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名词和概念 Flashcards
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
具体措施:1、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2、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慑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3、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作用。积极推动中法建交;4、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5、实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积极存在”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
历史意义:戴高乐主义的实施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但限于实力对比,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法国的国际地位。
2009年3月11日,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宣布法国将重返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意味着法国一直以来在欧洲“独树一帜”的安全和外交政策理念迎来重大转变。2009年3月17日,法国国民议会表决通过了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决定。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众、参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说,他⾸首先详 述了希腊和土耳其的局势,说明美国给予希、土援助以及监督这些援助,涉及美国的外交政策与国家安全。然后他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这两个非此即彼的对立营垒,并明确提出,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必须在这两种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而美国将通过援助希腊和土耳其,表明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他因此要求国会批准对希腊和土耳其的4亿美元援助。这便是人所熟知的“杜鲁门主义”的问世 。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表明,美国对外政策终于完成了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主义的转变。杜鲁门主义实际宣布,美国将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进行⼲干涉,只要它认为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主义明确提出了两种制度之争,从而使美国的遏制政策披上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标志着美国越来越以两极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杜鲁门主义成为美国开始对苏联进行冷战的重要标识。
北约的成立与杜鲁门主义一脉相承的,是杜鲁门主义在军事上的贯彻 。
杜鲁门主义虽然语言强硬,但它只是一项政策声明,在强化冷战并在两极 格局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则是以经济方式实践杜鲁门主义的马歇尔计划。
艾森豪威尔对外政策
1953年,艾入住白宫。对美国对外战略做了大幅度调整:1,解放战略。要用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战等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解放东欧人民,把社会主义推回去。2,新面貌安全政策。削减常规军备,大力发展核武器。大力发展空军;削减海外驻军,在国内建立中央预备队。把核武器看成和其他武器一样的军事手段。3,大规模报复战略。“新面貌”安全政策的核心。利用巨大的报复力量,以自己选择的地点和方式,对任何地方发生的侵略做出反应。杜勒斯还提提出战争边缘政策,即为对付共产主义,美国不怕战争升级走到战争边缘。核威慑、核讹诈。
肯尼迪灵活反应战略
肯尼迪上台的背景,苏联氢弹爆炸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动摇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存在的基础;第三运动勃然兴起,苏联进行了运用,而美国则因大规模报复战略难以做出有效反应。另一个变化是东欧产生了可资利用的变化。1961年,肯尼迪抛出了灵活反应战略。大规模增加军事预算,全面扩充军事力量,以核力量对付全面战争,以常规力量对付有限战争,以特种部队对付民族解放战争。两个半战争(同时在欧洲和亚洲打两场大规模战争,并在其他地区打一场小规模战争)。对亚非拉中东地区强调长期性开发援助;建立和平队;粮食用于和平计划,等等
约翰逊政策
和肯尼迪时期保持连续性,变化:更加注重第三世界,对别是对东南亚和中东。对苏联和东欧提出“塔桥”政策,主张扩大东西方贸易往来,促进人员和观念的交流,最终推动铁幕消失。
尼克松主义
1969年上台后,立即和基辛格着手调整对外策略。1969年,非正式阐述了其亚洲政策: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亚洲国家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是“关岛主义”。并在同年正式公布。1970年,进一步表示,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与发展活动,但美国不能也不会制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承担全部防务责任,只有在美国的帮助真正起作用,符合美国利益时,美国才会提供帮助,这就是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主义以伙伴关系(将强和北约盟国、日本及其他自由国家的关系,鼓励其分担负担,承担责任,共对苏联),实力(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实施威慑,确保自己和盟国的安全)和谈判(用来处理和共产党国家的关系)作为三大支柱。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转折点,战略攻势变为战略守势,扩张战略也被收缩战略所取代。对70年代国际关系的恢复起到了缓和作用。其实质是,在美国国力相对衰落的情况下,选择性的承担国际义务,通过推行与国家力量相适应的对外政策,继续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
美国的战略收缩。“现实威慑战略”1,在核力量方面,以“充足”论代替“优势”论。2,在常规力量方面,主张放弃“两个半战争”,代之以“一个半战争”,即在欧洲与苏联和华约军队打一场大规模战争,在东北亚或中东波斯湾地区打一场局部战争。3,实施与盟国分担责任的“总体兵力”方针,即美国不再承担自由世界的全部防务责任,而是要和盟友一起分担。
尼克松调整了外交战略,积极推行多极均势外交。自冷战爆发到60年代末,都是以两极为基础的。尼克松认为出现了五大中心(美苏中日西欧)。多极均势外交的核心是美苏关系,尼克松的三大支柱基本上是围绕均势外交而涉及的。比如其中的1972年尼克松访华,希望联华反苏。结束越南战争则是其战略收缩的又一个重要表现。尼克松在越南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是在撤军同时,加强南越力量,试图越南化,实现体面的和平;第二是和谈和战争并举,企图通过战争强化谈判地位,实现政治目的。但在1973年撤出全部美军。
卡特政府和缓和战略
1977,卡特上台,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内容:1,将强美欧日三边合作;2,发展南北关系,减少第三世界对美敌视,削弱苏联影响;3,继续推进和苏联的缓和进程。卡特认为处理好前两点就有利于处理好和苏联关系。因为,上任后就积极发展美欧日关系。还解决巴拿巴运河问题,推动埃以和解,在南部非洲问题上对白人政权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卡特把限制战略武器看做缓和的关键,1979年签署《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软力量。第一,人权外交。增添了道义色彩;第二,以水灭火。以经济政治手段与苏联在第三世界展开争夺。
里根时期的对外政策
1981里根上台时国内外形势严峻。国内经济滞涨;国际苏联对第三世界发动频繁攻势;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奉行“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总方针。里根重新从两极格局来思考问题。经济和军事战略双管齐下。里根首先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经济的恢复增强了对抗苏联的信心。在军事上里根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里根全面增强美国的攻防能力。更大力的发展常规军事力量,放弃了一个半战争的构想,要采取灵活反应。还有“低烈度战争”的理论,用以对付第三世界的常规战争。同时扩大对苏联的包围圈,并使盟国屈从与抗苏政策。同时里根政府也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因素,积极推进和平演变。
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
1989年,布什上台。提出超越遏制战略:1,谋求苏联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2,支持中东欧国家的变革(波兰的团结工会);3,战略基础是美国保持强大的实力。为此采取的具体措施:首先,政治上支持戈氏。(让苏联不要干涉东欧,给予其经济援助和最惠国待遇的回报;在德国统一,波罗的海问题取得了一定和解;在海湾战争中保持合作;1991年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其次,领用经济上的援助影响和规范苏联行为。苏联解体后,该战略的重点转向将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纳入到西方体系,防止核扩散上面。特点:在目标上,由遏制变成根本改变苏联制度,纳入国际体系,使其成为建设性伙伴;手段上,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而不仅是军事手段;空间上,原来强调外围遏制,超越遏制则主张进入铁幕内,最终改变其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