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维 Flashcards
米德的自我论
社会互动中扮演他人 置身他位
- 模仿 玩耍 准备 不能独立运用符号,无意识模仿
- 游戏 多人角色🎭 形象
- 博弈 社会角色扮演 最高 概化他人 形成整体的印象 遵从规则 内化
拉皮儿态度行为研究
美国对中国人有偏见,一对中国夫妇入住250家酒店,只有1.2家没有接待他们,一段时间后对接待他们的酒店发问卷调查,结果发现90%的酒店不愿意接待中国夫妇。
态度
态度:个体对某一特定对象(事物,观念,他人)稳定的比较持久的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
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影响因素
1.来自态度本身的因素 ①稳定性:是否持久,从出生就是这种态度。 ②重要性:涉及利益关系 ③来源:是否一手资料,直接接触 ④强度:中等强度可改变 2.来自态度对象的因素 亲和力,外貌等 3.来自自我的因素 ①自我意识 内在自我意识比较高,内在准则,公众自我意识,外在 ②心境的影响 悲伤的时候精细加工,外显态度和行为一致性更好,头脑中可以意识到。积极情绪自动化加工,内隐态度,直觉。 4.情境的因素
费斯汀格 自我概念在社会比较中
1.人都希望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多出正确的评价。
2.在缺乏评价标准时,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进行做评价。
3.人一般倾向于与相同水平的人进行比较。
①上行社会比较:通过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上行,社会比较来激励自己,满足自我进步的欲望,但是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感觉。如果比较对象的标准可以达到,是激励性的比较,反之为打击性比较。
下行社会比较:(大鱼小池塘效应)通过将自己优秀的方面与不足自己的人进行下行,社会比较。来进行自我强化。如果没有合适的比较对象,也会同自己进行比较。
深度加工任务与自我参照效应:被试回忆最多的是与自我有关的单词。
嫉妒:重新评价和改变比较对象
自我的含义
1.是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
2.自我意识又叫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以社会角色的认知
3.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8月—3岁),社会自我(3-14岁)心理自我(14岁—成年中期)
自尊
1)定义。 自尊( self-esteem)是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 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在心理学家看来,拥有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2)自尊的确立。 ①让个体获得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 ②获得积极的评价。 (3) 提高自尊的方法。 ①学会用自我服务的方式去解释生活。 ②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 ③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 ④学会向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 ⑤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上去。
主我和客我
詹姆斯认为,自我包括主我和客我。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客我制约主我的活动。
詹姆斯还把自我(这里指客我)分为物质(生理)我、社会我和心理我。物质我是指与自我有关的物体、人或地点。社会我是指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心理我是我们的内心自我,它由一切自身的心理因素构成。
希金斯的自我差异理论
自我差异是现实,自我和自我导向之间的差距,是一种稳定,有意义,有情绪的认知结构。
1.理想自我:他人和自己,希望自己在理想情况下成为什么样的人。
2.应该自我:自己和他人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3.现实自我: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的人。
理想自我是个体关注目标和成就真个体对目标的追求,应该自我是个体,则关注责任和义务。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以及回避消极目标。
每种类型的自我差距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消极心境。
现实生活与理想自我不一致,会抑郁,沮丧。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不一致时,会焦虑,愤怒。
社会知觉偏差
1.首因与近因
2.晕轮效应:倾向性印象
3慈悲效应:正向评价多于负性评价
4.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5.认知启发:代表性,可得性,锚定调整
影响因素:投射作用,情绪的泛化,情感的卷入,内隐人格理论
罗特控制点
1.想法💡调节行为
2.增加行为频率的不是奖励,而是对什么事情将带来奖励的想法💡
3.个体对强化的偶然程度所形成的普遍信念成为控制点
4.内控:个体自身行为造成或由个体的稳定个性决定
外控:个体之外的因素决定。
阿伯拉姆森的归因风格理论
阿伯拉姆森提出抑郁型和乐观型两种归因风格,并将它们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前者把消极的事情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的因素上,
把积极的事情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和局部的因素上,
所以经常从消极的方面去解释生活和理解他人,而乐观型归因风格正好相反。.
海德的归因
(业务会归因控制环境一贯控制内外) 1.每个人都是业务的心理学家,每个人都有个人的归因系统,用自身理论进行归因,预见控制环境 2.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3.人有两种强烈的需求,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的理解以及控制环境 4.内因和外因 内因:情绪态度,人格能力→内控 外因:压力天气,情境难度→外控 5.共变与排除 特定的原因在于许多不同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原因不存在,特定结果也不出现,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
该理论适用于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试图解释在什么条件下人们可以把事件归因于他人的内在特质,即人格、态度、心情等。当人们认为一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两个条件:
(1) 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如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我们就能从其行为推论出他是一个不道德的人;
(2) 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借鉴了海德的共变原则,提出了自己的三维归因理论。 (1)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为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 (2)归因时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 ①一致性信息一其 他人也如此吗?.强调不同个体的差异 ②一贯性信息一这 个人经常如此吗?强调不同的时间和场合 ③独特性信息一是否此人只对这个刺激以及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有同样的反应? 凯利还指出在归因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到另外一个原则,即折扣原则:特定原因产生 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 协变原则:个体在归因的时候像科研专家一样,想要寻求一个效应背后的各种规律性的协变,协变是最全面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