述的混合。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经典外交

A

实行者:职业外交官共同体。外交谈判要机密,必须非常耐心,必须有心理平静和专门知识。公民不参于外交。对外政策控制权由行政部门抓牢而不是让立法机构干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集体安全

A

集体安全有两个前提,主观:各国是否愿意接受和履行集体安全义务;客观:总的力量格局是否适合集体安全的有效运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中国的“社会化”

A

一个社会的新加入者将该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念内在化。中国社会化的外在表现:与西方和世界的外交交往之外,还有非政治交往,形成相互依赖之网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宣言式外交

A

基于公众舆论可以对政府造成巨大压力这一大众政治效应,发表旨在煽动别国舆论的演讲和声明,以便经过这舆论迫使别国政府按照煽动者的意愿行事。威尔逊是第一人,希特勒是最娴熟。议会式外交:国际联盟外交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不结盟运动

A

出于避免卷入美苏及其盟国对抗或竞争引起的危险的需要,从而有利于本国安全;出于迎合民族自主情绪强烈的本国民众需要,从而防止卷入国内部族、民族、阶层对立的激化;出于从美苏两家而非一家获得经济援助。这是一种积极的中立主义,即试图调停和缓和冷战以及与冷战密切相关的其他国际争端,主张持久和平、国际平等公正和民族普遍解放的国际秩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外交革命

A

宣言式外交,外交大权落入议会之手的趋向,大众政治,公共舆论。外交革命的积极意义:1比如美国越战反战运动,联合国大会这样的议会式外交给弱小国家提供了机会2 议会式外交使得全球问题成为世界政治议程上的重要问题 3 自由民主制国家的公众舆论有健康的本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国际颠覆

A

大众政治的勃发使得许多国家存在可供外国利用的、规模相当大的反对派群体,这些团体又乐意得到国外支持,甚至忠于国外的或其代表的跨国性意识形态;此外,有的国家乐意对外国内战采取行动而为未其合法政府同意。例子,希特勒,在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用到过。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指令性技术

A

在政府的有力刺激、资助、指导和控制下的技术进步就是“指令性技术”,它在工业高度发展的阶段上,是实现一些较大规模和系统的尖端技术创造的唯一途径。二战期间,“指令性技术创新”体制有了新的大发展,科学第一次被大规模和系统地纳入其中。原子弹的研制(曼哈顿工程)构成了科技组织规模及其复杂程度的空前的大革命。历史性的影响一些国际政治事态:英德海军竞赛,工业化的总体战,美苏核军备。战略层面:空中力量和坦克装甲车装备的机械化部队改变了战争进行的方式。比如德国当年征服波兰。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国际共同价值观念

A

是使一个国际体系超越不发育状态的关键,或者说是国际社会得以存在的关键。其根本内容,在于国际社会成员对它们在维持国际社会生活最基本目标方面持有的共同利益的最基本常识,那就是意识到他们都需要起码的安全,免遭任意的暴力攻击,期望国际承诺和协议得到遵守,使国家行为有可预料性,需要保持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国际共同价值观念的根本来源:第一,共处的必需,避免冲突,保持独立自主;第二,世界各文明相同或近乎相同的最基本伦理传统,是自然法观念中的普遍得到规范;第三,国际社会所在区域或文化范围内的伦理、宗教和法律系统。从根本上说,国际规范或者来自共同利益意识主导下逐渐惯例化的国际关系实践,或者来自占优势地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的规定。国际规范的形式类型中,国际法最为成熟,也最突出和重要(昭示各个分立的主权国家组成国际社会;昭示国家及其他国际行为者互相间共处、合作以及实现一定限度内的正义的基本规范,并且帮助调动各种动能并遵守)。在国际规范的内容中间,最根本性的是“现代世界政治宪法性规范准则”,即各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唯一或主要的成员,是国际权利和义务的唯一或主要的载体,这和帝国、人类世界共同体和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区分开来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7
Q

国家资格标准

A

经久的人口;界定的领土;有效的政府;主权独立(最有决定性)。此外,根据马丁·怀特的理论,要有国际合法性,即“国际社会关于国际大家庭合法成员身份的集体判断”。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8
Q

国际共处规则

A

1限制国际政治中暴力冲突的规则(主权国家只可为特定的理由和经过特定的程序才能对别国使用暴力,并且用正当的方式使用这些暴力)2规定信守国际协议的规则,比如,新当权的政府在什么范围内继承其前任政府的国际义务3主权和领土完整规则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9
Q

人权

A

个人及其群体的权利。流行的原因,第一是纳粹暴行,第二是劳特派特的立法倡导。《联合国宪章》将维护人权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一起规定为联合国的基本目的,从而开始了当代人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0
Q

时代特征

A

世界基本格局与基本潮流
格局是空间意义,潮流是时间意义。世界格局只要指国家间实力和权势的基本分布状态,大致的事实是,美国及其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共同体在大部分功能领域(政治、军事、外交)占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冷战结束后,美国因为四大事态权势更加显著增长:苏联瓦解;美国发动和展开的信息技术革命;新军事革命;上世纪90年代的大调整和大发展。尤其911之后,美国的权势跃进式的发展。500年来前所未有,难以造就真正的均势局面。

世界格局的晚近变化: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美国优势的衰减。中国减小和美国的差距,亚洲格局的变动尤为明显。美国的限制:越来越依靠外国资本自助其过度的公私消费;相对小规模的志愿军队;关注不足使得难以就国家构建人物确立共识;公众舆论不愿涉足国外。
当代世界基本潮流分为相互交错的四个时代趋势。一是全球化(由四大事态标志:国际或跨国交往增多;全球国际体系中非国家行为体迅速增多;民族国家及其主权越来越被侵蚀;国内外事务区分模糊)。二是多极化(变现为中国的崛起和美国权势的相对衰减;大西洋共同体内的不和甚至分裂;欧洲一体化的进展;印度等快速发展);三是社会政治生活现当代化,特别是法制化和民主化,在西方外扩展;四是国际规范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的变化。
两者的关系:第一,全球化和社会政治生活现当代意味着现金的基本技术方式、经济方式和社会政治生活组织方式的全球性传播,为多极化(权势分散化)提供了根本原因和必然动力。第二,世界格局是“平面构造”,世界潮流是“网状构造”,世界政治的时代特征之一在于两者的复杂复合,即国家间政治和跨国政治的复合

21
Q

强国观念

A

可以被分解为强国资格、强国地位和强国形象。
强国资格:特定的实力、利益存在范围、被承认的国际特权和被承认的国际特殊身份。并不是简单的由实力构成。
强国地位:参与本区域或世界领域内重大国际问题的公认的权力地位(前提是一时有强国实力,二是广泛参与国际事务)
强国形象:一是关于该国有无强国地位的意向;二是关于该国的行为,尤其是如何使用强国权利和是否滥用权利的意向;三是该国是否履行了对于国际安全、经济稳定和其他公益应该承担的责任的意向。

22
Q

超越战略

A

是着重缓解安全两难和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战略。保罗·施罗德:克服anarchy,超越冲突性政治的通常局限的努力,办法是争取就解决问题、消弭威胁并防止其重演的规范、规则和程序,而达成的一种国际共识或正式协议。就安全问题而言,超越意味着努力创设、培育和形成区域和次区域的安全机制,以便创造国际气候和体制框架。例子,欧洲协调等。

23
Q

克劳塞维茨的思想

A

理论上说,战争是每一方都要竭力完全压倒对方,战争不断升级,直至一方摧毁另一方,就是所谓绝对战争,或绝对暴力,以彻底的军事胜利为目标,根本特征是毫无约束的武力冲突

现实世界中,没有那种理想状态的全盘毁灭;包含有限结果的、经谈判达成的和平,才是这类战争的可行结局。有限的政治目的阻止了绝对暴力和彻底军事胜利的极大直接和间接代价。武力本身规律:处于战争包含的绝对性质,军事目的有趋向极端的强烈倾向,若政治目的不坚定,则使得战争和关于政治利益的理性估算背道而驰。趋于极端的政治规律易让位于武力本身规律

战争应当是政治的继续。实施打击之前,首先应该有具体和坚定的政治目的。具体:维护国土完整,统一外,还有考虑战后的变更幅度等;坚定:始终用政治目的指导和规定政治行动和政治目的。

24
Q

保罗·肯尼迪的战略思想

A

大战略是基于手段和目的这两者间经过深思熟虑的关系的全面行动规划。肯尼迪论及了:1 战略和经济与技术之间保持协调的重要性,以及前者对后者的依赖;2 历史-理论阐述

和平环境中的大战略:和平时期依然有大战略,要求在发展经济、满足国民的经济和社会需要、维护和增长国家内部稳定与对外尊严、建设和保持足够的武装力量等基本目的要素之间取得大体的均衡,据此调度各种资源。英国的衰落,和美国争霸的苏联,奥匈一战前的衰微,都存在不相符的情况。

分析一战前德国海军首脑蒂尔皮茨的扩军计划的失误:1 无视德国财政的拮据;2 陆军因海军扩张而受影响;3 奥匈帝国并不是可靠的盟友 4 严重低估英国的能力

肯尼迪也考虑成本效应。英国的殖民地固然有益处,但是加重了财政和军事负担,分散了集中对付德国的精力。肯尼迪还认为16世纪哈布斯堡王朝的尼德兰严重降低了效益。他总结为,帝国事业的最严重的过分伸展,还有不能成功调控衰落,构成其国势败落的头号直接原因。

地缘战略眼界和地缘战略分析
空间关系对国际权势重心兴衰的影响。欧洲的强盛和地缘的因素的影响。他还认为工业化引起地缘政治的变迁,更多站在麦金德而不是马汉一边。铁路网发展促进了陆权的发展。新技术如鱼雷、潜艇降低了海上封锁的效用。工业化使得有人口和资源优势的国家能有机会发展为大国,赢得持久战争。这使得美苏崛起,英国衰落。

英:海岛国家,免于外敌入侵,专注海外扩张
法:海陆混合,易分散
德:可以速调兵力,获取原料;但易两线作战
奥:地理位置和强国相邻,增加了外交和军事难度,但它是中心支点,一致法国在意大利和西欧野心,维持意大利现状,阻滞俄罗斯对巴尔干渗透。

经济、技术之首要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认为美国经济的下降不利于美国。英国的一战前的金融中心地位使其更易受伤害,易采取妥协措施。

经济和军事之间要大致平衡,而不能向德国那样在两次大战时的一味发展军事力量。

外交主要体现在战时或平时通过缔结同盟或获取其他战略合作、赢得中立国同情或利用他国增强自己。俾斯麦和威廉二世的外交对比,外交并非盟友多多益善,而在于强国支持

国家的政治状况。例子,二战前法国动荡的政局使它没有一贯的政策。还有政党因素,例如英国的保守党和自由党都曾支持绥靖。公众舆论。政府效率等。

社会资源(传统价值取向,社会组织方式,政治文化,国民心理,民族性格,战略文化),软力量,道义上的力量(19世纪正义道德力量上扬促成了英国的绥靖)。

地缘状况:比如两线作战。法国在挑战英国时,没有处理好海陆两线平衡。德国在一战和二战把战争变成了多线作战,决定性的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25
Q

时殷弘的国家主权观概述

A

17世纪初,西欧的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专制主义政体,确立了王权至上的支配地位,王权的确立成为逐渐形成的现代国家的象征。面对日益增多的战乱,初生的资产阶级认为保证国内和平与统一的政治秩序高于一切。他们呼吁建立以国王为中心、能将权力加诸于国内所有人和所有教派的绝对政治权威,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主权理论产生和发展,最著名的是让·博丹。首先提出主权概念,强调主权是一国对内对外绝对、永久和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在职能、权力和时间上不受限制。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由,即国家利益观念在中西欧流行扩散。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结合起来导致了这么一种信念:国家有权力也有责任为自己的需要去做任何事情,尤其是进行旨在维持国家安全和增长国家权势的对外战争,连同为打赢战争而缔结国际同盟。

26
Q

时殷弘关于理性主义的论述

A

根本上,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理性,这使人能按照自然的法则,与其他个体交往并结合成有序社会的天然倾向。理性主义思想家承认anarchy,但他们承认有序的国际交往,强调各国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规范,这些保证了国际社会的存在,使之具有和谐性的本质。

笛卡尔认为知识是先验的理性,洛克则认为知识来自观察和经验。自然法观念源于罗马时期的斯多葛学派,17世纪由格劳秀斯发扬,自然法是永恒支配整个人类,先验的天然伦理原则,最根本的理性的规定。它确定了人的生存及幸福权利和尊重他人生存和幸福的义务,是评判人类行为的永恒的尺度。洛克在格劳修斯自然法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在政府产生之前存在一种自然状态。“人依据理性生活在一起,没有公共的最高权威行驶裁判之权,此谓自然状态。”(洛克)。政府产生于人依理性而成的契约,其职能在于保护人的天然权利。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理性表现在对善恶的判断上。理性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思想的主流,这一传统的根本,是将国际体系看成洛克自然状态那样的国际社会,其中虽然没有最高权力,但有理性的交往纽带和共同规范,而对外政策的目的是加强这种交往和规范,削弱乃至逐渐消除国际关系中违背理性的冲突因素。一些思想家认为商业、贸易可以取代权势政治;另一些人认为立宪或民主政体能维持和平。19世纪自由国际主义始于边沁,他认为要放弃殖民地,建立国际议会来防止国家间战争,而公众舆论是理性力量的主要体现和最有力的制裁武器,因此各国要保障新闻自由和废除秘密外交。威尔逊深受启发,提出了相应主张(14点)。

理性主义的中间性质:承认anarchy和冲突,也承认有序交往与合作;要求改变传统的国际关系,但不主张革命性的急剧变更;承认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强调个人之间的跨国联系;承认权势和利益的重要,也相信道德原则的至高价值

27
Q

布尔的理性主义观念

A

布尔是接近现实主义的理性主义者。布尔区分了国家体系(国家间相互作用的系统,其存在要求国家间有足够频繁的交往,一国的行为成为另一国对外事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和国际社会(有共同利益、观念、规则和运作机制的国家群体)。国际关系是洛克式的有共同社会纽带和理性规范的自然状态,即无政府但有秩序的社会状态。国际的共同利益:需要安全,保持主权。这些利益的维持在于:1 各国有共同的价值信念,便利了互相间的理解、合作。2 各国形成规范国际行为的共同规则,并且依靠一些共同的机制使之得到大致的遵守。

国际规则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承认规则。各自独立的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主体,国际权力和义务的主要享有者和承担者。第二类是共处规则,保障国际协议规则、限制国际暴力冲突的规则和保护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的规则;第三类是合作规则,规定了国家在共处规则外进一步进行合作。

共同规则运行的机制:均势(为其他机制运作创造基本条件)、国际法(为国家行为规定了较权威的法理准则)、外交(体现国际社会的存在,促进政府间协调和制定国际协议的谈判)、大国控制(大国协调维持国际秩序,使之符合大国的共同利益)和战争。

布尔确认了国际冲突和anarchy,但更突出国家共同利益、规范和体制,并强调了各种机制,显现了现实主义倾向。

28
Q

均势自动生成论

A

一国优势及其称霸努力必然地招致其他国家单独和联合的制衡,由此再造军事格局

29
Q

均势自动生成论的缺陷

A

1 历史上对霸权或其追求的反应不总是制衡,还有容忍,规避,屈从,和搭车;2 制衡的努力或均势力量并不总是随霸权威胁的增大而增强,它们也可以随其减小而增强;3 该论说忽略了霸权或其追求者往往会提供利得,来使别国宁愿搭车而不制衡,也忽略了霸权或其追求的具体形态还可以是主要依靠政治、文化和经济影响而非军事强制的“包容”和“束缚”,从而不那么容易其他国家的制衡。

30
Q

正义在定义问题上的两个思想传统

A

第一是普遍道德。根本特征在于依据绝对和先验的理性来规定至上和普遍的道德法则,永远把别人当做目的而非手段来看待。

第二是结果正义,用利益来规定道德。将利益置于优先地位,然后根据有助于还是有碍于实现这一利益目的来判断行为、政策或体制的对与错。较少有道德色彩,因为道德命令与结果相比是次要的。

31
Q

平等正义、均衡正义

A

平等正义是指无差别的对待在能力需要或其他一些方面有差别的人或集团,赋予他们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均衡正义是指有差别地对待在能力、需要或其他方面有差别的人或集团,赋予他们为实现社会价值公正分配所需要的不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更有实质性的正义。

32
Q

交换正义、分配正义

A

第一个是交换正义,个人或集团通过价值交换或讨价还价,互相承认各自的权利,并且承担尊重这一权利的义务。第二个是分配正义,即社会为实现社会公正或公益而权威地分配权利和义务,结果一般为均衡正义(南北鸿沟)。这个大体上不存在

33
Q

国家正义,民族间正义,个人正义,和世界社会正义。

A

国家间正义,首先是平等正义,主权。交换正义:各国的主权非经它们相互承认,便不能具有国际合法性和国际效力。从维也纳会议开始,情况有了变化,当时形成的欧洲协调意味着大国有权利共同治理国际社会,以后的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也没有根本区别。因此,国际平等正义远没有在法理上贯彻到底。

民族间正义也首先是民族间平等正义。绝对民族权利,语言,文化等;相对民族权利,民族成为独立国家。民族自决权和国家主权的抵触,说明民族间正义和国家间正义并不是总是一致的,也说明政治难题往往是伦理难题。

国家间和民族间正义的另一面是均衡正义,即为了国际社会中安全、自由、财富、尊严、发展机会等基本价值的公正分配,而赋予强国与弱国、富国与穷国、发达民族与欠发达民族在某些方面不等的权利和义务,目的在于充分实现人的内在价值。

均衡正义目前只能靠弱者、贫者的低效努力和世界道德的缓慢进步,而不象平等正义那样可以依靠交换和传统力量。

个人正义,当代,首先是个人权利,可以表述为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和福利。个人人权。个人正义的一个弊端是将个人人权当成个人正义的唯一内容,而忽视了个人义务问题。 首先是个人对国内社会的义务,还有对国家的义务。还有对跨国或全球层次上的义务,特别是对人类共同体的义务。纽伦堡国际法庭设立反人类罪和破坏和平罪,显示了国际社会倾向于将个人对人类共同体的义务置于对所属国家义务之上,而世界秩序论则将此界定为最高道德责任。人权和国权之争。往往是后者压倒前者。但国家也为人权提供保护。在人权和国权方面,也有平等正义和均衡正义。前者:维护个人权利平等,很大程度上要维护国家。均衡正义就在于因为国强民弱,国家要维护个人。

世界正义,更古老,指世界社会正义,也是人类共同体正义,在革命主义浪潮期间出现。全球性危险的出现使得世界正义问题复归。当代的世界正义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当前威胁有疾病、战争还有人类病症(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世界正义观有三点后现代特征:1 平等正义:人和自然物的平等以及所有人类群体平等。2 均衡正义:在真实的或想象的权利分配方面倾斜于人类自然生存环境和人类共同体内的“地位不利者”3 不同于所有侧重于权利的现代伦理,而是侧重于义务

四大正义进行地位排序,则是递降。

34
Q

民族要分离时需要考察什么因素

A

1 是否存在非常严重的民族压迫;2 是否没有局部调整现状的可能,以致除分离外别无他途;3 分离给有关各方人民造成的物质和精神苦难以及导致的国际动荡是否过分巨大。此外,成功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大不义的行为和巨大风险。

35
Q

干涉的条件

A

捍卫大量人口基本人权;必须有节,干涉造成的伤害不能大于若不干涉就会发生的伤害;仅仅处于制止大规模屠杀和种族清洗以及帮助实现民族自决的道德目的;干涉是其他方式失败的最终选择;被干涉者至少不反对。

36
Q

软权力

A

奈命名,有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国际政治影响,带头作用,信息权力,回应内外环境的组织能力,还有结构性权力(确定游戏规则并决定其他角色将如何游戏的权威和能力)。软权力的基本特征在于,和硬权力相比不那么有形,不那么有强制性,或许还更不容易形成。却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性交往、互相依赖和高技术急剧发展时代特别有效和重要的权力要素

37
Q

相互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A

在相互依赖中,权力资源和效能还和敏感和脆弱相互依赖相关。敏感:依赖的不利后果有多大以及来的有多快,就是体系一部分的变化导致体系另一部分发生怎样大的改变。脆弱是指脱离结构和变换交往规则的成本。较小的脆弱性是重要的权力资源(来自迅速回应变化的能力)

38
Q

信息技术的权势效应

A

信息技术的权势效应:1 权势载体及其活动领域的互相连接 2 权势分散化 3 交往中介体和其权势的消退(股票交易所)4 无场所化 5 权势载体交往和其权势交易的加速 6 规模增大 7 不对称性。较小的竞争者可以向较强的竞争者一样拥有电子信息资源。

39
Q

互相依赖的局限

A

互相依赖的局限:1 大部分在发达国家内部进行;2 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非政治性交往大部分是从前者到后者的单向流动;3 欠发达国家机器社会互相间的交往只是全球性交往中的最小部分。因此,只是在发达国家内造就了相互依赖。发达国家相比欠发达国家有更小的敏感和脆弱;另外的局限是大多数国家相当广泛和顽强限制互相依赖。

40
Q

新殖民主义

A

殖民主义的等级结构一旦被建立起来,不用很大的努力也能维持,殖民地的正式独立并没造成很大变化,人换了,但经济、通讯和文化方面的支配-从属结构从没变。

41
Q

全球化潮流中世界政治的内在矛盾和冲突

A

有四大类:1 互相依赖政治包含的矛盾和竞争 2 全球化中的弱势者的不满和竞争 3 全球化对落后社会的冲击、分解所造成的痛苦和冲突 4 因跨国交往而换了形式或者加剧了的传统国家间斗争

42
Q

兰克的国际政治观

A

兰克是19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兰克的世界史基本上等于欧洲史,兰克在民族主义时代最先也最鲜明地展示了现代欧洲的统一性,即现代欧洲是个具有各大民族相近的历史传统以及共同宗教来源、共同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的民族国家共同体。从接触和发掘外交档案史开始,他形成了严格依据同时代资料这一历史研究,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解放战争和欧洲协调。兰克珍视的欧洲协调的合理成分:欧洲国际社会有其应予维护或遵守的国际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念、共同规范和共同运作机制。

兰克强调每个民族都必须被视为价值体,国家的责任在于使民族社会沿着自己的历史成长路线发展,并且保护其宗教、文化和政治特征。但将民族主义和欧洲统一性联系起来。认为普鲁士的壮大不应以欧洲均势和民族和睦为代价,对奥地利持友好态度。支持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后的守成态势和均势政策,不赞成大多数国内同行鼓吹极端民族主义和德意志帝国主义信条。他尊重本民族的基本利益,也尊重其他民族的特性和利益

民族国家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协调:最重要的国家利益是他所说的“政治利益”,即国家在对外关系中维护独立和争取权势,它支配和决定其他国家利益;国内生活中的意识形态或利益问题,从属于国际权势政治和国家对外地位,这就是“对外政策第一”。但是,兰克同样注重国际社会的共同和整体利益。后一类利益决定了追求国家利益应有的限度。欧洲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终极基础是欧洲文明的统一性。实现和维护欧洲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最佳机制,是一种自决维持欧洲均势、并且仅仅以此为目的的欧洲协调。但是不赞同梅特涅那种镇压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欧洲协调。他还相信任何国家权势的无节制增长最终都会导致均势的毁坏和普遍帝国的建立,而这会扼杀民族及其国家多样性和自主性的发展。民族国家个体原则同国际社会整体原则彼此结合

现代欧洲国际体系及其运动模式:国家主权观念的建立和民族与国家的自觉结合,是欧洲有决定意义的事态。最重要的国家利益是对外维护独立和争取权势。有和现实主义相近的观点,但是还把伦理因素加入了国际政治。一方面相信道德世界秩序的永恒法则;另一方面把道德也视为国家权势的资源。

均势是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最基本运作机制。兰克认为,均势的首要功能是防止或制止一国取得欧洲霸权,其首要构成方式,在于处于弱势的国家结成联盟,抗衡或击败趋于称霸的国家。其创造性,在于他将均势认定为欧洲重大国际权势斗争所推动的新陈代谢的过程。均势反复被破坏,又反复得到修建。

兰克的缺陷:忽视经济、技术因素和人民群众的作用。带有一般现实主义的弱点。地理眼界狭窄,没有看到和欧洲均势体系共存的大洋霸权体系;还有,欧洲均势并非只是内部循环和自动平衡,还有赖于外部力量的介入

43
Q

对外政策第一

A

最重要的国家利益是他所说的“政治利益”,即国家在对外关系中维护独立和争取权势,它支配和决定其他国家利益;国内生活中的意识形态或利益问题,从属于国际权势政治和国家对外地位,这就是“对外政策第一”。

44
Q

英国自由国际主义

A

先驱边沁:主张减少军备,放弃殖民地;创造性在于:国际政治民主化,和平改造:要规范国家对外行为,防止和化解国际纠纷,建立国际司法议会;该议会靠理性而非武力运行,公众舆论是理性力量的主要体现和有力的制裁武器;各国要保障新闻自由,废除秘密外交

45
Q

世界秩序学派(属于革命主义)

A

考察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问题和当代世界的非正义问题。前者指现存世界秩序中工业和科技的急剧发展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威胁,比如核战争风险,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人口危机,资源、生态危机等;后者是日益加剧的南北经济差距,还有国家和其他力量对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的压制和破坏。世界秩序论不仅将安全范畴扩大到包括人类生活和人类价值的多个基本方面在内,还有强烈的道德主义,自决追求理想的世界秩序,特别是主张变革主权国家国际体系。激进性质在于世界有不健全和不正义的,问题的核心是anarchy。主张全新的世界秩序,全球各功能领域内的超级国际中央集权化与国家内的政治权力分散化相结合。人类利益高于国家利益,人权高于主权,国际正义即国际公平,反对对自然无节制开发。不批判帝国霸权,不批判经济帝国主义,不谈国际政治经济等级结构的不正义。否认国家主权的积极合理的作用。

46
Q

革命主义

A

马丁·怀特:16世纪宗教改革者的革命主义、法国革命者的革命主义和20世纪的革命主义。

16世纪,加尔文。统治者违背上帝意志,臣民可以反抗,离君权民授没有太大距离。法国革命:罗伯斯庇尔,付诸卢梭的人民主权和人民革命说。20世纪革命主义,列宁主义。

三次浪潮的共性:1 革命权利思想;2 人民主权思想;3 唯一代表思想(卢梭:革命精英是代表);4 意识形态都超越国家或个人

47
Q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论的革命主义思想

A

目标的革命性:用实际的普遍平等自主取代权势政治和倚强凌弱;改变国际种族秩序,倡导民族和种族平等;改变国际经济秩序和不平等现象

目标的保守性:维护无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和各国完全自主

思想方法的革命性:核心-外围模式;从国家正义、民族正义和国际分配正义三大伦理出发,要求重新塑造客观实在

思想方法的保守性:关于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思维模式,不注重国际政治经济的基本性质方面正在发生的变化。

48
Q

国际安全

A

现实主义:自助,均势赢得安全。均势自动生成论,其缺陷
理性主义:启蒙思想家:贸易和宪政促进和平。边沁:民主化改造,公众舆论,司法议会,新闻自由;威尔逊;民主和平论(及其批判);商业和平论;互相依赖和平。国际安全机制在某些方面正曲折地沿着理性主义传统所示的方向发育成长。
革命主义:世界秩序学派;对安全的重新界定需要革命主义的理解。

49
Q

大战略

A

大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首创大战略的是英国的利德尔·哈特,大战略是最高层次的战略,其功用在于运用、调节和指导一个国家或连同其盟国的所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精神资源,以达到其基本政策所规定的战争之政治目的。哈特认识到,军事胜利不一定意味着真正的胜利,赢得战争不一定等于赢得有利的和平。这和克劳塞维茨的绝对战争论是有区别的。大战略的目的是战后的和平状态和本国人民的处境优于战前。大战略是是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标的手段,战略只是实现大战略的手段。

保罗·肯尼迪:修正:1 大战略不仅适用于战时,也适用于平时;2 应当实现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平衡 3 时空范围大为拓展。其缺陷,1 只关注国家,而忽视了国内群体(美国内战南北方和中国内战);2 没有重视国家目的应有怎样的素质,而这是决定大战略是否恰当和能够成功的头等问题。3 未注意一种关系,即旨在达到根本政治目标的每一行动阶段上的政治目的,严格从属于根本目的; 4 简单类比,把1945年美国的兴起和历史上霸权国家对比,其衰落和英国的情形相提并论,导出了美国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