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藥 Flashcards
1
Q
解釋止血過程和,和確認抗凝血藥的作用
A
止血是防止血液流失的過程,包含以下三個階段:
當血管破裂時,內皮細胞受損,會引發平滑肌收縮,形成血管痙攣。這一過程暫時限制血液流動,持續約30分鐘。平滑肌收縮的原因包括:
- 痛覺引起的神經反射。
- 血小板釋放血清素 (serotonin) 和血栓素 A2 (thromboxane A2) 等物質。
血管破裂使膠原暴露,血小板會黏附並活化。活化的血小板釋放 ADP 和血栓素,進一步活化鄰近的血小板。這些活化的血小板附著到原先的血小板上,形成疏鬆的血小板栓塞,以填補破裂處。
血液形成穩定凝塊的過程相當複雜,需依賴大量由肝臟製造的凝血因子(蛋白質)。這一過程可分為三個基本階段:
-
凝血酶原致活素的製造:
- 血管受傷引發內源性凝血路徑,而組織受傷則引起外源性凝血路徑,通過凝血因子的作用使凝血酶原致活素形成。
-
凝血酶形成:
- 凝血酶原致活素在鈣離子的作用下,催化凝血酶原 (prothrombin) 轉變為凝血酶 (thrombin)。
-
纖維蛋白形成:
- 凝血酶與鈣離子作用促使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 (fibrinogen) 轉化為纖維蛋白 (fibrin)。凝血因子會穩定纖維蛋白,使其形成更緊密的不溶性纖維蛋白絲,將血球固定在受傷處,最終形成血塊。
抗凝血藥物主要用於預防和治療血栓形成,通過干擾止血機制中的不同步驟,降低血栓的生成,進而預防血栓性疾病,如深靜脈血栓、肺栓塞、中風和心肌梗塞等。
肝素會與血漿中的抗凝血酶 III 結合,以阻止多種凝血因子,尤其是凝血酶的作用,從而阻斷或延遲止血機制的反應。
這些藥物直接結合並抑制凝血酶(凝血因子 IIa),從而直接阻斷血液凝固過程中,凝血酶對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的作用。
代表藥物:達比加群 (dabigatran)。
華法林通過抑制維生素 K 還原酶,阻礙維生素 K 依賴性凝血因子的合成,包括凝血酶原及其他凝血因子如 VII、IX 和 X。維生素 K 是合成這些凝血因子不可或缺的輔因子,當維生素 K 的回收受阻後,這些凝血因子無法生成具生物活性的形式,從而達到抗凝作用。
這些抗凝血藥物的使用對於控制和預防血栓性疾病至關重要,有助於維持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