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仁 Flashcards
1
Q
為何不仁者不可「久處約」、「長處樂」?
A
缺乏自覺向善、自我克制能力
「久處約」—扺受不住貧困環境,以不合道義的方法脫貧
「長處樂」—驕奢淫逸
2
Q
仁和智者對「仁」的態度和比較
A
仁者—自覺向善—「安」
- 真誠實踐仁德,便感安心
- 態度真誠、發自內心的覺醒
智者—認識長遠對自己的巨大利益—「利」
- 態度計較,有目的地行
仁體會較深、智較淺
(但智若堅持利仁,最終能達安仁之境)
3
Q
「仁者安仁」說明仁和仁者分別的特點
A
仁—每人內心固有
仁者—不會因久處窮困/安樂做不合道義的事
4
Q
仁者/君子特點
A
- 不會用不正當方法得富棄貧
- 無論在任何時候/處境,也不違背仁德
5
Q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的反問作用
A
- 肯定君子行事必以「仁」為則,維護作君子的名聲
6
Q
「克已復禮」如何行仁?
A
- 要自己做主去克制私欲、約束言行、堅持使一切合乎禮義
—不看、聽、說、做不合禮的事
—>本性不會被蒙蔽,達人格修養最高標準
7
Q
簡略說明語錄體的形式特點
A
直接記錄人物的言論及問答對話
各章內容獨立,篇幅短小,內容不相連貫
語言精練簡約,含義深遠
8
Q
「仁」與「禮」的關係
A
仁是人格修養的最高標準,禮是人類行為的規範
個人如能以禮約束自己的行為,壓制自己的慾望,言行合乎禮,便是實踐仁德
就是指凡是不合禮之事都不看、不聽、不說,也不做。
9
Q
為甚麼「克己復禮」就算是仁德?
A
「禮」就是仁德的表現,
如果人能克制違反仁德的私欲,使一言一行均合乎禮的規範,就是仁德
10
Q
說明「仁」與「己」 的關係
A
實踐仁德在於自己的意志
只要堅持做合乎禮節的事,不聰敏的人也可以實踐仁德
11
Q
「仁」和「君子」關係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A
- 君子要通過實踐仁德來成就名聲
- 時時刻刻都不應該違背仁德,即使是短暫的時間、窮困遇到挫折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
- 「君子」就是能實踐和堅守仁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