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Flashcards
实验的三大要素
假设
变量
控制
自变量的分类
① 作业变量
② 环境变量
③ 被试变量(不能被随意操纵,“准自变量”)
④ 暂时的被试变量(诱导产生的暂时变化)
控制自变量有哪些步骤?
1⃣️对自变量下操作性定义 (如何变化自变量的问题)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操纵自变量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处理水平的数量、间距、范围等) ① 因素型实验 ▪️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 ▪️尽量使自变量变化范围(全距)较大,各个水平在全距上均匀分布 ② 函数型实验 ⑴ 线性关系 ▪️3~5个水平 ▪️通过文献工作确定全距,各水平均匀分布 ⑵ 非线性关系 ▪️至少5个水平 ▪️通过文献工作确定全距,各水平间的间距应按函数关系单位变化 3⃣️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 4⃣️控制刺激呈现方式 (顺序、时间空间间隔、空间方位等)
多自变量设计的优点
① 效率高。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完成两倍甚至多倍的工作。
② 实验控制好。比较容易控制某些额外变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实验误差,减少了实验的污染。
③ 实验结果具有更大的普遍性。能同时探讨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而且能有效揭示出自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概括的结果与实际更接近,结论更有说服力,普遍性更强。
准实验设计的含义
准实验设计是指未对额外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实验方法收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程度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比非实验设计控制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充分和广泛。准实验设计的常用变量是年龄、性别、种族等被试变量,因为这些变量通常只能选择而不能改变。
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可以采用哪些指标?
1⃣️客观指标(主要) ① 反应速度 ② 反应速度的差异 ③ 反应的正确性 ④ 反应标准(信号检测论,似然比β,报告标准C) ⑤ 反应的难度 ⑥ 反应概率 ⑦ 神经生理指标 ⑧ 量表分数
2⃣️主观指标
▫️主要指被试的口语记录(重要参考资料)
▫️e.g, 开窗实验
口语记录
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程所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的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如何控制因变量?
1⃣️反应控制
▫️研究者有必要把实验中被试的反应控制在主试所设想的方向上,往往通过指导语实现。指导语应符合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等要求。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有赖于操作性定义) ▫️研究者在选择因变量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 有效性,即指标能充分代表所研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也称为效度(最重要); ② 客观性,即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测量到的,并且能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实验、进行验证。 ③ 数量化,即指标能数量化,便于记录、统计、分析与比较等。
3⃣️避免量程限制 ▫️量程会限制指标的有效性 ❶ 天花板效应:量程不够大,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 ❷ 地板效应:量程不够大,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底端 ▫️在选择反应指标时避免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的常用方法是,在预备实验中通过测验少量被试的反应来确定因变量的量程。
额外变量的含义
额外变量是指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由于在实验中对额外变量必须加以控制,所以又称控制变量。
心理学中典型的额外变量有哪些?
1⃣️被试方面 ❶ 被试的动机、兴趣、先前经验、气质和性格特点、当时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❷ 被试效应/要求特征 ▫️典例: ① 霍桑效应 ② 安慰剂效应 ③ 亨利•约翰效应
2⃣️主试方面
❶ 主试的年龄、性别、外表、言谈举止、态度、暗示等
❷ 主试效应/期望效应
▫️典例: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
3⃣️实验设计方面 ❶ 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❷ 实验仪器设备的安排布置(如顺序效应) ❸ 测验工具的不完善 ❹ 被试取样、研究时间等方面的不足
4⃣️环境方面
▫️光线、温度、声音、空间大小等,以及一些偶发事件,如仪器的临时故障、被打扰等。
5⃣️数据处理方面
▫️数据分类不当、评价标准不统一、统计方法不恰当等。
被试效应/要求特征的含义
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他们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或抗拒这一假想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约翰•亨利效应
控制组在与实验组竞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超出原有水平的现象。
主试效应/期望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会有意无意地以某种方式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自己的期望,也叫实验者效应。
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❶ 排除法 ❷ 恒定法 ❸ 随机化法 ❹ 匹配法 ❺ 抵消平衡法 ❻ 统计控制法
排除法
排除法也叫消除法,是采取一定的手段或措施将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例如,用双盲法控制主试效应和被试效应。缺点在于这种方法将降低实验的外部效度。
恒定法
恒定法是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方法。它的局限是:① 使实验结果难以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② 自变量可能会与要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产生交互作用。
随机化法
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其统计学前提是:各随机被试组在未经受不同处理之前是相等的,即使有差异也是在统计允许的限度之内的随机误差。该方法不仅应用于被试的选取和分配,也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理论上,随机化法是控制额外变量的最佳方法。
常用的随机化分组法有?
① 同时分配法(被试同时等候,主试可任意调派被试时)
▫️三种分配技术:抽签法、笔画法(需借助随机数表)、报数法
② 次第分配法(被试到达实验室时间不一致时)
▫️两种分配技术:简便法、区内随机法
随机化法的局限
采用随机化法进行分组,无法精确地控制不同组间的被试差异,研究者无法清楚地意识到哪些变量得到了控制。
匹配法
当被试数目较少时,随机化法很难保证创设出真正相等的组,此时可用匹配法把被试分成相等组。研究者先要测量所有被试身上与实验任务呈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
匹配法在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拆窝技术
(把同胎生的动物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中)
匹配法虽然在理论上可取,但实践中却很难单独实施,这是因为?
① 对一个以上特性进行匹配时容易顾此失彼,流失大量被试;
② 一些中介变量,诸如动机、态度等,是无法找到可靠依据进行匹配的;
③ 匹配变量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④ 使用匹配法要谨防回归假象。回归假象是指在许多测量情形中,第一次测验时的高分组和低分组这两个极端组的分数在第二次测量时向平均数回归的现象,高分组的得分比第一次低,低分组的得分则比第一次高。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匹配法常常配合其他技术共同使用。
差异延续效应
差异延续效应是指对先前条件的接触会影响个体在后续条件中的行为。如迷宫实验中,处理1是看过地图,处理2是没看过,对于接受处理1的被试而言,不可能马上恢复到没看过地图的水平。这种效应不同于一般的练习效应,无法通过抵消平衡法完全消除。
抵消平衡法
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相互抵消。主要可用于控制顺序效应。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ABBA法和拉丁方法。
自变量水平为两个时,可采用的抵消平衡法为
ABBA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