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Q Flashcards

1
Q

*二難如何劃分寸關尺診脈部位

A

“分寸為尺,分尺為寸,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24 *說明「三陰氣俱絕」和「六陽俱絕」的病候+預後

A

(6)三阴经经气俱绝病候
失志(三阴经属五脏,五脏主藏神),目眩转,目瞑(五脏精气皆上注于目)

六阳经经气俱绝的病候和预后
病机:阳气竭绝,阴阳离决,腠理开泄。
病候: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
预后: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沖、任、督、帶四脈的病候

A

3.冲脉为病
病变:逆气里急(腹部胀急疼痛,气往上冲,胸满气逆)。

4.督脉为病
病变:脊强而厥(腰脊强直,葚则角弓反张、昏厥)。

5.任脉为病
病变:其内苦结(腹中急结不舒),男子内结七疝(里气聚结不行的各种疝病),女子瘕聚(气机结聚阻滞)

6.带脉为病
病变:腹满(下腹部胀满、重坠),腰溶溶若坐水中(腰部弛弱,重着无力)。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命門+三焦的生理功能

A
「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1.命门的重要生理功能
-诸神精之所舍——精气和神明藏舍之处
-原气之所系——为生命原动力的根源所在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是先天之本,生殖功能之所在
正因其有如此重要之功能,故称其为"命门。——生命之门。

2.三焦的功能:是元氣布達全身的道路,主持諸氣
「有元氣之別」:三焦有引導元氣,使其到達全身各部位的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52+55 ***說明「積」、「聚」的不同病機+病候

A
积、聚的病机和证候特点
症證:积
病机:
阴气(精血津液)积结而成,阴沉而伏、五脏所生(属脏病、阴证)
证候特点:
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病位固定,肿块边缘清楚,疼痛部位与病位一致)
症證:聚
病机:
阳气(气机)阻滞而成,阳浮而动,六腑所成(属腑病、阳证)
证候特点:
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时聚时散,病位游移不定,发无常处攻痛走窜)

2.积聚与癥瘕
积聚是腹内结块,伴有胀痛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又称癖块、痃癖、痞块。一般积为脏病,属血分,病程长,病情重,且结块有形,痛有定处。聚为腑病,属气分,病程短,病情轻,腹中结块无形,时聚时散,痛无定处,有移动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14 *損證的治療法則

A
⒈损其肺者益其气——补益肺气(肺主气)。
⒉损其心者调其营卫——调补营卫气血(心主血脉,行营卫气血)。
⒊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调节饮食,保持起居寒温适宜(脾为仓廪之官,主运化水谷精微脾主肌肉、四肢)。
⒋损其肝者缓其中——以甘药柔肝缓急(肝为将军之官,肝气伤则急结不舒)。
⒌损其肾者益其精——以血肉有情、厚味填精之品补益肾精(肾藏精)。

上述治损之法,基本原则在于根据五脏的生理特点及其与精气血的关系进行辨证施治。治”至”之法文中未言,但因都是损证,故上述原则亦同样适用。但应注意「损脉为病」在于阳气虚损而连及精血,故当以温养为主;「至脉为病」则属阴虚阳亢,亢阳伤及阴精,故当以清热滋阴、补益精血为主。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何謂正經自病?臨床意義

A

正经自病:《难经经释》:「正经,本经也。」正经,即十二经脉,与奇经相对而言。由于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本难「正经」特指五阴经各经及其所属的相应脏腑。自病:指病邪伤及某脏,某脏直接发病,并非由它脏受病后传变而来者。

所谓正经自病是指邪气内伤脏气,本脏精气受伤,气机失常而致病。包括:
忧愁思虑——伤心(七情内伤心神)
形寒饮冷——伤肺(肺恶寒)
恚怒气逆,上而不下——伤肝(怒则气逆,肝气上逆则木失疏泄)
饮食劳倦——伤脾(脾主运化水谷,脾主四肢肌肉)
久坐湿地,强力入水——伤肾(湿气通于肾肾主骨,强力过度则骨气扰动而易为水湿所伤。)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難經對四診的認識

A

1.望、闻、问、切的内容
望而知之:通过观察病人的五色(青、赤、黄、白、黑)以了解疾病——谓之神。(望色为望诊的主要内容,但望诊不仅限于望色)

闻而知之:通过察听五音(五音:角徵官商羽;五声:呼言歌哭呻)以辨别疾病——谓之圣。(后世闻诊尚包括嗅气味)。

问而知之:问其病中五味之所欲及平时五味偏嗜的情况,以知病之所起(病因)、所在(脏腑)——谓之工。(问诊尚包括多方面内容)

切而知之:切寸口脉,审察脉象的虚实,以知病所在之脏腑及其虚实——谓之巧。(察脉尚可知病之表里寒热。另:切诊除切脉外,尚包括其他部位的按诊)

2.四诊的重要价值

以外知之日圣——能从病人表现于外部的病变情况正确诊断疾病,则诊病技能可算高明。

以内知之日神——在病虽已发于内,但外在症状尚未显著时,就能见微知著,准确地诊断出内在的疾病,则诊病技术更为高超神妙。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37 *五臟上關七竅的道理

A

三十七難:五脏者,当上关于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何謂三部九候?三部與臟腑經脈、全身上下的配屬關系如何?

A

P.59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69 *什麼是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例子

A

1.虚者补其母
生我者为母,母能令子实,故对某一经(脏)的虚证,可于针刺治疗时采用補母经(母脏)或母穴的治疗方法。如:肺经(属金)虚,针刺时可取脾经(属土、为母)的输穴(亦属土)太白,用补法(异经补母)。或取本经之输穴(属土)太渊,用补法(本经补母)。

2.实者泻其子
我所生者为子,子能令母虚,故对某一经(脏)的实证,可于针刺治疗时采用泻子经(子臟)或子穴的治疗方法。如肺经(属金)实,针刺时可取肾经(屬水、为子)的合穴(亦属水)阴谷,用泻法(异经泻子)。或取本经之合穴(属水)尺泽,用泻法(本经泻子)。

3.不实不虚,以经取之
病无明显虚实(邪)征象,乃本经经气失调,非由他经经气虚实影响所致(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治疗当于本经上选取适当穴位,调理经气,不必行子母补泻之法针刺治疗。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息賁的臨床表現

A

4.息贲(肺之积)

证候:右胁下有肿块(肺行气于右),覆大如杯。久不己,令人洒淅寒热(肺主营卫,外合于皮毛),喘咳(肺失肃降),发肺壅(痈)。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59 *狂證的臨床表現

A

(1) 证候特征:发病时少卧不饥,自以为高明贤能,自以为聪明善辩,自以为高贵倨傲,妄言妄笑,喜歌乐,行为失常,好动不休。(精神错乱而呈亢奋状态)
(2) 病机:心火炽盛,熏灼神明,或痰火上扰,蒙阻心窍。(重阳者狂)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什麼是「腎間動氣」?+理論說明「寸口脈平而死」的具體脈象及其主死機理

A
「腎間動氣」指兩腎之間所藏的元氣(又稱原氣)
1.肾间动气的重要生理功能
肾间动气为生气的本源:
-十二经经气之根本
-五脏六腑之本(五脏六腑阴精阳气之本)
-呼吸之门(维系呼吸功能)呼吸功能的關鍵
-三焦之原(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主持诸气)三焦氣化的動力
-守邪之神(抗邪功能)
  1. 寸口脉平而死的机制
    - 寸部脉平,尺部无脉——根本绝于内(尺脉主肾与命门),亦即「生气独绝于内」。
    - 浮取脉平,沉取无脉——根本绝于内(沉取候肝肾)。亦是「生气独绝于内」。
    - 生气独绝于内是因肾间动气衰败、枯绝所致。后世谓此为「无根之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對「獨取寸口」診脈法的發展+完善

A
  1. 独取寸口诊脉法的原理
    (1)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动脉,手太阴肺朝百脉,故寸口为「脉之大要会」。
    (2) 肺主行营卫,营卫昼行于阳二十五度,夜行于阴二十五度,夜半而大会于手太阴经(《灵柩·营卫生会》),营卫昼夜不息,周流灌溉五脏六腑,故寸口为「五脏六腑之所终始」,能反映脏腑气血的生理、病理情况。

由于寸口能反映全身经脉、五脏六腑、气血的生理、病理状况,故诊脉可以「独取寸口」。以决死生吉凶,而不必遍诊十二经之动脉。

2.本难与《内经》的关系
《素问·五脏别论》提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素问·经脉别论》提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本难就是在此二篇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独取寸口诊脉的意义。此外,本篇可以与《灵枢·营卫生会》等篇的内容互参。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如何理解「呼出心與肺,吸入肝與腎」?+臨床意義

A

说明呼吸活动与五脏的关系,呼吸虽然是肺的功能,但必须五脏协调配合。从气机来说,呼气由心、肺二脏调节,吸气由肝、肾二脏来调节,因为,心肺在上焦,属阳肝肾在下焦,属阴。

是後世”肺主呼氣,腎主納氣”的理論淵源,對慢性喘咳疾病的臨床治療有重要指導意義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7
Q

*五臟與七竅有何通應關系?+臨床意義

A

三十七難:「然,五脏者,当上关于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通过五官辨识脏腑病证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如鼻病治肺,目病治肝,纳谷不馨治脾,口味异常治心,耳病治肾,但临床也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如目病与肝有关,但脾、肾失调也会导致目病耳聋可以治肾,但有时需要治肝,有时需要治脾,或治心。

18
Q

*18 如何把兩手寸關尺三部配屬十二經脈+理論根據

A

P.59

19
Q

**58 「傷寒有五」各指哪些病證?為什麼傷寒有「汗出而感,下之而死」;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A

「傷寒有五」各指:

(1) 中风:伤于风邪而致者。
(2) 伤寒:伤于寒邪而致者。
(3) 湿温:伤于湿热之邪而致者。
(4) 热病:伤于热邪而致者。
(5) 温病:伤于温邪而致者

(1) 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表虚而寒邪盛,邪尚在表,属表寒证,故宜汗不宜下,下之则伤阳气,更使表邪乘虚人里。
(2) 阳盛阴虚:下之而愈,汗出而死。邪已人里化热结实,热盛伤阴,阴津亏虚,故宜下法,以去在里结实之邪热。若用汗法,非惟在里之实热不能除去,且更伤津液而阴愈虚。(若邪盛于里而未结实则宜用清法。)

20
Q

*75 「東方實,西方虛」指什麼病證?為什麼要用「瀉南方,補北方」的治法

A

1.肝实肺虚证病机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五脏之间按五行生克关系互相资生,互相制约,保持协调平衡的状态。

在病理情况下,肝(东方)实则肝阳亢旺,化火刑金(肺),即出现木火刑金的病理状态。而肺(西方)虚则不能克制肝木,反为亢实之肝木所反侮。(肺虚——主要是肺阴亏虚,可因肾水不足所致,亦可能是肝木侮金,肝火熏灼的结果)

2.「泻南方(火),补北方(水)」的治疗机制
泻南方火:心(火)为肝(木)之子,病理上「子能令母实」,故「实则泻其子」,泻心火以减除肝阳之亢实。另外,泻心火亦能制亢阳,灭火势,解除心肝合邪、木火刑金之为害。所以,泻南方(火)可使肺金不受肝木反侮,亦不受心肝之火所熏灼。

补北方水:肾水为肝木之母,「母能令子虚」,补肾水可滋肝阴以涵肝阳,使肝阳不致亢旺化火而刑金(因肝肾同源,肝阴源于肾阴)。另外,肾水还能抑制心火,使心肝之火不旺;亦能滋肺阴,使肺阴不亏,解除因木火刑金而致肺阴亏耗之病理状态。

基本原理在于:
①肾阴(北方水)为五脏阴精之本,既能滋肝阴以涵肝阳,又能制心肝亢旺之火,且能滋养肺阴以治其虚,一物三用,各得其宜。
②肝阳亢旺则化火,心(子)肝(母)合邪则木火刑金,泻心火既抑制本经亢旺之火气,又解决”子能令母实”的问题。故。「补北方(水)」为固本,「泻南方(火)」为治标,标本同治而奏效。

21
Q

*49 假令腎病,說明五邪所傷的具體情況+臨床表現

A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善笑;其内证: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證: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善欠;其内证: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22
Q

*難經中各種補泄瀉的臨床表現+治療原則

A

六十九難: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本难提出针灸补虚泻实的配穴处方原则,即根据五行学说采用”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治疗方法,针刺治疗上五脏子母补泻的选穴必须根据五脏(手足三阴经)及每经上的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进行选择,即用异经子母补泻和本经子母补泻,是为针灸治病时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

七十二难: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本难论针刺的迎随补泻手法:
针刺必须知道阴阳经经气的运行走向(营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按病之阴阳(内外表里)正确施以迎随补泻手法,才能通过调治经气以治愈疾病。
-迎:针尖与经气运行方向相逆,迎经气运行方向而进针——泻法。
-随:针尖与经气运行方向相顺,随经气运行方向而进针——补法。

七十六難:当补之时,从卫取气田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本难论”从卫取气,从荣置气”的营卫补泻手法和补泻先后的基本原则。
1.荣卫补泻手法
补法:从卫取气。初针时浅刺(卧针)卫分(表浅),得气,推纳于深部,以收取流散于表浅之经气。
泻法:从荣置气。初针即直刺深层荣分,得气即引持至表浅卫分,以放散滞积于深部经脉中之经气(邪气)。
荣卫补泻法实际就是施针的浅深、先后,以收纳和宣散经气的针刺手法。
2.针刺补泻先后原则
阳(经)(表)气不足,阴(经)(里)气有余:当先补其阳(经),后泻其序(经)。
阴(经)(里)气不足,阳(经)(表)气有余:当先补其阴(经),后泻其陽(经)。

七十八難曰:针有补泻,何谓也?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荣俞之处,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
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
1.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效果主要通过手法来达到,补泻手法有多种,除了呼吸补泻外,还有:
-补法:进针前先以左手压按所针穴位之处,轻弹之以激动经气,以指甲切按之以敛聚经气,然后趁经气之动而进针,得气后推针于深部以引纳经气入内。
-泻法:将出针时,以左手轻轻弹动所针穴位周围,捻动并引针外出。

七十九难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1.母子迎随补泻法

迎而夺之:泻其子(穴)。治经气实(虚其实)。
随而济之:补其母(穴)。治经气虚(实其虚)。
例如:心病,实证泻手心主(手厥阴经)之输穴(大陵,属土)
虚证:补手心主(手厥阴经)之井穴(中冲,属木)。

23
Q

4 試述五脏脈脉象

A

浮:心肺

  • 浮大而散——心(阳中之阳)
  • 浮短而涩——肺(阳中之阴)

沉:肝肾

  • 牢而长——肝(阴中之阳)
  • 按之濡,举指来实——肾(阴中之阴)

脉现于中(浮沉之间)——脾(脾者中州)

24
Q

14 损、至脉为病病机

A

损脉和至脉虽然脉象有迟缓与疾速的不同,但都是阴阳失调的表现,故都损伤人体的阴精、阳气而致损证。阴精与阳气互相依存、互相为用,阴损之甚必致阳伤,阳伤之极亦必致阴损。

其中至脉为病乃阴虚阳亢,亢阳伤阴,阴精耗伤而至竭绝,阴精耗损由下(肝肾)而漸上,伤及于心肺之阴精阳气,故谓「至脉从下上」;损脉为病乃阳气虚损,阴寒内盛,终至阳气竭绝,阳气虚损由上(心肺)而新下,伤及于肝肾之阳气阴精,故称「损脉从上下」。

25
Q

20 說明「重陽者狂,重陰者狖,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的病機

A

2.重阳、重阴、脱阳、脱阴的病候

阴阳失调的极致状态就是重和脱,重是有余、邪盛,脱是不足、精亡。
重阳:尺寸部俱见阳脉——阳盛之基——狂
重阴:尺寸部俱见阴脉——阴盛之甚——癫。
脱阳:寸部脉不见——阳脱阴盛——见鬼(鬼为阴)
脱阴:尺部脉不见——阴精脱失——目盲(阴血不营于目)。
26
Q

22 「是动」、「所生病」的病机

A

「是动」:病在气分。邪犯气分,气为邪所扰动,滞留不行,不能温煦脏腑经脉。

「所生病」:病在血分。邪入血分,血受病而壅滞,不能濡养脏腑经脉。

27
Q

24 五阴经经气终绝的病候及预后

A

1.五阴经经气终绝的病候及预后
(1)足少阴经经气终绝
生理:伏行(肌肉之下)而濡于骨髓,属冬(肾)脉。
经气终绝病候:骨枯(经气不能濡养骨髓),肉濡而却(肉不著骨,骨肉不相亲),齒长而枯,发无润泽。
预后:戊日笃,己日死(戊己属土,足少阴肾属水,戊己日土来克水)。

(2)足太阴经经气终绝
生理:足太阴脾主肌肉,口唇为其外华。
经气终绝病候:肌肉不滑泽(经气不能营养肌肉),人中满,唇反。
预后:甲日笃,乙日死(甲乙属木,足太阴脾属土)。

(3)足厥阴经经气终绝
生理:足厥阴属肝,肝主筋,筋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
经气终绝病候:筋缩急(经气不能养筋)引卵与舌,舌卷卵缩。
预后:庚日笃,辛日死(庚辛属金,足厥阴肝经属木)。

(4)手太阴经经气终绝
生理:手太阴经属肺,行气温于皮毛。
经气终绝病候:皮毛焦、皮枯毛折(经气不能温养皮毛),津液亏少。
预后:丙日笃,丁日死(丙丁属火,手太阴肺经属金)。

(5)手少阴经经气终绝
生理:手少阴经属心,心主血脉。
经气终绝病候:脉不通,血不流(血脉失主养),色泽去,面黑如黧。
预后:壬日笃,癸日死(壬癸属水,手少阴心经属火)。

28
Q

26 陽絡、陰絡指什麼?

A

「陽絡者,陽蹺之絡也;陰絡者,陰蹺之絡也。」

29
Q

27 奇經八脈指什麼

A

「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见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30
Q

28 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和起止点

A

(1) 督脉:起于下极的会阴穴,沿着脊柱里面上行至风府穴,进人脑部。
(2) 任脉:起于中极穴的下面,向上经过阴毛毛际,沿着腹壁深处上行经过关元穴,继续沿前正中线到达咽喉部。
(3) 冲脉:起于气冲穴,伴随足阳明胃经,挟脐两旁上行,到胸中而分散。
(4) 带脉:起于侧胸的季胁部,环绕腰腹一周。
(5) 阳跷脉:起于足跟之中,沿足外踝向大腿外侧上行,进入项上部的风池穴。
(6) 阴跷脉:亦起于足跟之中,沿足内踝向大腿内侧上行,到咽喉部,交会贯通于冲脉。
(7) 阳维脉:起于各阳经相会处的金门穴,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经胁、肘后侧,从腋后上至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阳维起于诸阳会,维络于身)
(8)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之筑宾穴,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于颈部。(阴维起于诸阴交,维络于身)

31
Q

29 奇經八脈為病的主要病候

A

阴阳维为病:
①阴阳维不能互相维系:整体阴阳不相协调,阳气耗散,神失温养则怅然失志;阴液消亡,肢体失养而痿软无力,故表现出溶溶不能自收持的病态。
②阳维单独为病:在表之阳气不和,出现恶寒发热的病候。
③阴维单独为病:在里之阴气不和,出现苦心痛的病候。

2、阴陽蹺為病
①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肢体外侧弛缓而内侧拘急)。
②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肢体内侧弛缓而外侧拘急)。

3.冲脉为病
病变:逆气里急(腹部胀急疼痛,气往上冲,胸满气逆)。

4.督脉为病
病变:脊强而厥(腰脊强直,葚则角弓反张、昏厥)。

5.任脉为病
病变:其内苦结(腹中急结不舒),男子内结七疝(里气聚结不行的各种疝病),女子瘕聚(气机结聚阻滞)

6.带脉为病
病变:腹满(下腹部胀满、重坠),腰溶溶若坐水中(腰部弛弱,重着无力)。

32
Q

45 八会穴的名称+针刺治疗作用

A
1.八会穴的名称
八会穴为人体脏、腑、筋、骨、髓、脉、气、血之精气所汇聚之处,其相应的腧穴为:
腑会——太仓(中脘)
脏会——季胁(章门)
筋会——阳陵泉
髓会——绝骨(悬钟)
血会——膈俞
骨会——大杼
脉会——太渊
气会——三焦(膻中)

2.八会穴的针刺治疗作用
治「热病在内」——主治相应脏腑气血骨髓筋脉之热病证。

33
Q

56 說明五臟積證的名稱、病變所在的部位及主要證候特點

A

1.肥气(肝之积)
证候:在左胁下有肿块(肝气行于左),状如覆杯,有头足(病变边缘清楚)。久不愈,令人发咳(木反侮金),痎疟连岁不已(肝气失调。故有称”肥气”为”疟母”者),

2.伏梁(心之积)
证候:起脐上,大如手臂,上至心下(心之行气部位)。久不愈,令人烦心(心气郁结)。

3.痞气(脾之积)
证候:在胃脘(脾胃相表里,胃脘为脾行气之部位),覆大如盘(如倒扣的盘子)。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脾气不营于四肢),发黄疸(脾气郁结,运化失职,湿浊积聚),饮食不为肌肤(脾气不能滋荣肌肉)。

4.息贲(肺之积)
证候:右胁下有肿块(肺行气于右),覆大如杯。久不己,令人洒淅寒热(肺主营卫,外合于皮毛),喘咳(肺失肃降),发肺壅(痈)。

5.贲豚(肾之积)
证候:气由少腹上逆,奔迫至于心下,若小猪奔突冲撞之状(肾水寒之气上逆凌心),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水寒射肺),骨痿少气(肾主骨,肾气不营于骨)。

34
Q

57 把泄瀉分成幾種證候?

A

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五種

35
Q

58 各种外感热病(傷寒)的脉象特征

A

(1)中风:寸脉(浮取)浮滑,尺脉(沉取)濡弱。
风为阳邪,风邪在表,故寸脉(浮取)浮滑。风性疏泄,风邪伤卫,卫阳不固,汗出营虚,故尺脉(沉取)濡弱。

(2)伤寒:尺、寸俱盛而紧涩。
寒为阴邪,寒邪客于太阳,搏于肌肤,遏阻营卫气机,表实无汗,故尺、寸脉俱紧而有力。寒性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故脉涩。

(3)湿温:寸脉(浮取)濡而弱,尺脉(沉取)小而急。
湿为阴邪,阻滞阳气,故寸脉(浮取)濡弱。湿热内蕴,故尺脉(沉取)小而急。

(4)热病:轻按时尺、寸脉俱浮滑,沉取则散涩。
热为阳邪,阳盛于外,故轻按则脉浮滑。热邪伤阴,阴伤于内,故沉取脉象散涩。

(5)温病:脉动(浮数)。随温邪所犯之经而在其相应的脉位显示动脉。
温亦为阳邪,但较热为次,故脉现浮数之象而不显出热病之浮滑洪大脉象。温邪传变迅速,故「不知何经之动」,应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

36
Q

48 人有三虛三實

A

-脉(象)之虚实:
濡(软弱无力)者为虚,紧牢(坚紧牢实)者为实。

-病(证)之虚实:
出者(内伤,消耗)为虚,人者(外感,受邪)为实;
言者(反复多言,语声低微不清)为虚不言者(神昏不语)为实;
缓者(发病缓、病程长)为虚;急者(起病急、病程短)为实。

-诊(候)之虚实:
濡(濡软)者为虚,牢(坚硬)者为实;
痒(喜按)者为虚,痛(拒按)者为实。

-虚实的病位(表里):
外痛内快——外实内虚;内痛外快——内实外虚。

37
Q

16 五臟病候及內、外證與脈關系(MC)

A

假令得肝脉,
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
其内证: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其病四肢满,闭癃,瘦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
其外证:面赤,口干,善笑;
其内证: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

假令得脾脉,
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
其内证:当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
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
其内證: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
其外证:面黑,善恐,善欠;
其内证: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38
Q

59 *癫證的臨床表現

A

(1) 证候特征:开始发作时神志呆滞抑郁,继则两眼直视,神识昏迷,躯体僵直倒地(常伴抽搐),三部之脉轻按重按均盛大有力。

2) 病机:痰浊或痰气(风痰)上攻,蒙阻心窍。(重阴者癫

39
Q

60 厥頭痛與真頭痛、厥心痛與真心痛在病機、證候和預後方面有何不同

A
  1. 厥头痛
    (l) 病机:风寒邪气侵犯手三阳经脉、伏留不去,(手三阳经从手走头,邪气循經上扰而致头痛)
    (2) 证候:疼痛程度较轻、部位表浅、痛处按风寒邪气所犯之经脉而不同。
    (3) 预后:较好。(风寒邪气祛除则头痛可止)
  2. 真头痛
    (1) 病机:风寒邪气直接侵犯脑部。
    (2) 证候:疼痛较剧,痛于脑内,常如锥刺刀劈,则昏厥,四肢逆冷。
    (3) 预后:不良。(脑为元神之府)
  3. 厥心痛
    (l) 病机:五脏之气互相干犯。(他脏腑之气干犯于心胸部位)
    (2) 证候:疼痛部位较广(心胸、心胃、胸胁),或攻窜不定。
    (3) 预后:较好。(其他脏腑之气机调和,不再逆犯心胸,病即可除)
  4. 真心痛
    (1) 病机:邪气直接犯心,心气阻绝。
    (2) 证候:心前区疼痛剧烈,部位固定。(「但在心」,且常放射至左肩、左前臂内侧)
    (3) 预后:不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40
Q

66 十二經原穴的名稱

A
手足三陰經
肺經:太淵
心經:兌骨(神門)
肝經:太沖
脾經:太白
腎經:太溪
心包經:太(大)陵
手足三陽經
大腸經:合谷
小腸經:腕骨
膽經:丘墟
胃經:沖陽
膀胱經:京骨
三焦經:陽池
41
Q

67 五臟募穴名稱

A
肝:期門
心:巨闕
脾:章門
肺:中府
腎:京門
膽:日月
小腸:關元
胃:中脘
大腸:天樞
膀胱:中極
三焦:石門
42
Q

72 迎随是针刺概括多种手法

A
迎(泻)
1 针尖逆经脉走向
2 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3 经气开始到来时进针
4 泻其子为迎
5 逆时针方向捻转
6 疾进针,徐出针
随(补)
1 针尖顺经脉走向
2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3 经气去时进针
4 补其母为随
5 顺时针方向捻转
6 徐进针疾出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