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Flashcards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观察法只能获得关于观察对象的一种描述性资料。较为常用的观察法有以下四种。
自然观察法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观察法能够获得被试最为真实自然的行为。
对于不可逆转的研究,如地震等灾害对受难者及家属的心理危害,也必须使用自然观察法。
参与性观察法
参与性观察法指研究者把自己融入观察对象的群体中,然后对他们进行观察。分两种情况:
(1) 观察者只作为研究对象群体中的一员,并不与其他成员发生积极的作用;
(2) 研究者主动融入被研究的群体中。
个案法
个案法指深入地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通常需要对个体进行长期、全面的追踪,可以猜测其因果关系。
调查法
调查法指借助一定工具(如问卷、量表,采用书面或口头的方式对某种现象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又称为间接观察法。
(1)调查法的分类根据调查工具的不同,可分为:
①问卷调查法:即问卷法,指调查者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目的在于希望了解被调查者对问题的意见、兴趣或态度。
②量表调查法:即测验法,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或量表)了解个体心理品质,是对心理、行为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与问卷法不同,该方法需要对量表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解释都进行严格的量化、标准化,要求量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调查法的优点
①不受时间、空间的条件限制,适用范围广
②采取团体施测的方式,能在较短时间里获取大量资料,节省人力、时间和经费;
③通过科学的取样技术,可以提高调查样本的代表性,进而提高因果关系猜测的可靠性
④结果易量化,能借助统计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相关法
(二)相关法P70
相关法是一种探求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与观察法相比,相关法能够描述事物间共同变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作出的因果关系猜测更容易贴近事实真相
1.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是指用以评估并详细说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联程度的量化指标。其变化范围从-1.00到+1.00
绝对值的大小表示两个变量间相关的程度,绝对值越大,相关越高。
负号表示负相关,即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减小常用的相关系数有: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等。
2.相关法的优点
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从而提醒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3.相关法的改进
通过交叉一滞后法,该方法首先获得随时间变化的若干相关系数,然后依据这些相关系数的大小和方向,确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什么结果。
实验法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在有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作自变量观察和记录因变量的变化,从而验证问题假设的过程。 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需要考虑两大问题: ①是实验的信效度问题, ②是实验结果是否与事先的实验假设相符。
自变量
自变量是指在实验中研究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一个实验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一个自变量又至少有两个水平。
自变量的来源
(1)外部刺激,
指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包括物理刺激和社会性刺激,例如,以温度为自变量,探讨温度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2)内部刺激,
指来自被试本身的特性,例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性格、动机、疲劳等。
自变量的控制
2.自变量的控制
自变量的控制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对自变量的操纵和变化。对自变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自变量的控制需要:
(1)明确其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不仅要明确自变量的内涵,还必须指出自变量的操作方法。
例如,研究“疲劳对识记的影响”,此时疲劳程度是自变量,但它很难在实验中量化操作,因此需要给它下操作性定义。
如将“疲劳”定义为某种体力劳动的时间量,这样就可以进行操作了。
(2)注意在刺激维度上连续变化的自变量
首先,要确定自变量的变化范围;
其次,确定检查点的数量,即实验中自变量变化的水平数;
最后,要确定好各检查点之间的间距。
自变量的设计——单自变量的设计
单自变量设计即实验中仅有一个自变量。这类设计比较简单,然而难以适用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多变的心理现象。
自变量的设计——多自变量的设计
多自变量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其优点有:
①效率高。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完成两倍甚至多倍的工作;
②实验控制较好。比较容易控制某些额外变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实验误差,减少了实验污染;
③实验结果具有更大的普遍性。能同时探讨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而且能有效揭示出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概括的结果与实际更接近,结论更有说服力,普遍性更强。
多自变量设计中的主效应
【主效应】是指由每个单独因素(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
多自变量设计汇中的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即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致时,交互作用就产生了。
交互作用的个数=2n-n-1(n为自变量或因素数)
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应
准实验设计是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实验方法收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程度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比非实验设计控制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充分和广泛。
因变量
因变量就是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对于因变量进行测量,可以采用客观指标也可以采用主观指标。
客观指标主要包括:①反应速度;②反应速度的差异;③反应的正确性④反应标准;⑤反应的难度;⑥神经生理指标
主观指标主要指被试的口语记录。
口语记录
【口语记录】是指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的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因变量的控制——指导语的作用
指导语对被试的反应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指导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自变量,研究者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实验条件对指导语加以控制和标准化。
因变量的选择应该注意的因素
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性,即指标能充分代表所研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也称为效度 2)客观性,即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测量到的,并且能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实验,进行验证; 3)数量化,即指标能数量化,便于记录、统计、分析与比较等。 以上三个方面,有效性最为重要,其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效度。
因变量控制——量程效应
在实验中考虑变量的有效性时必须注意量程效应包括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1)天花板效应,是由于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
2)地板效应,是由于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底端。
在选择反应指标时避免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的常用方法是:在预备实验中通过测验少量被试的反应来确定因变量的量程。
因变量的设计——单因变量设计
单因变量设计比较简单,操作方便,主要是针对一个因变量的实验设计,反映的信息不如多因变量设计充分
因变量的设计——多因变量设计
多因变量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可以对每一个因变量进行单独分析,还可以对多个相互联系的因变量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获
得多个单因变量实验无法提供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