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勸學》 Flashcards

1
Q

中心論點

A

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青和冰的比喻說明了什麼?

A

-比喻人的本性
-說明人的本性/原來的自己經過後天的學習就可以改變本性,使人達到善的境界,比原來的自己/人的本性優勝
-由惡變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木」、「鞣」、「繩」分別比喻什麼?說明了什麼道理?

A

-木:人的本性
-鞣:後天的努力
-繩:為善的標準/禮
-以筆直的木材在用火烘烤後會變車輪,比喻保持天性(惡)和沒有經過學習的人經過學習後,已經接受學習、懂得禮法的人, 說明學習可使人由惡變善,並在學習之後,人不再輕易為惡
-論述學習的意義:就像人經過學習,能變惡為善,不再為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木」、「金」比喻了什麼?說明了什麼道理?

A

-人的本性
-木→經受墨線校正→筆直
-刀劍→經過打磨→鋒利
→事物可通過加工改善它的狀態
-比喻君子廣泛地學習,每天檢驗反省自己,因此智慧高明,行為無過
→就像人經過後天的學習,能使人為善和有更大的能力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荀子提出學習有什麼用處?

A

-增長知識
-改善本性
-令人智慧高明
-行為不會有過失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第一部分帶出了什麼道理

A

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智慧高明,行為不會有過失了
→回應中心論點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荀子為什麼認為「終日而思」不及「須臾之所學」?

A

學習能增長學識和提高效能,而整片思索不及片刻學習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A

-比喻論證
-提起後腳跟,腳尖著地遠望與登上高處能看得更廣闊作對比
-比喻整天思索對比片刻學習,片刻學習收獲更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A

-比喻論證→論述學習的作用
-登高:雖然手臂冇加長,但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自己在招手
-順風:聲音沒有更加宏亮,聽的人卻能把自己的呼喊聲聽得清楚
→懂得借助外物就能事半功倍
→比喻借助學習,人就能增長才幹,彌補不足,可以修養品德,成為君子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說明了什麼?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A

-比喻論證
-不是快速行走的人可以借助車馬到達千里遠的地方
-不是善於游泳的人可以借助舟船橫渡江河
-比喻資質一般的人可以借助學習而有所成就
-從而以外物去比喻可以幫助自己提高智慧品德的事物,那就是學習
-君子善於利用外物(學習)幫助自己提升修養見識
-以善於借助事物能達到更加好的效果比喻君子的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於借助後天學習,幫助自己提升修養品德,成為君子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學習的作用

A

-提高效能,成為君子
-論述學習的好處,回應中心論點
-帶出君子的本性並不是與人不同,只是善於借助外物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高山」、「深淵」和「德行」是如何形成的?

A

到時倚靠積累形成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第3段運用了什麼論證手法?

A

-運用了比喻指出學習的方法需要靠不斷累積
-積土能成高山→風雨在那興起
-積水能成深潭→蛟龍在那生長
→比喻積善能成德,從而神智澄明,具備聖人的思想和修養
→學習上的累積就會有所成就
-不蹟跬步→沒有方法達致千里遠嘅地方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比喻學習不注重累積就會沒有成果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第3段如何運用正反論證帶出學習的方法?

A

正:比喻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反:比喻不積累就不會取成就
→學習:積累可取成就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第3段作者運用了什麼手法形容良馬和劣馬?

A

-比喻論證
-良馬跳躍一次不超過10步遠
→比喻先天條件好的人不持之以恆地學習就不能成功
-對比
-劣馬奔走十天,才能達到千里遠的地方
→比喻先天條件差的人持之以恆地學習就能成功
→學習取得成就的關鍵在於後天能否努力不懈,而不是先天條件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雕刻「朽木」與「金石」的難道相同嗎?他們有什麼態度?

A

-不相同因為朽木的難度較低而金石的難度較高
-態度:不捨
-腐爛的木頭雕刻幾下就停下來,就不會折斷
-堅硬的金石不停雕刻下去就會刻鏤

17
Q

作者運用什麼手法描寫朽木和金木從而帶出學習的態度?

A

-比喻論證(學習的態度是持之以恆)
-雕刻幾下就放棄的話,腐爛的木材也不會折斷
→比喻不堅持學習,很快放棄,就不會有得着
-對比
-堅持雕刻不放棄,金屬和石頭也可以雕刻
→比喻堅持學習,缺不放棄,自然會有一定的成果
→只要持之以恆,學習才能有所成就

18
Q

作者運用對比的方法論證了什麼?

A

-騏馬、駑馬
-朽木,金石
-性質相反
-舍、不捨→態度和效果相反
→論證不捨而堅持到底的重要

19
Q

螾和蟹各有何特點?

A

螾:沒有鋒利的牙與爪,沒有強健的筋骨→能向上鑽挖土壤來吃,向上喝到泉水→用心專一
蟹:兩隻蟹鉗和六隻蟹腳→只能寄居在蛇鱔的洞穴裏→用心浮躁

20
Q

作者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描寫蚯蚓和螃蟹?

A

對比論證
論證他們形態強弱懸殊,控工能力卻相反
→論證用心專一的重要
→帶出學習態度需要用心專一
而螾比喻天賦不足的人,經過專心學習後,就能有所成就
對比而蟹比喻有天賦的人,不專心學習,就不會有成果
→帶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才能得到成果
→專心致志比先天條件更重要

21
Q

螾與駑馬有何相同之處?

A

天資高低並不重要,只要努力不捨,用心專一就可以取得成果

22
Q

荀子提出了那些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A

必須積累學問
持之以恆、不捨地學習
保持專一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