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秋情 Flashcards

1
Q

第一段第一句的修辭手法有什麼?

A

疊字、層遞(由外到內,層層遞進)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第一段第一句的抒情手法有什麼?(文本、情感、效果)

A

文本:作者寫若有所失地到處尋找什麼,找到的卻是眼前一片的冷清,令她不由地湧起陣陣的淒慘和悲戚。
情感:直接抒發作者內心愁苦的感情。
效果:以直接抒情開展下文,定下整首詞悲悽愁苦的感情基調,亦呼應了題目『秋情』的『情』字。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第一段第一句修辭手法疊字的效果是什麼?

A

這句以七組疊字構成,先寫詞人在家中「尋尋覓覓」但不果,所尋覓的是她已去世的丈夫,詞人大概未能接受丈夫已去世的事實。緊接的「冷冷清清」寫尋覓無着的徹骨清冷,而難耐的孤冷寂寞在詞人心中反復迴旋強化,終於轉為「悽悽慘慘戚戚」。這三組疊字利 用音調的三次轉折,直白地傳達出情感從失落轉為悽戚、再由悽戚轉為悲 痛的過程。這七組疊字令情感的層次更豐富。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第一段第一句修辭手法層遞的效果是什麼?

A

由外到內,層層遞進,增強感情的表達。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句在整首詞的結構上起甚麼作用?試略加說明。

A

提綱挈領,統攝全首詞。
這七組疊字總寫作者悽慘的心情,上片接着寫秋天乍暖還寒、晚風急寒的天氣和北雁南飛的景象,下片描寫黃昏時分庭院內落下的黃花堆積,以及細雨打在梧桐樹的景象,都是鋪寫這種愁苦情緒。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第一段第二句寫天氣的目的是什麼?

A

秋天的天氣乍寒乍暖,營造淒冷氛圍,這種天氣使詞人難以靜心休息。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第一段第三句詞人的活動暗示什麼?

A

寫詞人以酒驅寒,仍不敵晚風,暗示詞人借酒澆愁,卻無法排遣愁思。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上片第二和第三句作者想表達什麼?

A

淡酒不敵晚來風急,固然是難以禦寒 之意,但真正不敵的還是內心的悽寒,這正是婉約詞的含蓄表達方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上片第四句作者用什麼描寫手法從而書法什麼感情?

A

視覺描寫。正在傷心之際,卻看到一行雁飛過長空,以前大雁是給詞人帶來丈夫消息的信使;而如今曾經託牠們捎信的人已經不在了,抒發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其次,中原淪陷,詞人流落南方,無法重返 故土,見到這些從北方南下的大雁難免再度勾起故土之思。這些大雁是詞人在「所遇無故物」的孤寂生活中所看到的唯一舊相識了,但是它們無知 無識,一掠而過,徒然讓人更加傷心、惆悵。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下片第一句「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有什麼修辭手法?

A

擬人、反問、雙關、象徵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下片用了雙關的效果

A

黃花既指凋謝枯萎的菊花,又指飽經離亂,身心疲憊,憔悴的作者自己。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下片用了象徵的效果

A

作者寫庭院堆滿枯萎的菊花,象徵自己年華老去,孤苦的晚境。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下片用了反問的效果

A

是指現在沒有人可以和她一起來摘取黃花共同賞玩,這是表達對死去的丈夫的懷念。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下片第一句句抒發詞人怎樣的情懷?

A

文本:黃花凋謝枯萎,堆積滿地,已經無法摘取來簪髮或者把玩,正如作者已經人到中年,容顏憔悴,
情感:流露對自己年華老去的感歎。
文本:寫作者的丈夫不能在她身邊一起採摘菊花,
情感:抒發作者內心的孤寂和對丈夫的思念。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下片第二句詞人的活動及情感是什麼?

A

詞人寫獨守窗前,時間難捱,期盼時光快點消逝,抒發度日如年之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下片第三句抒情手法是什麼?

A

詞人描寫雨滴梧桐的景象,灑落在梧桐葉上的細雨,到黃昏還滴滴答答地下個不歇(下個不停),以聲音襯托感情,營造淒冷氛圍,抒發詞人孀居的孤寂。

17
Q

下片第三句的意象效果是什麼?

A

「梧桐更兼細雨」這一意象的組合,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令人想到這從黃 昏就開始滴滴瀝瀝的雨聲,給詞人帶來一個無眠的長夜。

18
Q

下片第四句的抒情手法和效果是什麼?

A

抒情方法:直接抒情
總結前述種種情景所蘊含的愁思,慨歎不能以一個『愁』字說盡,直抒內心難以抑壓的哀愁。

19
Q

下片第四句在結構上的作用是什麼?

A
  1. 總結全文
  2. 首尾呼應 淒淒慘慘戚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