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Flashcards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论
- 物质生产工具:生物进化——社会历史发生规律
2. 精神生产工具:言语和符号,间接的心理活动得到发展
横断设计
同时不同人 ——特定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个体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
1.优:
多——样本量大,被试代表性强,结果概括性好。
快——时效性强,避免被试流失。
重——无重复测量问题
省——节省时间和经费,易于实施
2.缺:
不连续——缺乏系统连续性
难因果
取样繁——取样程序复杂
有组群
组群效应:社会环境影响使差异不能造成变化
纵向设计
同人不同时(对同一个体的年龄组在比较长的时间内进行连续的观察和研究 1.优: 系统 关键转折点 阶段特征 量变质变规律(发展过程 因果(有助于 2.缺:不省 (花费时间和经费人力 不快 (时效性差 不多 (被试容易流失 不好 (练习与疲劳 跨时代 跨代效应:特定年代特定影响难推广(目标群体来自某一个特殊年代,该年代的显著特征为群体带来了特定影响
交叉聚合设计
是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研究,这样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断设计的长处。
(2) 优点:
a. 不仅可以排除组群效应,而且可以不断补充被试,避免被试流失所造成的影响。 (排组群、补被试)
b. 可以了解是否存在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 (了解重复)
c. 耗时比典型的纵向研究少。 (省时)
d. 可以对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和早期影响的作用问题进行研究。 (稳定、早期)
微观发生学设计
给儿童呈现一个新任务,在随后的一系列的【间隔密集】的时间追踪儿童掌握新任务的情况 1.揭示发展的特定过程与机制 ——行为模式变化的细节,转折点,速率和时间。 2.要对个体在各个时期进行周密的研究 3.被试转变的时间难以预料 4练习效应
双生子设计
双生子设计,是指以双胞胎(同卵双生子或异卵双生子)为样本,通过研究其某种心理特征或行为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来揭示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心理和生理特征发展的影响或作用的方法。此方法多用于智力、人格的研究。高特斯曼提出了研究双生子的原则。
优点:①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基因,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
②异卵双生子基因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
缺点:①只孤立地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未考虑到两者动态的交互作用;
②不能人为制造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双生子,因此较难寻找到合适的被试。
弗洛伊德
一种驱力:性本能(力比多)个体行动 满足快感 两种本能:生死 三种心理结构:三个层次:层次原则本能 ①本我 最深层 快乐原则 本能需要直接满足 小 ②自我 中间层 现实原则 调节作用 满足要求 受制约束 二级思维过程,调节现在的行动,思考过去的经验,计划未来的行为。 ③超我 最高层 道德原则 良心和自我理想 抑制本冲动 监督自 四种研究方法 躺到床上催生梦想 心理发展五阶段说: 人格的发展=性(心理性欲)的发展,根据力比多释放的主要焦点,分为五个阶段。 发展阶段 年龄 特点(快乐部位,行为)【抠门幸福值】 口唇期 0-1 嘴 吃奶吮吸 肛门期 1-3 肛门 排泄 爱表扬赞赏 性器期 3-6 性器 恋父母 依恋 害怕 爱戴 潜伏期 6-12 性器 压抑行表现 学习游戏 生殖/青春12- 第二性征 性冲动 独立冲动 优:原创性高 影响力大 缺:不科学
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理论
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理论【我体街舞不要土】 接受弗框,强调自我 ①人格是生物心理社会.统一体 ②..发展经过一系列阶段,特定的目标任务冲突 ③各阶段相互依存,后阶段任务完成依赖前阶段冲突解决【忍住动情,一亲至善】 婴儿期 吃奶是希望 吃到奶信任克服怀疑 儿童早期 用意志自主的克服羞怯排泄 学前期/游戏期 目标是主动克服恋父恋母的羞怯 学龄期 发展能力 用勤奋克服自卑 青年期 忠诚自我 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成年初期 拥有爱情 亲密克服孤独 成年中期 有人关怀 繁衍后代克服基因停滞 成年晚期 智慧老人 一生完善不失望
(1) 婴儿期(0~1岁):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2) 儿童早期(1~3岁):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3) 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 学龄期(6~1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5)青年期(12~18岁):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避免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6) 成年初期(18~25 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7) 成年中期(25~50岁): 主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8) 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以后):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区别联系
区别:人格发展 ①弗:本能 母亲-儿童-父亲 早期经验 埃: 自我 渐进过程 社会影响 ②弗:5青春期 埃:8扩展一生 联系:继承扩展修正 有特色 非一维纵向多维 发展方向非是否发展
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 基本假设:内外因相互影响 主动观察或模仿 基本观点: 1.观察学习: ①概念:示范学习行为 观察他人行为及结果进行学习 ②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2.强化分类:直接 替代(榜样强化提高特定行为概率)自我 3.应用: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评价:1.理论实际价值 2.行为非认知因素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
真实自然的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主要源泉,交互作用 微观系统 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 学校家庭 中介系统 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 外层系统 儿童未直接参与对他们产生影响的系统 父母职业条件社区条件邻里 宏观系统 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法律级别的文化资源 不直接满足儿童需要 对内层各个环境系统提供支持 时间系统 生态环境中的任何变化都影响着个体的发展方向
皮亚杰发展的实质原因,因素和结构
1.实质:心理因素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才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和本质。
2.因素:成熟:生理因素的成熟,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
自然经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经验:人与人相互作用,语言教育和社会文化
平衡:最关键的因素
3.结构
图示:动作的结构或者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的环境中不断的重复得到迁移和概括
同化:将新经验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中,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量变
顺应:改变已有图示纳入和适应新经验,质变
平衡:同化和顺应导致的适应,有机体暂时的平衡,下一个高级运动的开始,因素结构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心理发现过程具有连续性,阶段性,顺序性,每个阶段有独特的结构。 1.感知运动阶段(0-2) 感知动作思维: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外界事物 低级动作图示,客体永久性,A非B错误 2.前运算阶段(2-7) 表象思维:感觉和动作内化,形成表象,用表象和语言认识外部世界。 (班级巨星逆行)刻板性,集中化(不守恒)具体形象性,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集体独白,泛灵论。 3.具体运算阶段(7-12) 逻辑思维: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逻辑思维,但思维相对具体,不能进行抽象运算,8岁左右形成客体守恒性,去集中化是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你罗恒心】 可逆性,逻辑性,守恒性,去中心化。 4.形式运算阶段(12~) 抽象逻辑思维,假设,推理,命题,思维接近成人。
皮亚杰认知阶段论的要点
- 连续阶段
- 次序固定
- 有交叉
- 基础本质差异
- 水平相当
- 新水平新结构新融合
- 活动教育法,认知冲突法的理论基础,教学适应孩子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阶段论的要点:①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的,但有阶段性;②各阶段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固定;③阶段之间可以有交叉;④前一阶段的结构是后一阶段结构的基础,但两阶段之间有本质差异;⑤同一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水平相当;⑥心理发展的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和新结构。
(3对教学工作的启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是活动教学法、认知冲突法的理论基础,启示我们教学应当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
维果斯基发展的实质原因和标志
实质: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过程 原因: 1.发展源于社会文化一-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2.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中通过掌握语言、符号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的心理机能; 3.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标志: 1.随意; 2. 抽象概括; 3.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 4.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