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 Flashcards
作者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說明了甚麼
道理?
人天生有羞惡之心去阻止自己接受不合禮義的「嗟來之食」
說明若接受「嗟來之食」,將陷自身於不義。即使普通如路人,低賤如乞丐也有這高尚的行為。
作者指出有些人「鄉為身死而不受」,後來卻
「為之」,其「不受」及「為之」的具體原因
分別是甚麼?從而帶出甚麼論點?
不受:接受不義之食是對人格的侮辱。
為之:受物慾的誘惑和蒙蔽,失掉本心。
論點:強調物慾及外在環境會影響人本性的善,使人為惡。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說明兩者的相通之處
《魚我所欲也》與《論仁.論孝.論君子》
人們應該在關鍵時刻人們應不惜捨棄生命來成就崇高的理想。「仁」和「義」是儒家所提倡的理想人格。
賢者與普通人有何異同之處
賢者: 能保持捨生取義的本性而不喪失
普通人: 不能保持捨生取義的本性
同: 具有捨生取義的本性
為甚麼孟子要以「熊與魚掌」為喻?
熊與魚掌都是人所知道的食物, 為人喜愛又難以取捨
在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在兩者之間進行抉擇。
採用日常事例,由淺入深
形象地說明義的價值高於生命
「行道之人」和「乞人」是否稱得上作者提到的「賢者」?試說明之。
「賢者」:沒有喪失羞惡之心的人
行道之人和乞人寧願餓死也不接受施捨
他們的羞恥之心勝過求生的慾望,沒有喪失本心。所以都是賢者。
是心=本心=?
=人具有羞惡之心,懂得捨生取義的道理
「有是心」的賢者與「失其本心」的人有何
差別?試據此概述孟子對人性的看法。
「有是心」的賢者堅持捨生取義的人生態度
「失其本心」的人受利慾的引誘而喪失羞惡之心,見利忘義
每個人都有善良的本性,「義」的價值高於生命。
一個正直、有道德修養的人,應當為義而生。
若有違善良本性,應為義而死,要「舍生取義」
在《魚我所欲也》一文中,孟子運用了以下
哪2项說理技巧體現其寫作風格?
① 善用誇張
② 善引典故
③ 善用反問
④ 善用排比
③,④
試從《論語.論仁》中摘錄一個與孟子「舍生
取義」的主張相通的句子。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第 段中,「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
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
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這句話是甚麼意思?孟子
想說明甚麼道理?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
沒有東西比生命更寶貴,比死亡更令人厭惡
(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怎樣的生存方法,避過死亡的手段都要使用
人之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義與不義,因此生死應以義為取捨標準。人都有捨生取義的本性。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寫成白話文: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
與?
為了華美的宮室、妻妾的侍奉、讓我認識的窮困者感淚我的接濟嗎?
在《魚我所欲也》中,「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句在全篇的結構方面有甚麼作用?試加以說明。
承上啟下:作者在前文論證人最重視的並非生死,而且有「捨生取義」之心(是心),這句有概括前文(承上)的作用;下文以「行道之人」、「乞人」即使餓死也不會接受呼喝着給予或踐踏過的食物為例子,論證捨生取義之心是「人皆有之」,可見這句也有引入下文(啟下)的作用。
在《魚我所欲也》中,孟子提到「此之謂失其本心」,試根據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失其本心」指甚麼?「失其本心」與「捨生取義」有甚麼關係?
「失其本心」= 失去本性 / 善性。
兩者的關係:孟子認為所有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重視禮義多於生死,人人都可以做到捨生取義,並非只有賢者才能做到。但人如果受物欲或虛榮的引誘而「失其本心」,在面對生與義的取捨關頭時,便難以「捨生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