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 問答🐟 Flashcards
在《魚我所欲也》 孟子以魚與熊掌來論證捨生取義的論點,有人認爲不貼切。你同意嗎?試加以論證説明。(6分)
我同意。(1)
首先,魚是珍貴的食物但熊掌是稀有佳餚,大多數人都會在兩者選擇熊掌;但一般來説只有少數人會捨生取義。(2)
其次,魚與熊掌都只是食物,人們不必多作掙扎就能二選其一;但如果要選擇生命或捨生取義,大部分人都會内心掙扎很久才能選擇。(2)
由此可見,魚與熊掌的比喻把捨生取義説得太簡單和容易,并不貼切于實際。(1)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這句在文章結構方面有什麽作用?(1)試加以説明。(4)
承上啓下(1)
作者在前文論證最重視的并非生命而是有捨生取義的心(0.5),是人與生俱來的善心(0.5),
即句中的 “是心”,所以這句有概括前文的·作用(1)。
下文以“行道之人” “人”即使餓死也不會接受呼喝著給予或踐踏過的食物為例子(1),
論證捨生取義的心是 “人皆有之”,可見這句有引入下文的作用。(1)
孟子如何運用對比手法突出能否保存本心的分別?試加以説明。 (4分)
孟子以能保存本心的人,會捨生取義,即使餓死也不會接受別人呼喝著給予或踐踏過的食物(1)
與不能保存本心的人則會不顧禮,接受高官厚綠(1)
他又以有些人從前即使犧牲生命也不願做違反禮義的事(1)
與他們後來卻爲了華麗的居所、妻妾的侍奉、相識貧苦的人的感激而不惜違背禮義。(1)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爲之 X3”
孟子運用了對比句來鋪陳論據,試説明運用此修辭手法的效果。(2)
以上句子透過以從前寧死不屈對比如今爲了富貴虛名而放棄本心(1),突出了當時道德敗壞的情況,讓讀者得以反思。 (1)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爲之 X3”
孟子運用了什麽修辭來鋪陳論據?(1)試説明運用此修辭手法的效果。(2)
孟子運用了排比的修辭。(1)
以上句子透過三個結構相同、意思相關、字數大致相等、語氣一致的句子連在一起,(1)
能加强文章氣勢,藉此打擊當時道德敗壞的情況,予人義正詞嚴、理直氣壯的感覺。(1)
孟子在文末怎樣連續運用了三條問句來帶出“失其本心”?試摘錄原文(3)
萬鈡于我何加焉?(1)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是亦可以已乎?
孟子在文末怎樣連續運用了三條問句來帶出“失其本心”?試以原文加以説明並指出這種寫法的好處。(6)
這三句扣連緊密,步步進逼,第二句問句直接回應第一個問句,具體寫出高官厚綠的利益包括華美的居室、妻妾的侍奉和窮乏者感激自己。(2)
第三句問句針對第二句所説的情況提出質疑;爲了利益而不顧禮義,這種做法能不能停止呢? 最後直接道出這些方法不能停止是因爲“失其本心”(2)
這種寫作手法能使内容層層遞進,情感充沛,給人義正詞嚴、出出逼人的感覺(2).
魚與熊掌的比喻中他們比喻什麽?(2)
這個比喻説明了什麽道理?(2)
魚:生命(1)
熊掌:道義(1)
道理:儅兩者不能同時得到、必須犧牲其一的時候,人就應該捨生取義。(2)
孟子認爲人爲什麽會喪失本心?(4)
孟子認爲人有時會克制不了自己的欲望(1)
其中包括物質享受-宮室的華麗,本能的刺激-妻妾的侍奉 和名譽的誘惑-窮人感激自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