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 Flashcards
作者如何以「得生」和「辟患」來論證人皆有本心的觀點?
- 作者認為人想要義甚於生命
->即使有方法可以求得生存,如果方法不正
當,也不會使用 - 相反,人厭惡不義甚於死亡
->即使有方法可以躲避禍患,如果方法不正當,也不會使用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
喪耳。 」為甚麼有些人會喪失「是心」,以文本說明。
- 受物欱、虛榮誘惑—見利亡義
—>為了得高官厚祿(官室⋯)—不顧禮義
—> 但高官厚祿對人也沒有好處,相反使人失去天賦的善良本性。
「行道之人」和「乞人」不接受「一簞食,一豆
羹」。說明他們不接受這些食物的原因—論證的觀點
食物是被人呼喝着而給予或被人踐踏過的
—不符合禮義,所以他們寧願餓死,也不接受
—人皆有本心,願意捨生取義。
文中如何以「一簞食,一豆羹」和「萬鍾」對比?
- 「一簞食,一豆羹」對過路人和乞丐來說是性命攸關的食物
- 但他們為了堅守禮義,寧願捨棄生命也不接受
- 有些人為了「萬鍾」的高官厚祿,以及得到華美居室、⋯就不顧禮義。
文中如何以「一簞食,一豆羹」和「萬鍾」的對比論證觀點?
以前者的捨生取義對比後者的見利忘義,
論證人人本來都有禮義之心,只是有些人受不住物欲和虛榮的誘惑,失去本心
比喻論證的好處
- 以淺白的比喻說明抽象的道理
—>使道理變得具體易懂,生動有趣
對比論證如何加強說理效果?
把這兩種人(捨生取義、見利忘義)並列比照,
- 營造強烈的反差:使孰是孰非,顯得一目了然
- 兩者形象更鮮明
作者如何運用正反論證來說明「人皆有捨生取義之
心」?(1)
- 作者先從正面論述,指有比生命更為人渴求的,那就是義;
- 再從反面論證,指出有比死亡更為人厭惡的,那就是不義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之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乎?」一句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如何加強說理效果?
- 孟子沒有疑問,卻故意提出問題,問而不答,但答案已隱含在問題中──「義」比生命更加重要
- 能加強語氣,明確地肯定作者的觀點──人有本心 , 可以捨生取義 ,令人不容置辯。
孟子如何突出人有否「失其本心」
- 作者是以簞食與萬鍾的對比來說明禮義比生命重要
- 即使「萬鍾」可帶來名利
- 但也不應放棄比生命重要的禮義,否則便是「失其本心」
孟子提出有人「失其本心」的目的
- 每人的本心都懂得禮義,
- 只是有些人喪失了,只有賢者能存養本性。
- 闡明人該如何保存「捨生取義」的「是心」。
從正面論證人有捨生取義之心
由「生亦我所欲 」 至「故患有所不辟也」
- 人渴求義甚於生存,厭惡不義甚於死亡
- 所以人不會為了求生避死而違背禮義,有捨生取義之心
從反面論證人有捨生取義之心
由「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至「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 如果人最渴求的是生存,最厭惡的是死亡
- 那麼應該會為了求生避死而違背禮義
- 但有人不願意這樣做
作者如何通過魚與熊掌說明道理?
作者以兩種看似同等但仍能分高下的事物來比喻「生」與「義」
- 讀者便能立即理解「生」與「義」看似同樣重要,但「義」比「生」更為重要
- 作者假設兩者只能取其一,一般來說人會「捨魚而取熊掌」,亦即是會「捨生而取義」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句在全篇的結構方面有甚麼作用?
承上啟下
- 總結前文論證「捨生取義」是出於人的本心,證人最重視的並非生死,而是重義之心
- 以「行道之人」、「乞人」寧願餓死也不接受
呼喝着施予或踐踏過的食物 - 證明重義之心「人皆有之」
- 開啟下文分析人為何會喪失本心
孟子以「鄉」和「今」作對比,如何論述人「失其本心」?
- 過往人們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接受不合禮義的事情,
- 現在人們卻為了優厚的俸祿+例子 全都接受了
- 孟子以人們從前和現在的心態作對比,論述見利忘義是喪失本心的表現
文中如何使用排比?
說明有些人因萬鍾的俸祿而「失其本心」
—有一氣呵成的作用;同時能加強文章氣勢,予人義正詞嚴、理直氣壯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