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實名解 Flashcards
1
Q
Debriefing (3)
A
- 首先是道德的考量,消除研究中對受試者的欺瞞,讓受試者回復到受試前的狀態,同時也可以減少受試者的壓力。
- 第二是教育的考量,讓相關科系學生成為受試者後進行debriefing,可以進增學生對研究的知識。
- 第三是方法學的考量,檢驗 受試者是否真的被欺瞞 以及 獨變項是否真的有效。
2
Q
Power(2)
A
- 即是可以拒絕虛無假設的可能性,也代表介入所產生的效果,有.80就最理想。
2. 會受樣本數、alpha level和effect size影響。
3
Q
Pilot Study purposes (4)
A
- 按照正式研究設計進行的研究,但採用較少的樣本。
- 確立研究的指導語
- 確定是否真的有操控獨變項
- 讓主試者熟習研究程序
4
Q
Crossover effect(3)
A
- 在準實驗的不相等控制組設計當中,介入前實驗組的得分顯著低於控制組
- 介入後實驗組的後測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
- 而控制組在前後測的得分則無顯著差異,這種情況更有信心可以拒絕虛無假設。
5
Q
Interrupted Time-Series Design (3)
A
- 時間序列中斷設計是準實驗的一種,實驗中只有單組進行介入,將多次測量受試者的前後測得分,多次前測和後測的得分會呈現相應的形態
- 假若介入有效,前後測的得分會呈現出不連續的形態。
- 缺點是內在效度仍會受到歷史效應的影響
6
Q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2)
A
- 斷點迴歸設計為準實驗設計的一種,在連續變項挑選接近平均分的一點作為分隔點,得分高於分隔點的受試者會被分派到實驗組,反之而然,
- 兩組的受試者進行前後測,依照X軸為組別、Y軸為後測得分,繪製出平面圖,假若介入有效,會呈現出不連續的迴歸線。
7
Q
Problems with ABA design
A
- 在治療師的角度,將受試者的狀態回復到基線,即是消除治療的效果是難以接受的,但對此可採用abab design
2. 由於carryover effect,某些依變項未必會回復到基線水平,對此可採用mutiple-baseline design
8
Q
Changing-Criterion Design (2)
A
- 逐變準標設計是單一個案設計的一種,當中以逐變的標準改變受試者的目標行為。
2. 其流程是先觀察受試者的目標行為,當目標行為的水平達到平穩,以此作為基線,然後設立標準要求受試者的目標行為達到該水平,達到第一個水平後將會設立第二個標準。
9
Q
Factors to consider in using Changing-Criterion Design(3)
A
- 介入的時間長度,需要足夠長到目標行為到達穩定的水平。
- 逐變標準的大小,需要足夠大到改變是可以被觀察的
- 介入階段的數量,最少要有兩個階段才能證明介入的效果。
10
Q
個案研究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
- 在基線方面,在介入之前變項需要穩定一段時間才可被當作基線,假若出現變異,需要持續測量變項直至達到穩定,或找出造成變異的來源。
- 每次只能更改一個變項
- 介入階段長度,要考慮循環因素對依變項的影響,譬如躁鬱症的週期心理變化。
11
Q
Experimental criterion (1)
A
- 即是實驗的介入產生受試者行為的改變,而受試者行為的水平在前後測沒有太多重疊的部分。
12
Q
Therapeutic criterion(3)
A
- 在臨床的角度受試者的行為有顯著的改善。
- 研究者會使用社交驗證去檢測介入對受試者基本功能的改善,利用社交對比,將受試者的行為與普通人作對比
- 第二個方法是主觀判斷,指與受試者社交的人有否察覺受試者的改變。
13
Q
質性研究的特點 (3)
A
- 在研究策略方面,第一是立意取樣,研究樣本被選取的原因是能夠提供豐富的資訊,立意取樣的目標是取得個案對現象的看法,而非像量化研究把研究結果推估到母群。
- 在數據收集方面,重視個人經驗以及參與,研究者和個案有直接的接觸,研究者的個人看法和經驗也是去了解現象的重要途徑。
- 對脈絡的敏感,將收到的資訊放置在社會、歷史背景作觀察。
14
Q
Two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researcher bias (2)
A
- 自我反省,以批判思考反思自己的看法和偏見
2. 抽取負向個案的樣本,根據現有的研究發現,尋找可能存在的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