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於國也章》孟子 Flashcards
梁惠王向孟子提出甚麼疑問?
答案:梁惠王自認體恤________,可是_______並沒有增加,
百姓疾苦,國民人口
承上題,梁惠王認爲自己如何做到上面所説的?
答案:河內地方如果遭了______,我便把那裏的一部分________到河東,同時還把________的一部分______運到河內。
饑荒, 百姓,
河東的一部分糧食。
孟子用了什麽論證手法回應他 ?
類比論證
承上題,孟子如何使用這種論證手法回應梁惠王?
答案:先以_____為喻,講述________的故事,把取笑人的逃兵比作_____;被取笑的逃兵比作_________
戰爭,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 鄰國的君主
承上題,孟子想用這個故事指出什麽?
答案:通過______,指出兩種逃兵都有_____,就如兩個君主都_______,
比較兩個情況,逃跑,沒有行王道
承上題,孟子想論證什麽?
答案:藉此論證____雖然認為自己____了,但實質上只是施予______,根本沒有真正地_____,和鄰國的統治者並_________。
梁惠王, 盡力, 小恩小惠,體恤民生疾苦,沒有區別
以下是王道之始的措施,試完成以下填充。
原文: 不違___時,穀不可____也。
答案:如果農民______的季節,不去_______妨礙生產,那糧食便會_____了。
原文:農,勝食
答案:耕種收穫,徵兵徵工,吃不盡
以下是王道之始的措施,試完成以下填充。
原文:
根據王道之始的措施,試完成以下填充。
原文:___不入洿池,______不可勝食也。
語譯:如果____的魚網不到大的魚池裡去捕魚,那____就會_____了。
原文:數罟不入洿池,魚鑿不可勝食也。
語譯:如果細密的魚網不到大的魚池裡去捕魚,那魚類就會吃不完了。
根據王道之始的措施,試完成以下填充。
原文:____以時入____,材木不可____也。
語譯:如果_______也有一定的時間,木材也會_____了。
原文: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語譯:如果砍伐樹木也有一定的時間,木材也會用不盡了。
王道之始的措施有什麼效果?
答案:人民對_____沒有甚麼不滿
養生喪死
根據王道之成的措施,試完成以下填充。
原文:_____之宅,樹之以_____,____者可以____矣。
語譯: 在五畝大的_____中,種植____ ,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_____
原文: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語譯: 在五畝大的宅園中,種植桑樹 ,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絲棉衣
根據王道之成的措施,回答以下問題。
原文:_____之畜,無失其___,____者可以食肉矣
語譯:雞狗與豬等_____若能依時_____,那麼,七十歲以上的人都 可以有肉吃了。
原文: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 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語譯:雞狗與豬等 家畜若能依時交配繁殖 ,那麼,七十歲以上的人都 可以有肉吃了。
根據王道之成的措施,回答以下問題。
原文:____之田,______,數口之家可以__矣
語譯:____百畝的耕地,不要去妨礙他們的____,那麼,_____的家庭可以吃得飽了。
原文:百畝之田, 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語譯:一家人百畝的耕地,不要去妨礙他 們的生產 ,那麼,幾口人的家庭可以吃得飽了。
根據王道之成的措施,回答以下問題。
原文:謹____之教,申之以____之義,___者 不____於道路矣。
語譯:好好地____,反覆地教導百姓孝順_____、敬愛____的道理,那麼,____花白的人就不會背負著____在路上行走 了
原文: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 不負戴於道路矣。
語譯:好好地辦學,反覆地教導百姓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那麼,鬚髮花白的人就不會背負著重物在路上行走 了
王道之成的措施有什麼效果?
答案:一般百姓____不著、____不著,人民自然會____,天下____
一般百姓餓不著、凍不著,人民自然會增多,天下歸服
根據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
作者使用了什麼論證手法?
對比論證
根據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
作者如何使用這種論證手法?
答案:以統治者豐年不知____,任由______吃百姓的食物,不加以制止,對比荒年不知____,使百姓餓死於路上
答案:以統治者豐年不知節制,任由富貴人家
的豬狗吃百姓的食物,不加以制止,對比荒年不知開倉賑濟,使百姓餓死於路上
根據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
作者使用這種手法論證什麼?
答案:統治者______,不顧人民的____
統治者推卸責任,不顧人民的生死
根據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 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作者使用了什麼論證手法?
類比論證
根據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 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作者如何使用這種論證手法?
答案:兇手_____卻推說是____殺的,是卸責;人民死於____,統治者卻推說是_____,也是不負責任。帶出統治者____,沒____百姓。
兇手用刀殺人卻推說是兵器殺的,是卸責;
人民死於饑荒,統治者卻推說是收成 不好,也是不負責任。帶出統治者(梁惠王)推卸責任,沒體恤百姓。
根據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 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作者透過這種論證手法論證什麼
答案:利用有人死於____和死於____的____情況作比較,論證梁惠王不應推卸____,應行____,國家才____。
利用有人死於兇殺和死於饑荒的類似情況作比較,論證梁惠王不應推卸責任,應行仁政,國家才興旺。
孟子用了什麼游說技巧?
投其所好,因勢利導
承上題,他如何用這兩種游說技巧?
答案:因梁惠王____,因此以____為喻,啟發
孟子順着梁惠王_______,讓梁惠王答出孟子_____,巧妙地從原來的話題 (____),引導梁惠王轉向他希望討論 的話題(____)。
因梁惠王好戰,因此以戰爭為喻,啟發孟子順着梁惠王本來的想法,讓梁惠王答 出孟子心中答案,巧妙地從原來的話題 (民不加多),引導梁惠王轉向他希望討論 的話題(王道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