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Flashcards

1
Q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

A

观察法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观察法只能获得关于观察对象的一种描述性资料。较为常用的观察法有以下四种。
自然观察法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观察法能够获得被试最为真实自然的行为。
对于不可逆转的研究,如地震等灾害对受难者及家属的心理危害,也必须使用自然观察法。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参与性观察法

A

参与性观察法指研究者把自己融入观察对象的群体中,然后对他们进行观察。分两种情况:

(1) 观察者只作为研究对象群体中的一员,并不与其他成员发生积极的作用;
(2) 研究者主动融入被研究的群体中。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个案法

A

个案法指深入地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通常需要对个体进行长期、全面的追踪,可以猜测其因果关系。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调查法

A

调查法指借助一定工具(如问卷、量表,采用书面或口头的方式对某种现象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又称为间接观察法。
(1)调查法的分类根据调查工具的不同,可分为:
①问卷调查法:即问卷法,指调查者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目的在于希望了解被调查者对问题的意见、兴趣或态度。
②量表调查法:即测验法,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或量表)了解个体心理品质,是对心理、行为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与问卷法不同,该方法需要对量表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解释都进行严格的量化、标准化,要求量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调查法的优点
①不受时间、空间的条件限制,适用范围广
②采取团体施测的方式,能在较短时间里获取大量资料,节省人力、时间和经费;
③通过科学的取样技术,可以提高调查样本的代表性,进而提高因果关系猜测的可靠性
④结果易量化,能借助统计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相关法

A

(二)相关法P70
相关法是一种探求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与观察法相比,相关法能够描述事物间共同变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作出的因果关系猜测更容易贴近事实真相
1.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是指用以评估并详细说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联程度的量化指标。其变化范围从-1.00到+1.00
绝对值的大小表示两个变量间相关的程度,绝对值越大,相关越高。
负号表示负相关,即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减小常用的相关系数有: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等。

2.相关法的优点
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从而提醒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3.相关法的改进
通过交叉一滞后法,该方法首先获得随时间变化的若干相关系数,然后依据这些相关系数的大小和方向,确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什么结果。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实验法

A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在有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作自变量观察和记录因变量的变化,从而验证问题假设的过程。
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需要考虑两大问题:
①是实验的信效度问题,
②是实验结果是否与事先的实验假设相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自变量

A

自变量是指在实验中研究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一个实验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一个自变量又至少有两个水平。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自变量的来源

A

(1)外部刺激,
指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包括物理刺激和社会性刺激,例如,以温度为自变量,探讨温度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2)内部刺激,
指来自被试本身的特性,例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性格、动机、疲劳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自变量的控制

A

2.自变量的控制
自变量的控制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对自变量的操纵和变化。对自变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自变量的控制需要:
(1)明确其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不仅要明确自变量的内涵,还必须指出自变量的操作方法。
例如,研究“疲劳对识记的影响”,此时疲劳程度是自变量,但它很难在实验中量化操作,因此需要给它下操作性定义。
如将“疲劳”定义为某种体力劳动的时间量,这样就可以进行操作了。

(2)注意在刺激维度上连续变化的自变量
首先,要确定自变量的变化范围;
其次,确定检查点的数量,即实验中自变量变化的水平数;
最后,要确定好各检查点之间的间距。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自变量的设计——单自变量的设计

A

单自变量设计即实验中仅有一个自变量。这类设计比较简单,然而难以适用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多变的心理现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自变量的设计——多自变量的设计

A

多自变量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其优点有:
①效率高。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完成两倍甚至多倍的工作;
②实验控制较好。比较容易控制某些额外变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实验误差,减少了实验污染;
③实验结果具有更大的普遍性。能同时探讨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而且能有效揭示出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概括的结果与实际更接近,结论更有说服力,普遍性更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多自变量设计中的主效应

A

【主效应】是指由每个单独因素(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多自变量设计汇中的交互作用

A

【交互作用】即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致时,交互作用就产生了。
交互作用的个数=2n-n-1(n为自变量或因素数)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准实验设计

A

准实验设计应
准实验设计是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实验方法收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程度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比非实验设计控制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充分和广泛。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因变量

A

因变量就是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对于因变量进行测量,可以采用客观指标也可以采用主观指标。
客观指标主要包括:①反应速度;②反应速度的差异;③反应的正确性④反应标准;⑤反应的难度;⑥神经生理指标
主观指标主要指被试的口语记录。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口语记录

A

【口语记录】是指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的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7
Q

因变量的控制——指导语的作用

A

指导语对被试的反应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指导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自变量,研究者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实验条件对指导语加以控制和标准化。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8
Q

因变量的选择应该注意的因素

A
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性,即指标能充分代表所研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也称为效度
2)客观性,即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测量到的,并且能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实验,进行验证;
3)数量化,即指标能数量化,便于记录、统计、分析与比较等。
以上三个方面,有效性最为重要,其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效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9
Q

因变量控制——量程效应

A

在实验中考虑变量的有效性时必须注意量程效应包括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1)天花板效应,是由于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
2)地板效应,是由于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底端。
在选择反应指标时避免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的常用方法是:在预备实验中通过测验少量被试的反应来确定因变量的量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0
Q

因变量的设计——单因变量设计

A

单因变量设计比较简单,操作方便,主要是针对一个因变量的实验设计,反映的信息不如多因变量设计充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1
Q

因变量的设计——多因变量设计

A

多因变量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可以对每一个因变量进行单独分析,还可以对多个相互联系的因变量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获
得多个单因变量实验无法提供的信息。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2
Q

额外变量

A

额外变量是指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由于在实验中对额外变量必须加以控制,所以又称控制变量。

23
Q

随机额外变量

A

(1)随机的额外变量
随机的额外变量是指在实验中随机出现、偶然起作用的额外变量,如实验仪器性能不稳定,环境的温度、湿度,被试的身心状况等。
由随机的额外变量引起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通常无法绝对避免,但可通过增加测验次数、被试数量或随机分配被试等方法来减少。

24
Q

系统额外变量

A

(2)系统的额外变量

系统的额外变量是指与实验目的无关,相对恒定地对因变量起作用的额外变量,如习惯效应、疲劳效应,以及主试与被试间的相互作用等。由系统的额外变量造成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通过适当的实验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

25
Q

额外变量的混淆效应——主试效应

A

主试效应是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会有意无意地以某种方式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自己的期望,也叫实验者效应。如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26
Q

额外效应的混淆效应——被试效应

A

被试效应是指被试在实验中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主试的操作,而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自发地对实验目的产生一定的假设或猜测,然后用自认为能满足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也叫
要求特征。如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①霍桑效应:被试由于参加实验,感到新奇、受重视,进而影响实验目的的实现。
②安慰剂效应:人们因为误认为服用了有效药物而产生的良性心理疗效。

27
Q

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有哪几种

A

排除法 恒定法 匹配法 随机化法 抵消平衡法 统计控制法

28
Q

控制额外变量——排除法

A

排除法也叫消除法,是采取一定的手段或措施将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例如,为了消除主试或被试效应,可采用双盲实验加以排除。但是排除法在实际操作时,并不能将所有的额外变量都加以排除,如被试性别等。

29
Q

控制额外变量——恒定法

A

恒定法是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它的局限是:

①使得实验结果难以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②自变量可能会与要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产生交互作用。

30
Q

控制额外变量——匹配法

A

匹配法是根据被试某些方面的特征或行为表现,将被试人为地划分为具有相同特质的若干组,使各组被试的特质在一定范围内是同质的。

31
Q

控制额外变量——随机化法

A

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该方法不仅应用于被试的选取和分配,也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

32
Q

控制额外变量——抵消平衡法

A

抵消平衡法
抵消平衡法是指通过实验设计的方法来抵消或平衡额外变量所带来的误差的方法,是心理实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法。

33
Q

控制额外变量——统计控制法

A

统计控制法是事后采用统计技术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如通过协方差分析或偏相关来控制额外变量。

34
Q

被试间设计

A

被试间设计是指要求每位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也称为一种实验处理或一个实验条件。

优点在于一种处理方式不会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但】却很可能存在另一种额外变量,即不同处理水平的被试间的差异。

35
Q

被试间设计常用的分组技术

A

匹配法、随机化法

36
Q

被试间设计分组技术——匹配法(操作及局限性)

A

匹配法旨在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在某些特征上同质。在被试间设计中,不同匹配组的被试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
①具体操作
先对所有被试进行前测,然后根据前测作业的成绩进行匹配。
前测的内容必须和实验作业高度相关,一般有两种:1)和实验作业有高度相关的其他作业:2)是被试在实验作业初期的表现。
【拆窝技术】是指在以动物为对象的被试间设计的研究中,把同胎生的动物随机地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中。
②局限性
1)匹配往往是不完全的。实验者不可能对被试的每一个特征都进行匹配,常常是只针对一些特征进行匹配,而另一些可能相关的特征仍存在差异。
2)费时耗力。因为一些相关变量通常很难测量,这使得研究者要做很多额外的工作,况
且即使进行了这些必需的额外测量,结果也可能无法做到对被试的一一匹配。
3)匹配变量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这可能会混淆实验结果。
4)匹配法还需要谨防回归假象。回归假象是指在许多测量情形中,第一次测验时的高分组和低分组这两个极端组的分数在第二次测量时向平均数回归的现象,高分组的得分比第一次低,低分组的得
分则高些。

37
Q

被试间设计分组技术——随机化法(操作及局限性)

A

①常用的随机化分组
1)同时分配法。当被试同时等候,实验者可随意调派其中任何一个被试时采用。有三种分配技术:
抽签法;笔画法,这种方法需要借助随机数表;报数法。
2)次第分配法。当实验持续时间较长或由于其他原因,被试到达实验室的时间不一致时采用。
有两种分配技术:简便法;区内随机法。
②局限
采用随机化法进行分组,无法精确地控制不同组间的被试差异,研究者无法清楚地意识到哪些变量得到了控制。

38
Q

被试间设计的优缺点

A
(1)优点:
每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而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
因此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
(2)缺点:
需要的被试数量巨大;
由于接受不同处理的是不同的个体,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
39
Q

被试内设计

A

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被试必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40
Q

被试内设计的混淆因素——位置效应

A

位置效应:

实验中某个处理只在特定位置出现,这种序列位置产生的效应就会与处理本身的效应相混淆,这种实验处理的序列位置会影响被试的反应就是位置效应。

41
Q

被试内设计的混淆因素——延续效应

A

是指在实验的进展过程中,前一阶段的处理会对后一阶段的处理产生影响。通常延

续效应在所有处理条件下都相同。

42
Q

延续效应——练习效应

A

被试先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再接受另一种实验处理,很有可能因为接受过前一种实验处理而对实验的任务相当熟练,导致行为水平提高因此产生练习效应。

43
Q

延续效应——疲劳效应

A

被试先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再接受另一种实验处理,很有可能因为接受过前一种实验处理而对实验的任务感到厌烦、疲倦,导致行为水平降低,因此产生疲劳效应。

44
Q

被试内设计的混淆因素——差异延续效应

A

指前一阶段的处理影响后一阶段的处理效果的情形,这种影响取决于先出现的是何种处理,即被试会根据先前处理的不同来区别对待后继处理。

45
Q

被试内设计——平衡设计

A

平衡是指对实验处理顺序的平衡,是为了消除或减少位置和延续效应而采用的一些系统地改变实验处理呈现顺序的技术。

46
Q

平衡设计的逻辑

A

平衡设计的逻辑是:

只要在实验中安排被试在所有序下接受处理,就可以将各处理结果的差异归因于自变量而非处理顺序了。平衡设计可以有效地避免位置效应。差异延续效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通过平衡技术减小,但不能完全消除。

47
Q

平衡设计——ABBA技术

A

ABBA技术多用于自变量水平为两个的情况。实验中,所有被试都按照ABBA的顺序接受四次实验处理。该方法在理论上能有效平衡呈线性系统变化的位置和延续误差。
当位置和延续误差不是线性系统变化时,这种设计就难以抵消误差了。对此有两种解决方法:
①在实验正式开始前,先让被试根据实验要求作一些练习反应,帮助被试在实验处理实施前适应实验环境。
②同时使用几种平衡设计。例如,一半被试按ABB设计进行,另半被试按BAAB设计进行

48
Q

平衡设计——拉丁方设计

A

当自变量的水平超过两个时,拉丁方设计是较为常见的设计一个拉丁方是一个两维矩阵,列通常表示实验处理,行通常表示被试。

49
Q

被试内设计的优缺点

A

(1) 优点:所需被试数量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组间被试差异导致的混淆。

(2) 缺点:易受到实验处理顺序效应的影响。

50
Q

混合设计

A

混合设计是指一个实验中同时采用两种基本设计的实验设计。它要求一个自变量用一种设计处理,另一个自变量则可用其他类型的设计处理。这实际上是在进行两个实验。
混合设计综合了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的优点,能更有效地控制额外变量,进而更有利于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51
Q

小样本设计

A

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向少数几个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由于人数很少,因此需要在相当经济和高度控制的实验中,对每位被试进行大量观察,并作系统记录。

52
Q

小样本设计的优点

A
  1. 小样本设计有助于开展探索性研究;

2. 在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咨询等领域,小样本设计对验证矫正程序的有效性及检验理论假设特别有效。

53
Q

小样本设计 ABA设计

A

ABA设计能较好地区分出自变量的效果以及位置和差异延续等其他额外变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自变量的混淆。A表示治疗前的基准期,B表示治疗期。采用ABA设计有一个前提,B阶段的治疗效果应该是非持久性的。

54
Q

小样本设计 多基线设计

A
内在逻辑:
研究者首先要找到与所要研究的行为(或被试)接近的一个或若千个行为(或被试),然后对它们引入同一自变量处理(治疗)。当一种行为或一个被试正在接受处理时,另一种行为或另一个被试仍保持在基线条件下。
多基线设计可分为被试内多基线设计和被试间多基线设计。
被试内多基线设计就是在几个不同的基线阶段比较同一被试的不同行为。
被试间多基线设计则是在几个不同的基线阶段比较不同被试的同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