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城市道路交通工程-1 Flashcards
城市道路规划涉及一般包括:
1线路设计 2交叉口设计 3道路附属设施设计 4路面设计 5交通管理设施设计
这五个部分中???等都是属于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
道路选线
道路横断面组合
道路交叉口
人行净空:?
自车行净空:?
机动车净空:?
高2.2m,宽0.75-1.0m 高2.2m,宽1m 小汽车1.6m,2.0m 公共汽车3.0m,2.6m 大货车4.0m,3.0m
道路桥洞通行界限: 1行人和自行车:? 2考虑其他非机动车通行及在非机动车桥洞内雨天通行公共汽车,其高度界限为:? 3汽车高度界限为:?,超高汽车禁止在桥洞下通行 4高速列车为:?
1,2.5m
2,3.5m
3,4.5m
4,高度7.25m,宽度4.88m
航道净空
一级,3000吨/只,?
二级,2000吨/只,?
三级,1000吨/只,?
12.5m
11m
10m
行车视距一般包括:
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 错车视距 超车视距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以停车视距和会车视距两种较为重要
停车视距 120km/h 100km/h 80km/h 70km/h 60km/h
210m 160m 115m 95m 75m
会车视距一般按?的停车视距计算
2倍
视距界限分为:?
平面弯道视距界限
纵向视距界限
交叉口视距界限
车道机动车横向安全距离可取:?
一般城市主干路小型车车道宽度选用:?
大型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
支路车道最窄不宜小于:?
- 0-1.4m
- 5m
- 75m
- 0m
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一条车道的小汽车理论通行能力为每车道:?。
1800辆/h
通行能力受到交叉口控制。靠近中线的车道通行能力最大,向右侧同向依次折减,最右侧车道的通行能力最小
机动车车行道宽度的确定,根据各地城市道路建设的经验,双车道多用7-8m;四车道多用14-15m。
城市道路两个方向的机动车车道数不宜超过4-6条。
技术规范规定两块板的单向机动车车道数不得少于2条,四块板道路的单向机动车车道数至少为2条
一条车道的平均最大通行能力 小汽车 载重汽车 公共汽车 混合交通
500-1000
300-600
50-100
400
自行车道,1条自行车带宽度为?,2条为?,3条为:
- 5
- 5
- 5
其他非机动车道,基本宽度可推荐为5.0m,6.0m,7.0m。如考虑将来可能改为行使机动车辆,则以?为妥。
6.0-7.0m
1条自行车带的通行能力?
在交通量较大时,最好采用分隔带将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分开。
800-1000辆/h
人行带宽度和最大通行能力:
1城市道路上:?宽度/m; 最大通行能力?人/h
2车站码头、人行天桥和地道:?宽度/m; 最大通行能力?人/h
1,0.74;1800
2,0.90;1400
道路绿化宽度一般占道路总宽度的?
15%-30%
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择与组合的基本原则:7条
1符合城市道路系统对道路的规划要求 2满足交通畅通和安全的要求 3充分考虑道路绿化的布置 4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5要与沿路建筑和公用设施的布置要求相协调 6对现有道路改建采用工程措施与交通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 7注意节省建设投资,集约和节约城市用地
道路平曲线半径小于或者等于?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250m
一般情况下,超高缓和段最好不小于?
15-20M
如曲线不设超高而只有加宽,则可采用不小于?的加宽缓和段长度。
10m
城市道路交叉口组织方式:?
无交通管制
采用渠化交通
实施交通指挥
设置立体交叉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
十字交叉口 X形交叉 丁字形交叉口 Y形交叉口 多路交叉口 环形交叉口
立体交叉的形式
分离式立交
互通式立交
自行车交通组织的方法
1设置自行车右转专用车道 2设置左转候车区 3停车线提前法 4两次绿灯法 5设置自行车横道
平面交叉口设计
1平面布置:交叉口转角半径、人行横道、停止线
2交叉口拓宽
3平面交叉口的改善方法
交叉口转角半径: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单位出入口
主干路:车速25-30,半径15-25m
次干路:车速20-25,半径8-10m
支路:车速15-20,半径5-8m
单位出入口:车速5-15,半径3-5m
人行横道的最小宽度为?,通常选用?,规定机动车车道数大于等于6条或人行横道大于30吗时,应在道路中央设置安全岛(最小宽度为1m)
4m,4-10m
停止线设在人行横道外侧面?处
1-2m
平面交叉口的改善方法
1错口交叉改善为十字交叉
2斜角交叉改善为正交交叉
3多路交叉改善为十字交叉
4合并次要道路,再与主要道路相交
交织角越小越安全,一般在交织距离已有保证的条件下,交织角大多能满足交通安全的要求,一般交织角在?之间为宜。
20%-30%
环道上一般布置3条机动车道:?同时还应设置一条专用的非机动车道。一般环道宽度选择?左右比较合适,即相当于3条机动车道和1条非机动车道,再加上弯道加宽值。
一条车道绕行 一条车道交织 一条作为右转车道; 18m 分道行驶时分隔带宽度应大于等于1m 环道纵坡不宜大于2%
环形交叉口最小交织长度和中心岛最小半径
时速: 35km/h; 30 25 20
中心岛最小半径:50 35 25 20
最小交织长度: 40-45 35-40 30 25
设置立体交叉口的条件
1快速道路与其他道路相交 2主干路交叉口高峰小时流量超过6000辆当量小汽车(pcu)时。 3城市干路与铁路干线交叉 4其他安全等特殊要求的交叉口和桥头 5具有用地和高差条件
体力交叉的组成:?
1跨线桥 2匝道 3加速道 4减速道 5集散道
相交道路的上下位置:
1一般等级高、速度快的道路宜布置在下面,等级低、速度慢的道路宜布置在上面。
2在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可按现状标高考虑,高的道路在上面,低的道路在下面,高架。。。
设计车速
立交直行车道的设计车速应采用主线设计车速,非定向匝道的设计车速取主线设计车速的50%-60%,定向匝道设计车速取主线设计车速的70%左右,也可取接近主线的设计车速。
人行道和人行过街立交净空:立体交叉设置的人行道每侧?宽,地下人行过街通道宽?,净高?
3-5m
4-6m
2..3-2.6m
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值:
干路设计车速:80 60 50 40km/h
最小净距值: 1000 900 800 700m
立体交叉纵坡要求,最小纵坡为?,最大纵坡除(跨线桥、引道是-机动车道是?)和(匝道-机动车道是?)外都为?
- 2%
- 5% 4.0%
- 5%
一般当城市干路相邻破段的坡度差小于?或外距小于?时,可以不设置竖曲线。
0.5%
5cm
为了保持平面和纵断面的线形平顺,一般取凸形竖曲线为平曲线半径的?应避免将小半径的竖曲线设在长的直线段上。
10-20倍。
交通控制:平面交叉口的交通控制形式
1交通信号灯法 2多路停车法 3二路停车法 4让路标志法 5不设管制
不同交叉口的交通控制类型: 1主干路与主干路 2主干路与次干路 3主干路与支路 4次干路与次干路 5次干路与支路 6支路与支路
1交通信号灯 2交通信号灯、多路停车或二路停车 3二路停车 4交通信号灯、多路停车、二路停车或让路 5二路停车或让路 6二路停车、让路或不设管制
智能交通系统由交通系统和智能系统组成。
特点?
1智能化
2信息化
3整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