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Flashcards
实验的三大要素
假设
变量
控制
自变量的分类
① 作业变量
② 环境变量
③ 被试变量(不能被随意操纵,“准自变量”)
④ 暂时的被试变量(诱导产生的暂时变化)
控制自变量有哪些步骤?
1⃣️对自变量下操作性定义 (如何变化自变量的问题)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操纵自变量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处理水平的数量、间距、范围等) ① 因素型实验 ▪️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 ▪️尽量使自变量变化范围(全距)较大,各个水平在全距上均匀分布 ② 函数型实验 ⑴ 线性关系 ▪️3~5个水平 ▪️通过文献工作确定全距,各水平均匀分布 ⑵ 非线性关系 ▪️至少5个水平 ▪️通过文献工作确定全距,各水平间的间距应按函数关系单位变化 3⃣️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 4⃣️控制刺激呈现方式 (顺序、时间空间间隔、空间方位等)
多自变量设计的优点
① 效率高。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完成两倍甚至多倍的工作。
② 实验控制好。比较容易控制某些额外变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实验误差,减少了实验的污染。
③ 实验结果具有更大的普遍性。能同时探讨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而且能有效揭示出自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概括的结果与实际更接近,结论更有说服力,普遍性更强。
准实验设计的含义
准实验设计是指未对额外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实验方法收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程度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比非实验设计控制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充分和广泛。准实验设计的常用变量是年龄、性别、种族等被试变量,因为这些变量通常只能选择而不能改变。
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可以采用哪些指标?
1⃣️客观指标(主要) ① 反应速度 ② 反应速度的差异 ③ 反应的正确性 ④ 反应标准(信号检测论,似然比β,报告标准C) ⑤ 反应的难度 ⑥ 反应概率 ⑦ 神经生理指标 ⑧ 量表分数
2⃣️主观指标
▫️主要指被试的口语记录(重要参考资料)
▫️e.g, 开窗实验
口语记录
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程所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的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如何控制因变量?
1⃣️反应控制
▫️研究者有必要把实验中被试的反应控制在主试所设想的方向上,往往通过指导语实现。指导语应符合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等要求。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有赖于操作性定义) ▫️研究者在选择因变量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 有效性,即指标能充分代表所研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也称为效度(最重要); ② 客观性,即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测量到的,并且能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实验、进行验证。 ③ 数量化,即指标能数量化,便于记录、统计、分析与比较等。
3⃣️避免量程限制 ▫️量程会限制指标的有效性 ❶ 天花板效应:量程不够大,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 ❷ 地板效应:量程不够大,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底端 ▫️在选择反应指标时避免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的常用方法是,在预备实验中通过测验少量被试的反应来确定因变量的量程。
额外变量的含义
额外变量是指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由于在实验中对额外变量必须加以控制,所以又称控制变量。
心理学中典型的额外变量有哪些?
1⃣️被试方面 ❶ 被试的动机、兴趣、先前经验、气质和性格特点、当时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❷ 被试效应/要求特征 ▫️典例: ① 霍桑效应 ② 安慰剂效应 ③ 亨利•约翰效应
2⃣️主试方面
❶ 主试的年龄、性别、外表、言谈举止、态度、暗示等
❷ 主试效应/期望效应
▫️典例: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
3⃣️实验设计方面 ❶ 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❷ 实验仪器设备的安排布置(如顺序效应) ❸ 测验工具的不完善 ❹ 被试取样、研究时间等方面的不足
4⃣️环境方面
▫️光线、温度、声音、空间大小等,以及一些偶发事件,如仪器的临时故障、被打扰等。
5⃣️数据处理方面
▫️数据分类不当、评价标准不统一、统计方法不恰当等。
被试效应/要求特征的含义
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他们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或抗拒这一假想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约翰•亨利效应
控制组在与实验组竞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超出原有水平的现象。
主试效应/期望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会有意无意地以某种方式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自己的期望,也叫实验者效应。
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❶ 排除法 ❷ 恒定法 ❸ 随机化法 ❹ 匹配法 ❺ 抵消平衡法 ❻ 统计控制法
排除法
排除法也叫消除法,是采取一定的手段或措施将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例如,用双盲法控制主试效应和被试效应。缺点在于这种方法将降低实验的外部效度。
恒定法
恒定法是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方法。它的局限是:① 使实验结果难以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② 自变量可能会与要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产生交互作用。
随机化法
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其统计学前提是:各随机被试组在未经受不同处理之前是相等的,即使有差异也是在统计允许的限度之内的随机误差。该方法不仅应用于被试的选取和分配,也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理论上,随机化法是控制额外变量的最佳方法。
常用的随机化分组法有?
① 同时分配法(被试同时等候,主试可任意调派被试时)
▫️三种分配技术:抽签法、笔画法(需借助随机数表)、报数法
② 次第分配法(被试到达实验室时间不一致时)
▫️两种分配技术:简便法、区内随机法
随机化法的局限
采用随机化法进行分组,无法精确地控制不同组间的被试差异,研究者无法清楚地意识到哪些变量得到了控制。
匹配法
当被试数目较少时,随机化法很难保证创设出真正相等的组,此时可用匹配法把被试分成相等组。研究者先要测量所有被试身上与实验任务呈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
匹配法在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拆窝技术
(把同胎生的动物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中)
匹配法虽然在理论上可取,但实践中却很难单独实施,这是因为?
① 对一个以上特性进行匹配时容易顾此失彼,流失大量被试;
② 一些中介变量,诸如动机、态度等,是无法找到可靠依据进行匹配的;
③ 匹配变量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④ 使用匹配法要谨防回归假象。回归假象是指在许多测量情形中,第一次测验时的高分组和低分组这两个极端组的分数在第二次测量时向平均数回归的现象,高分组的得分比第一次低,低分组的得分则比第一次高。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匹配法常常配合其他技术共同使用。
差异延续效应
差异延续效应是指对先前条件的接触会影响个体在后续条件中的行为。如迷宫实验中,处理1是看过地图,处理2是没看过,对于接受处理1的被试而言,不可能马上恢复到没看过地图的水平。这种效应不同于一般的练习效应,无法通过抵消平衡法完全消除。
抵消平衡法
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相互抵消。主要可用于控制顺序效应。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ABBA法和拉丁方法。
自变量水平为两个时,可采用的抵消平衡法为
ABBA法
自变量水平超过两个时,常用的抵消平衡法是
拉丁方设计
统计控制法
统计控制法是事后采用统计技术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如通过剔除极端数据、协方差分析或偏相关来控制额外变量。
验证实验信度的方法
① 直接验证
② 系统验证
③ 概念验证
直接验证
在尽可能保持原实验方法的情况下重复实验。这是最简单的信度验证方法。
系统验证
引入原来被认为是与实验结果不相关的的因素重新进行实验,如果原结果不再产生,则表明实验发现了重要的边界条件。
概念验证
进行概念验证时,研究者试图验证一个现象,但所进行的验证实验在某种程度上又与原先实验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这些实验的结论与原实验一致,则表明原实验的信度得到了概念验证。
实验的内部效度
在实验情境下自变量真实地解释因变量的变异的程度,或说是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实验的外部效度
实验结论推广到整个研究总体中去的正确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与适用性,也称为生态效度。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❶ 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主试效应、被试效应) ❷ 选择(没有用随机化的方法来选择和分配被试造成的实验误差) ❸ 测验(练习效应、临场经验等影响) ❹ 成熟(随着实验的进行,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变得更有学习能力、疲倦、饥渴等) ❺ 历史(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❻ 被试的流失 ❼ 统计回归 (第二次测量结果较第一次测量结果的变化可能只是由回归假象导致,故而在选择具有极端个性的个体(e.g, 高焦虑组、低焦虑组)作为被试进行实验时要尤其注意这种影响) ❽ 仪器的使用(如量程限制) ❾ 上述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等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❶ 实验结果的人为性
❷ 被试样本的代表性(i.e, 选择偏差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❸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主要指为满足实验需求而对自变量、因变量所下的操作性定义存在局限,如某一智力量表的得分不能推广到其他所有智力量表中去)
❹ 测验的反作用效果(若前测增加或降低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那么采用这类有前测的实验设计所得的结果,就不能直接推广到无前测的实验中去)
❺ 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i.e, 被试效应/要求特征,如果被试在实验处理前了解实验安排或因参加实验而受到暗示,那这样的实验结果就不能推广到非实验情境中去)
❻ 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顺序效应,如练习效应和思考效应)
ps.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能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外部效度
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关系
1⃣️内部效度高是外部效度高的前提(相统一)
2⃣️内部效度高,不能保证外部效度高;有时候提高内部效度反而降低外部效度(相对立)
3⃣️应在保证内部效度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措施以提高外部效度
被试间设计的优缺点
1⃣️优点
▫️每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避免各处理方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污染(避免了练习效应、疲劳效应等)
2⃣️缺点
① 需要的被试量巨大
② 难以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改善方法:随机化法和匹配法)
被试内设计的优缺点
1⃣️优点
① 节省被试人数
② 避免被试间差异对统计结果的混淆
③ 相比于被试间设计,效率更高
2⃣️缺点 ⒈ 处理之间相互污染 ① 时间间隔内的偶然事件(e.g, 记忆实验中两次学习间隔使用某种记忆策略) ② 练习的延续效应:练习效应、疲劳效应 (改善方法:抵消平衡法) ③ 差异延续效应(e.g, 定势,难以通过ABBA法消除) ⒉ 不适用于需要较长恢复期和产生效果不可逆的实验
小样本设计
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向少数几个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由于人数很少,需要在相当经济和高度控制的实验中,对每位被试进行大量观察,并作系统记录。包括ABA设计和多基线设计。
其优点有:
① 有助于开展探索性研究;
② 在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咨询等领域,小样本设计对验证矫正程序的有效性及检验理论假设特别有效。
ABA设计
ABA设计也叫倒返实验设计,A表示治疗前的基准期,B表示施加自变量的治疗期,之后再移除自变量,看因变量是否退回到最初的基线水平。使用ABA法有一个前提,即B阶段的治疗效果应当是非持久的,这样才有观察到因变量值退回基线水平的可能。ABA设计能较好地区分出自变量的效果以及位置和差异延续等其他额外变量的影响。
多基线设计
当存在处理影响不可逆等很难做ABA设计的情况时,就可以使用多基线设计。研究者首先要找到与所要研究的行为(或被试)接近的一个或若干个行为(或被试),然后在不同的基线时间对这些行为(或被试)分别引入同一自变量处理。这样,当一种行为或一个被试正在接受处理时,另一种行为或另一个被试仍保持在基线条件下。
多基线设计可分为被试内多基线设计和被试间多基线设计。被试内多基线设计就是在几个不同的基线阶段比较同一被试的不同行为。被试间多基线设计则是在几个不同的基线阶段比较不同被试的同一行为。
非实验设计包括?
1⃣️前实验设计
① 单组后测设计
②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③ 固定组比较设计
2⃣️事后设计/事后回溯设计
① 相关研究设计
② 准则组设计
固定组比较设计
⒈有后测
⒉不相等的实验组控制组
事后回溯设计
事后回溯设计所研究的对象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需要设计实验处理或操纵自变量,只需通过观察存在的条件或事实,将这种已自然发生的处理(自变量)与某种结果(因变量)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以便从中发现某种可能的简单关系。
相关研究设计
相关研究设计是在一个被试组内收集两个集合的数据,其中一个数据集合是观察到的结果,另一个则是被追溯的数据集合,研究目的是通过这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相关系数来确定变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并为提出变量间的因果推论奠定基础。
准则组设计
准则组设计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实验设计。它要求研究者比较与所研究现象有关的被试,确定某些被试(准则组)具有一种状态的特征,而另一些被试(非准则组)不具有这种状态的特征,然后去追溯可能存在的原因。
准实验设计包括?
1⃣️单组准实验设计
① 时间序列设计
②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③ 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2⃣️多组准实验设计
①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②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时间序列设计
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被试或个体进行一系列周期性测量,并在测量的时间序列中引进实验处理(X),将引入实验处理X前后所观测到的一系列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结果变化趋势的差异,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时间序列设计的优缺点
1⃣️优点
① 可以较好地控制“成熟”因素对内部效度的影响。
② 可以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
③ 有可能控制统计回归的因素。
2⃣️缺点
①不能排除历史因素对内部效度的影响。
② 测验的反作用(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影响外部效度。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当只有一组被试时,常使用两相等的时间样本,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不出现实验变量X1,而采常规安排X0。X1与X0交替出现。其基本模式为:X1O1,X0O2,X1O3,X0O4。
对相等时间样本设计的评价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能较好地控制“历史”和其他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但该设计在控制影响外部效度因素方面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 ① 测验的反作用效果(前测改变被试的对处理的敏感性) ② 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霍桑效应或安慰剂效应等) ③ 被试样本的代表性(i.e, 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 ④ 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练习效应、疲劳效应)
对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评价
1⃣️优点
① 增添了控制组,基本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② 两组都有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因素有了初步的控制。
2⃣️缺点
① 不能随机分配被试或实验处理,实验组和控制组不对等,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降低实验的内部效度。
② 由于两组都使用前测安排,实验结果不能直接推广到无前测的情境中去。
______是在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和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组准实验设计。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对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的评价
该设计具有时间序列设计的特点,同时还可被看作是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推广。该设计基本上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但是测验的反作用效果,以及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成为影响该设计实验效度的因素。
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包括?
1⃣️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2⃣️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3⃣️随机多组后测设计
4⃣️所罗门4组实验设计
对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评价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有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基本控制了绝大多数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如历史、成熟、选择和被试的中途退出等。但是,被试由于前测而获得的经验,可能影响对后测的敏感性,出现测验的反作用效果,降低实验的外部效度。
真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中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前测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前测主要是为了给随机化做修正和补充。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前测起到基线作用。
对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的评价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几乎有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所有优点。此外,该设计去掉前测,控制了测验的反作用效果对实验外部效度的影响。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显著性检验
方法一:对增值分数进行统计分析
① 独立样本t检验(O2-O1)vs.(O4-O3)
② 曼-惠特尼U检验或中位数检验(非参数检验)
方法二:将O1和O3视作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的显著性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参数检验)
曼-惠特尼U检验或中位数检验(非参数检验)
随机多组后测设计的显著性检验
单因素方差分析
完全随机双因素设计的显著性检验
二因素方差分析
随机区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将区组效应从组内误差中剔除,从而增加统计结果的精确性。
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是对构念进行量化的过程,将原本无法观察和研究的构念转化为可观察的过程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