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8 中藥 Flashcards
中藥命名方法
色
味
產地
功效
四氣:
温熱:補火助陽 活血行氣 冶寒涼
寒涼:清熱瀉火 冶熱症
五味 :
酸:收斂 生津
苦:瀉火 清泄
甘:滋補
辛:行氣活血
鹹:散結 瀉下
用量
一斤600g
一両=37.5g
一錢=3.75g
一分=0.375g
妊娠禁用藥 劇毒
水銀 砒霜
慎用藥 温血攻下
牛膝 川芎 紅花 蘆薈(瀉)
用量
可重:新症 重症 頑症
要輕:久病 輕病 婦女 兒童
10yo up:三份二
Below 10yo: 三份一
藥
解表藥
清熱藥
瀉下藥
去風濕藥
化濕藥
利水藥
温裏藥
理氣藥
消食藥
止血藥
活血化瘀藥
化痰止咳藥
安神藥
平肝息風藥
補虛藥
收澀藥
解表藥
發散表邪 解除表證
少辛
辛温: 紫蘇 白芷 蒼耳子
辛涼:桑葉 菊花 蟬殼
清熱藥 性寒
清熱瀉火:石膏 夏枯草
清熱燥濕 龍膽草 黃連
清熱解毒:蒲公英 魚腥草
清虛熱 青嵩
清熱涼血 生地 牡丹皮
瀉下藥
滑腸通便致腹瀉
攻下藥 蘆薈
潤下藥 蜂蜜
峻下逐水藥 巴豆
去風濕藥 去風除濕 解除痺痛 冶療風濕痺證
去風濕散寒藥:
去風濕清熱藥
去風濕強筋骨藥:桑寄生 狗脊
化濕利水藥 化濕運脾
化濕消腫藥:茯苓 冬瓜皮 栗米鬚
化濕通淋藥 車前草
化濕退黃藥 金錢草
温裏藥 温暖臟腑經絡 温經止痛
乾薑 花椒 胡椒 小茴香 肉桂
理氣藥 消除氣滯
辛 苦 性甘,順氣寬胸
橘皮 玫瑰花 沉香
消食藥 消化飲食
宿食停留-)脘腹漲悶 不思飲食
麥芽 山楂 雞內金
止血藥
苦澀 收斂 血餘炭
寒涼 涼血 白茅根
行散 散瘀 三七
温煦 温經 艾葉
活血化瘀 通利血脈
活血化瘀藥:川芎 五靈脂 牛膝 雞血藤
化痰止咳平喘藥 消痰 制止/減咳嗽氣喘
化痰藥 桔梗 半夏
止咳平喘藥 枇杷葉
安神藥 安定神志
重鎮安神藥:硃砂 龍骨 琥珀
平肝熄風藥 平肝潛陽 熄風止痙
平肝潛陽 珍珠母 牡蠣
熄風止痙藥 羚羊角 天麻 珍珠 地龍
補虛藥
補氣:人蔘 山藥
補血 當歸 阿膠
補陰 杓杞子 女貞子
補陽 鹿茸
收澀藥 收斂固澀
冶法 汗吐下和溫補清消
煲中藥法
銀器最佳
將水加至藥面2-3cm
浸20-30分鐘
大火滾後轉小火
10分鐘翻動一次藥物
約煎20-30分鐘
煎第二次10-30分鐘
撈埋分兩次飲
相隔4-10hr
同西藥隔2-3hr
特殊煎藥法 先煎
1.減少毒性
2.充分煎出藥效
特殊煎藥法 後下
減少揮發油的損失 6-8分鐘 薄荷2分鐘
特殊煎藥法 包煎
防止粉/毛狀藥物飲用時刺激喉嚨
五靈脂 夜明砂
特殊煎藥法 另煎
貴重藥物充分發揮藥效
防止被其他藥依附
煎好後冲入碗攪拌待服用
特殊煎藥法 烊化
膠質藥物粘性大不宜同煎
另外熔化後加到煎好中藥一起服用
服用時間
空腹:使藥效容易發揮
飯後:峻猛,攻逐病邪的藥物
驅寒藥熱服
解表劑
辛温 止嗽散
辛涼 銀翹散 桑菊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