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仁論孝論君子 Flashcards
試根據「克己復禮為仁」一句,說明孔子
心目中「仁」和「禮」的關係是怎樣的
仁是人格修養的最高標準
禮是人的言行規範
只要人能夠克制一己之欲,言行合乎,就能達到人格修養的最高標準
有人認為「克己復禮」是以外在的「禮」約束自己以達仁德,但孔子卻說「為仁由 己」,兩者存在矛盾嗎?
‧沒有矛盾
‧「禮」可指外在的禮儀
‧其本質卻是從心而發的辭讓恭敬之心
‧本心是否能發揮出來,全由自己作主
请指出仁的實踐方法,并加以解说 (6分)
1.克己复礼
克制私慾,依禮而行
不合禮的事物不去看它,不合禮的言語不去聽它,不合禮的意見不去說它,不合禮的行為不去做它。
2. 时刻實踐
即使僅僅是吃一頓飯的時間,也不背離仁德。
倉卒間,也一定安於仁,流離顛沛時,也一定與仁德同在
孔子在根據《論孝》第 則中指得知「父母之年」
後有兩種心情,「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試分別
說明「喜」與「懼」的原因,並指出所暗示的道理。
喜: 父母得享高壽,為人子女可以克盡孝道,享受天倫之樂。
懼: 父母年事已高,不久於人世。為人子女能盡孝的時日無多。
子女要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好好把握機會孝順父母。
君子的交友標準
不與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與德行勝過自己的人交朋友
君子的面對過錯的態度
勇於改正,自我反省
君子的行事, 加以解说
君子律己以嚴,小人則苛責別人。
講求「義」,嚴於律己,待人寬容,
只憂慮自己是否有本領,卻不要求別人 , 助人為善,不願與人為惡
君子的心境
寬廣舒泰,不憂不懼
君子的說話態度
避免言過其實
君子慎言力行,實踐多於空談。
加以解说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的意思,
君子的心胸坦率寬大,小人卻局促憂愁。
君子重視個人品德,為自己犯錯而憂愁、恐懼,故能常常自我反省,檢討言行並及時改正,當君子自我反省發現自己沒有做不符合道義之事,便不感到羞愧,便沒有甚麼值得憂愁、恐懼了。
君子的本質, 加以解说
以義為本
可通過禮來規範行為以實行義
用謙遜的言語來表現義
以及用信實不欺的態度使義得以完成
綜合《論君子》八則,君子有甚麼特質?(11 points)
- 儀表莊重
- 有了過失不怕改正
- 只重視個人的能力,不擔心別人是否了解自己
- 把義作為立身的根本,行事言談皆以禮義為依歸
- 自問無愧於心,因而不憂愁不膽怯
- 律己以嚴,要求自己行仁道
- 成全別人的好事,並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 與德行勝過自己的人交朋友
- 慎言力行,不作空談
- 胸襟坦然廣闊
- 態度誠實不欺,盡心待人
孔子說要做到「無違」和「不違
」才是孝,但是有人批評在實踐時
可能會有矛盾。試指出在什麼情況
下兩者可能會有矛盾。
如果父母之意願不合乎禮法,兩
說或有矛盾 。
如果父母要兒子為他們的過失圓
謊,子女如這樣做便違反禮法。
試根據以下《論仁、論孝、論君子》中
論孝的章節回答所附問題。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 可 子曰:「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
不違,勞而不怨。」
(i)「無違」和「不違」分別指什麼? ( 2
分)
A· 「無違」指不要違反禮法;「不違
」指不要違反父母的意願。
B . 「無違」指不要違反父母的意願
;「不違」指不要違反自己的心志。
C. 「無違」指不要違反父母的意願
;「不違」指不要違反禮法。
D . 「無違」指不要違反自己的心志
;「不違」指不要違反父母的意願。
A
仁者對生死又有甚麼看法?
仁義的價值重於個人生命
在生死關頭,仁者會為成全仁德而犧牲生命
對於「能養」父母,孔子有甚麼看法?試根據《論孝》第6 則加以說明。
孔子認為要以尊敬的態度來事奉供養父母。如果對父母不恭敬,這跟飼養狗、馬並沒
有甚麼分別。
「不仁者」特點
不仁者處於太窮困的環境,就會作惡,太過安逸,不能節制,又會驕奢,其關鍵在於他們不會控制自己内心得欲望,容易受環境影響。
「仁者」特點:堅守原則
安貧樂道
仁者不會因為利益而離棄仁德,即是不論得到富貴或離開貧賤,都必須合乎仁德。如果沒有辦法改善環境,仁者會以信守道義為樂,而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不必追求過多的物質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