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三 科舉制與人才消長 Flashcards

1
Q

商代、西周時期實行世官制,____世襲官位,平民無任官權。春秋戰國時期廢除世官制,諸侯競相吸納有才幹的平民任官。

A

貴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薦舉制始於漢代的察舉制,即以____爲標準,對人才予以考察,然後薦舉給皇帝任官。但因缺乏客觀評判標準,沽名釣譽、弄虛作假、權貴操縱等現象層出不窮。

A

德行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三國曹魏時期改行九品中正制,政府根據家世、德行、才能等標準,將人才定爲上、中、下三等九品,再授予官職。但後來,____成了唯一的品評標準,淪爲____政治特權的工具。

A

家世;士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煬帝時更創設____科。但隋代科舉制仍屬草創階段,唐代以後才漸趨完備。

A

進士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科舉考選客觀開放:科舉制度公平、開放,無論高門或寒門子弟均可透過考試入仕爲官;考試內容主要是____經義,評選標準客觀劃一,讓統治者易於識別人才,確保官員質素。

A

儒家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科舉鞏固皇權:選士制度不再由門閥士族把持,____權力收歸中央政府,有利鞏固統治;科舉制向社會全體開放政權,增加了社會對王朝的向心力。

A

用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科舉促進社會階級流動:科舉只問____,不問____,允許社會底層向上流動,安穩民心。如明、清科舉及第的進士中,約有一半是寒門出身,祖上三代沒有功名。

A

才幹;出身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科舉確立近代文官考試制度:公元9至11世紀,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均仿效中國設立科舉制度選官;16-17世紀時,科舉制傳入西方,促使歐美各國在19世紀先後確立文官考試制度。科舉被譽爲中國的「__________」。

A

第五大發明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唐】唐代科舉分爲「____」與「____」兩類,前者每年舉行,後者則無固定試期。

A

常科;制科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唐】常科考生分爲「生徒」和「鄉貢」兩種,前者是____出身的學生;後者是「懷牒自舉」並通過地方州、縣初試的____子弟。

A

官學;寒門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唐】唐代在全國設立官學,如中央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地方有州學、縣學等。學生肄業後可獲保舉至京師應考省試,稱爲____。

A

生徒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唐】沒有能力進學的寒門子弟,亦可「________」,向州、縣報考科舉,通過初試後可獲保舉至京師應考省試,稱爲____。

A

懷牒自舉;鄉貢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唐】制科不定期舉行,完全按照____的臨時需要而親自策問,藉以選拔特定人才,對考生的應試資格沒有嚴格規限。

A

皇帝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唐】生徒和鄉貢兩類考生來到京師後,先後參加____和____。

A

省試;覆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唐】____由禮部主持,故又稱爲「禮部試」,一般在春季舉行,即正月考試,二月發榜。

A

省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唐】士子通過禮部省試後,只是代表有了「____」,具備出仕資格,但未可授官;此後他們還須通過吏部____,合格後才獲授予官職。

A

出身;覆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7
Q

【唐】吏部覆試的銓選標準有四,分別是?

A

身、言、書、判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8
Q

【唐】士子一旦通過覆試,便可脫去平民的粗布衣服,換上官服,即所謂「____」,代表不再是百姓,正式步入仕途。

A

釋褐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9
Q

【唐】唐代常科的科目繁多,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六科,當中以____和____兩科最受重視。

A

明經;進士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0
Q

【唐】唐代科舉取錄名額甚少。每年約一千至數千人應考,但平均不過____人被取錄。如進士科每百人中取錄一、二人,明經科每十人中取錄一、二人。

A

三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1
Q

【唐】唐代科場考規相對寬鬆,各種舞弊情形屢見不鮮。尤以________的問題最爲嚴重,故當時有「入試非正身,十有三四」的説法。

A

冒名頂替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2
Q

【唐】唐室在省試以外加設吏部____,考核士子是否具備身、言、書、判四項爲官的必要條件,通過後方能釋褐入仕。其選官嚴格,可謂「文學政事求備一人」。

A

覆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3
Q

【唐】唐代明經科只重視背誦經書,取錄人數亦較多,故漸為時人輕視;進士科除經義外,還考核____、____,難度頗高,加上出身進士者往往能出任顯要職位,故時人大多熱衷考取進士。

A

詩賦;策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4
Q

【唐】唐代士子非入仕坦途,及第後獲授的官職遠較後代卑微。如____科及第者只獲授八品官職,____科則九品。

A

明經;進士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5
Q

【唐】唐代科舉考試中,流行著投「____」、納「____」的風氣。

A

行卷;省卷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6
Q

【唐】所謂____,是指考生在省試前,將自己的佳作抄錄整齊,請達官顯宦品評推薦,以引起考官注目;省卷同上,惟作品呈送對象是____,而非達官貴人。

A

行卷;禮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7
Q

【唐】____與____使得考生在開考前已取得名聲和地位,一旦臨場失準,亦有望獲得取錄。

A

行卷;省卷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8
Q

【唐】考官評定試卷時,亦會參考社會先達名流對考生的意見,稱爲「____」。

A

通榜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9
Q

【唐】「人才消長」是指人才興衰的變化:既可指人才在____上的增減,亦可代表人才在____上的提升或下降。

A

數量;質素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0
Q

【唐】唐代科舉科目繁多,有學術色彩濃厚的,也有專門、實用的,其中以____科得人最盛,名臣輩出。可見唐代科舉有助吸納大量政治人才。

A

進士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1
Q

【唐】中唐以後,接近九成以上的宰相均出身於進士科。試舉例印證。

A

張柬之、宋璟、張九齡(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2
Q

【唐】唐代科舉要求嚴格,以保障官員質素。未能通過覆試而又希望入仕當官的士子,須到地方政府充任____,熟習吏事和通曉民情,表現良好者可獲任官的機會。

A

幕僚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3
Q

【唐】著名文學家____出身進士科,但他連續三次無法通過吏部釋褐試,他便在宣武節度使董晉手下充任幕僚數年,終獲董晉薦舉,當上中書省校書郎。

A

韓愈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4
Q

【唐】唐代文風大盛。科舉特重進士科,而進士科又以____取士,促成唐代詩風的興盛;吏部____其中一個銓選標準是書法優美,故令大量書法作品出現,流傳後世。

A

詩賦;覆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5
Q

【唐】允許寒門子弟________,打擊了魏晉以來門第壟斷政壇的局面。惟其對門第的打擊有限,考慮到經濟能力問題,門第在____一途上仍佔優勢。

A

懷牒自舉;生徒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6
Q

【唐】門第處於上層社會,財雄勢大,較易結納先達名流,向他們投獻____。故唐代科舉長期被權貴把持,妨礙人才選拔和社會階級流動。

A

行卷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7
Q

【唐】進士科以詩賦取士,較少過問士人的道德,令士人變得輕道義、寡廉恥。他們高中後,大多奢侈浪漫,盡情享樂。試舉例説明?

A

唐代詩人杜牧,好納妾,生活奢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8
Q

【唐】由於權門品評可影響考官的取錄決定,士子不惜卑躬屈膝、奔走後門、奉獻大量金錢求見________,以便投獻行卷,令士風日下,且影響官僚質素。

A

達官顯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9
Q

【唐】唐代科舉中,____是指主考官員,____是指及第士子,兩者存在特殊關係。

A

座主;門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0
Q

【唐】門生為報答座主提携之恩,便在政治上結成大小派系,互相援引和打擊異己,形成____;士族子弟多應考明經,寒門子弟多應考進士,其出身不同,政見各異,結果釀成了「________」。

A

黨爭;牛李黨爭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1
Q

【唐】士族子弟多應考____,寒門子弟多應考____,其出身不同,政見各異,結果釀成了________。期間兩黨官員只顧互相傾軋,無心理政,不少官員受到牽連、被貶謫,可見黨爭虛耗人才。

A

明經;進士;牛李黨爭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2
Q

【唐】唐代科舉取錄者甚少,不少人才如孟浩然、杜甫、賈島等多次應考,均無法登第。他們多在失意中隱居,或是投靠____充當幕僚(如李振),甚至走上造反的路(如____)。

A

藩鎮;黃巢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3
Q

【宋】宋代科舉廢除了生徒之法,只以貢舉(即唐代____)、制舉兩種途徑取士。

A

鄉貢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4
Q

【宋】貢舉屬於____,由禮部主持,最初每年一試,至英宗時才定制為__年一試。

A

常科;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5
Q

【宋】在貢舉中,士子須通過____、____、____三場考試,方可獲授官職。

A

州試;省試;殿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6
Q

【宋】制舉又稱____,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不設固定期限。

A

特科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7
Q

【宋】士子經過州、縣保送至考試官(由州通判出任),於中秋前後參加州試,稱爲「____」。州試合格者稱爲「____」。

A

秋試;貢士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8
Q

【宋】貢士前赴京師,參加次年春季(於正月或二月舉行)的省試,合格者稱爲「____」。

A

進士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9
Q

【宋】進士須在省試後的兩個月內參加殿試,讓皇帝親自策問。殿試只用作決定名次,並不____考生。

A

黜落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0
Q

【宋】貢舉科目繁多,以進士科得人最盛。進士科兼試帖經、墨義、詩賦、策論。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變法罷諸科,獨留進士科,專試____、____。

A

經義;策論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1
Q

【宋】熙寧變法時,王安石改革進士科,罷考____,專試策論,又把帖經、墨義改爲____,著重説明經書義理,抒發己見,不重背誦,提高了進士科的實用性。

A

詩賦;經義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2
Q

【宋】熙寧變法失敗後,舊黨採取折衷辦法,分進士科為________科及________科,成爲定制。

A

經義進士;詩賦進士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3
Q

【宋】王安石創設「____法」輔行科舉制,將太學分爲外舍、內舍、上舍三等,其中外舍二千人,內舍三百人,上舍一百人。

A

三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4
Q

【宋】在三舍法中,士子經地方考選合格後可入讀外舍。外舍每年舉行____,優等生升讀內舍;內舍每兩年舉行____,優等生升讀上舍;上舍每年舉行春、秋二季考試,優等生直接____,中等的則豁免省試,直接應考殿試。

A

公試;舍試;授官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5
Q

【宋】宋代禮待士人,科舉取錄名額頗多,每試取錄達數百人。兩宋共開科118次,取錄士子達____人以上。

A

兩萬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6
Q

【宋】宋代廢除唐代____、____,禁止達官顯貴請托,考官只能以士子的考試表現作爲取錄與否的標準。

A

行卷;通榜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7
Q

【宋】糊名又稱____,是將考卷上的考生個人資料糊上,以防止考官在閲卷時徇私。

A

彌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8
Q

【宋】謄錄是指朝廷命人將考生的試卷重新抄錄,專供考官評閲,以免考官認出考生的____,造成評卷不公。

A

筆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9
Q

【宋】所謂____,對考生而言,入考場後即封鎖貢院之門,以防作弊;對考官而言,考試期間考官不能離開貢院和外界接觸,杜絕舞弊。

A

鎖院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0
Q

【宋】宋代各級考試實行內外簾分工:(內簾官 / 外簾官)負責考試組織工作,(內簾官 / 外簾官)負責試卷評閲工作。他們不得隨意接觸,以免串通舞弊。

A

外簾官;內簾官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1
Q

【宋】地方薦舉貢士上京前,必須先核實其身份,並確保其品行可靠,以防止________。

A

冒名頂替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2
Q

【宋】宋代對赴京參考省試的貢士實行________制,把十個同區的貢士結爲一保,若其中一人在科場中品行不端,違反考規,不但其人受嚴厲處分,同保的九人亦受牽連,不得再參加科舉考試。

A

互保連坐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3
Q

【宋】除殿試外,所有與各級科舉考試有關的官僚子弟、親屬、門客參加科舉時,須另派主考官及另設考場,稱爲____。

A

別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4
Q

【宋】若現任官員報考科舉,須另設考場,稱爲____試,防止他們憑藉權力作弊。

A

鎖廳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5
Q

【宋】宋代爲識別真才,建立一套嚴密、完備的防弊體制,以致當時不少大臣的子孫未能中舉任官,社會上開始流行「__________」的諺語。

A

富不過三代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6
Q

【宋】宋代確立____,廢除吏部覆試,以示皇帝握有國家選士大權,所有及第者均爲「____門生」,從而杜絕座主提拔門生、權門請托所衍生的裙帶關係。

A

殿試;天子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7
Q

【宋】宋代的中舉者有等第之別,如第一、二等稱爲「__________」,第三、四等稱爲「__________」,第五等稱「__________」。

A

賜進士及第;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8
Q

【宋】成績最優三名獲授「____」「____」「____」的銜頭。

A

狀元;榜眼;探花

69
Q

【宋】宋代優禮士人,獎掖文臣,對應考士人頗爲禮待,對偏遠地方的考生給予____資助;又放寬取士____,盡量吸納士人爲官。

A

路費;名額

70
Q

【宋】宋代有所謂「特奏名」的規定,即皇帝特許省試中多次落第的士人參加____。特奏名士子一般均可獲賜出身甚至及第。

A

殿試

71
Q

【宋】宋代科舉考規嚴密,防止科場徇私舞弊,比唐代科舉公正,能從各階層中挑選人才任官。試舉例説明?

A

宋代廢除行卷、通榜制,又實行糊名、謄錄、鎖院、內外簾分工、互保連坐制等。

72
Q

【宋】宋代為籠絡士人,擴大科舉取士名額,使人才輩出,兩宋出身科舉的優秀官員甚多。試舉例説明?

A

北宋:寇準、范仲淹、王安石、三蘇父子(蘇洵、蘇軾、蘇澈)

南宋:李剛、虞允文、文天祥 (等)

73
Q

【宋】宋代大興科舉,藉____經義教化人心,培育士人的氣節,令宋代湧現出大批忠心報國之士,例如李綱、宗澤、岳飛、文天祥等。

A

儒家

74
Q

【宋】宋代科舉力求公平,選才時只問才學,完全把血緣、門第、財產、特權等先天因素剔除,並防範____舞弊。宋代近__成高官是寒素出身,可見宋代科舉有助推動社會階級流動。

A

權貴;四

75
Q

【宋】宋代____科策論、經義和詩賦兼重,策論和經義要求士子理解儒家典籍中的微言大義,並加以闡發,與時局問題結合探討,有助促進____發展。

A

進士;理學

76
Q

【宋】進士科中策論和詩賦的考核,使士子工於____和____創作,令宋代文教興盛,誕生了歐陽修、曾鞏、辛棄疾、陸游等文學巨匠。

A

散文;詩詞

77
Q

【宋】唐代歲取不過三十名,兩宋每次取士卻動輒數百人;加上有「特奏名」恩賜出身,形成____問題,降低官吏質素,不但虛耗國帑,也影響行政效率。

A

冗官 / 官吏泛濫

78
Q

【宋】明經、進士等科主要考核經義、詩賦,多與政務無關,進士科雖然兼考____,但流於紙上談兵;加上吏部____取消,士子缺乏從政經驗,影響施政質素。

A

策論;覆試

79
Q

【宋】宋代科舉著重詩賦、經義,缺乏如唐代____、____等實用科目,士人不能憑實用技術入仕,故只鑽研經義和詩賦,忽略其他學問,不利多元人才培育。

A

明法;明算

80
Q

【明】明太祖在元代鄉試之下,加設「____」一級,所有士子(童生)必須通過此試,考獲「____(秀才)」資格,才可進行鄉試、會試和殿試。

A

童試;生員

81
Q

【明】宋元的考試三級制,在明代演變爲__級制,並為後來清代沿用。

A

82
Q

【明】宋代確立的防弊機制在明代更趨周密,如明確規定士子可攜帶的考試用具,以防「____」和便於官員進行「____」。

A

懷挾;搜檢

83
Q

【明】爲提倡「忠君」觀念以配合君主集權,明代致力提倡____理學,在科舉中實行「八股取士」,即專以____及____命題,考生以八股文體作答。

A

程朱;四書;五經

84
Q

【明】明代科場考規嚴密,評審標準更加客觀,確保中式者有一定才能,有助吸納人才。但士子終日鑽研____,對其他學問茫然無知,令人才受到桎梏。

A

八股

85
Q

【明】明代選士最初是「科舉」和「____」(包括薦舉和銓選)並用,另亦可藉「捐納」為官,可見科舉非入仕之唯一途徑。

A

雜疏

86
Q

【明】1370年,明太祖下詔以科舉取士,三年後改行____,但因人才良莠不齊,徇私舞弊普遍,太祖於1384年頒佈「科舉成式」,規定「三年一大比」。

A

薦舉

87
Q

【明】明代規定「____________」,學校與科舉相互結合,使學校兼具培育人才和科舉選才的功能。

A

科舉必由學校

88
Q

【明】明代士人參加科舉的首要條件是入讀____,成爲國子監或府、州、縣學的生員,再通過______主持的考試,才獲得參加鄉試的資格。

A

官學;提學官

89
Q

【明】明代科舉按「__________」之制進行,開科共92次,僅進士就錄取了近二萬五千人,舉人更錄取了逾十萬人,使朝廷吸納大量知識分子。

A

三年一大比

90
Q

【明】明代科舉分爲文舉、武舉兩途,文舉只設____一科,武舉用以選拔軍事人才。

A

進士

91
Q

【明】起初武舉只有鄉試、會試,至明末崇禎時才設立______,由皇帝親試騎射、步射、技勇,合格者稱爲______。

A

武殿試;武進士

92
Q

【明】科舉考試在明代分爲四個階段,即____、____、____、____,成爲定制。

A

童試;鄉試;會試;殿試

93
Q

【明】童試於州、縣進行,每年一次,應試者稱爲____,童試合格後成爲____,俗稱____。

A

童生;生員;秀才

94
Q

【明】鄉試每隔三年於各省省會舉行,合格者稱爲「____」,具備入仕資格。

A

舉人

95
Q

【明】會試,於鄉試結束翌年在____舉行,中式者稱爲「____」。

A

京師;貢士

96
Q

【明】殿試於會試結束後在宮中舉行,會試錄取的貢士接受皇帝親自策問,按成績分爲一、二、三甲,總稱「____」。

A

進士

97
Q

【明】殿試分定名次如下:一甲三名,依次爲狀元、榜眼及探花,賜「________」;二甲若干名,賜「________」;三甲若干名,賜「__________」。

A

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98
Q

【明】在明代科舉四級考試中,哪一個層級在明代以前不是必經的步驟?

A

童試

99
Q

【明】明代科舉不考____,著重經義,出題以「____」「____」儒家經典爲主。

A

詩賦;四書;五經

100
Q

【明】鄉試、會試各試三場,二試所考的內容份量相同:首場試____,第二場試論、判、詔、表等,第三場試____、時務策;以第__場最重要。

A

經義;經史;一

101
Q

【明】雖然科舉各級考試主要以四書五經命題,但明初的科舉較重視考生的綜合質素,既考核道德品格、____能力,亦考核____,較爲全面。

A

理政;武藝

102
Q

【明】朱元璋重視實務,故反對諸生行文用____句,要求採用司馬遷、蘇東坡等____家的筆法。

A

對偶;散文

103
Q

【明】縱使明初科舉要求使用散文文體,自憲宗成化年間開始,形式拘謹的「______」成爲科舉應試的標準文體。

A

八股文

104
Q

【明】鄉試、會試中的首場考試,除規定從四書五經中出題外,亦要求考生須以____文作答。

A

八股

105
Q

【明】八股文要求用____句行文,須按照「破題」「承題」「起講」「入手」「____」「____」「____」「____」八個部分順序寫作,每段各有固定格式。

A

對偶;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106
Q

【明】八股文中,不但需要對仗工整、合於聲律,還要具備________的層次,達致前後呼應,字數規定不得少於____字或多於____字。

A

起承轉合;三百;七百

107
Q

【明】明代科舉考試以____和____所注四書五經內容爲準,考生只能根據程朱理學的觀點作答,不能有其他見解。

A

朱熹;二程

108
Q

【明】除沿用宋代____、____、____等防弊措施外,明代對科舉考試的每個環節制定了更詳細和嚴格的規則。

A

糊名;謄錄;鎖院

109
Q

【明】明代要求考生須填寫詳細____;進入考場前先由____人員逐一點名以核實身分,然後考生須經「____」以防「懷挾」;考場內嚴禁________,答卷時不得自序家世門第等個人資料。

A

履歷;貢院;搜檢;交頭接耳

110
Q

【明】考生經過搜檢後,各自進入所屬考試房間「____」,不得擅自出入;場內有____看守和監視,稱爲「巡邏」。

A

號房;號軍

111
Q

【明】考官方面,明代實行內簾官(主考官)、外簾官(非主考官)____制度及南北____考官制度,對參與或涉嫌作弊的考官嚴加懲處。

A

隔離;互換

112
Q

【明】士子必須先通過童試,考獲縣、州、府學的____資格,才能繼續參加鄉試、會試、殿試。因此____完全成爲考試的預備基地。

A

生員;官學

113
Q

【明】民間書院受到明代「科舉必由____」政策的影響,逐漸成爲士子準備科舉應試的場所,以教授四書五經爲主,並模仿____的管理體制。

A

學校;官學

114
Q

【明】明代雖可憑____及____出仕,但其獲授官位不高,只有科舉才是入仕正途。

A

捐納;軍功

115
Q

【明】明代舉人已具備出仕資格,可由____授官,但只限於基層官員,稱爲「____」。

A

吏部;濁流

116
Q

【明】考生獲得進士的資格後,方可平步青雲、仕途暢達,稱爲「____」。

A

清流

117
Q

【明】進士中,第一甲狀元授翰林院____,榜眼、探花授翰林院____,均爲正六品官;二甲、三甲進士經考選為翰林院______。這些進士為「清流」出身,仕途無可限量。

A

修撰;編修;庶吉士

118
Q

【明】三甲以下名次的進士,多授六科給事中、監察御史等京官,或知州、知縣等地方官,仕途接近「____」。

A

濁流

119
Q

【明】明代貢院規模空前。京師的貢院規模僅次____;府、州、縣也普遍設立「____」和「____」。各地貢院嚴整劃一,壁壘森嚴。

A

皇城;試社;考棚

120
Q

【明】明代的____逐漸規範化,對各個環節都有明確規定,如應考的資格、時間、場次、內容、解額等,有助篩選人才。

A

鄉試

121
Q

【明】鄉試基本上為__年一開科,在秋季八月舉行,共考__場。會試於翌年舉行,共考__場。

A

三;三;三

122
Q

【明】鄉試的考試內容方面,第一場考____,第二場考論、判、詔、章、表,第三場考經史、____。答題字數一般要求____字以上。

A

經義;策論;三百

123
Q

【明】憲宗成化年間起,____文成爲考生答題的標準文體。

A

八股

124
Q

【明】鑒於南方中式者遠多於北方,為平衡地區利益和官僚隊伍的地區分佈,明代於鄉試、會試中實行________的制度,以保證偏遠地區的錄取率。

A

配額取士

125
Q

【明】宣宗宣德二年,實行南、北、中分區取士的制度,規定每百人當中取錄__名南方人、__名北方人和__名中部地區之人。這雖未能完全達致公平,但充分考慮了地域差異。

A

55;35;10

126
Q

【明】明代的官僚黨爭激烈,與科舉考試相結合,形成「________」之爭。

A

科甲朋黨

127
Q

【明】及第者會稱主考官為「____」,自稱為「____」,而同榜及第進士稱爲「____」。

A

座主;門生;同年

128
Q

【明】座主、門生的關係愈趨密切,形成一些利益集團,即所謂「________」。他們的關係近乎父子,榮辱與共。

A

科甲朋黨

129
Q

【明】明代內閣____爲了長保權位,往往會透過操縱科舉,建立一個圍繞自己的「座主」集團。朝野士人也紛紛尋求「座主」的支持。

A

首輔

130
Q

【明】明中葉後,不少內閣____為把持朝政,廣佈心腹,用官位、利祿拉攏門生,提拔門生來打擊異己,促使科甲朋黨出現。

A

首輔

131
Q

【明】考官傾向於錄取來自相同____的士子,藉此援引同鄉,以便結成利益集團,這種地緣關係助長了科甲朋黨的形成。

A

地域

132
Q

【明】明神宗萬曆年間,朝中黨爭逐漸熾烈,史稱「________」。

A

東林黨爭

133
Q

【明】1605年,被罷官的吏部郎中______返鄉,與高攀龍等在東林書院演講,借此議論朝政並反對____專權,要求改良政治,得到了在野和士大夫的呼應,形成「東林黨」。

A

顧憲成;宦官

134
Q

【明】東林黨出現後,朝中出現對立的「非東林黨」,包括五個黨派,分別是__黨、__黨、__黨、__黨、__黨,聯合攻擊東林黨。

A

浙;齊;楚;宣;崑

135
Q

【明】東林黨爭自____年間開始直至明亡,歷經了「爭____」問題和「梃擊」「紅丸」「移宮」明末三案,嚴重消耗明朝的國力。

A

萬曆;國本

136
Q

【明】東林黨與非東林黨利用每六年舉行一次的____,作爲排擠、打擊對方的手段,導致朝政大亂。

A

京察

137
Q

【明】宦官魏忠賢得勢後,浙、齊、楚、宣、崑五黨多投靠其門下,形成「____」,勢力盤踞朝中,他們慫恿魏忠賢打擊、鎮壓東林黨人,令朝政極度敗壞。

A

閹黨

138
Q

【明】在科舉制影響下,明代出現更活躍的垂直社會階級流動。何謂垂直的社會階級流動?

A

即人民在不同的社會階層或職業間上下流動。

139
Q

【明】明代的社會階層基本是「官」與「民」的分野,其中「民」又分爲「____」和「____」。

A

齊民;賤民

140
Q

【明】「____」以士、農、工、商為主,是科舉考生的主要來源;「____」是社會的最底層,沒有資格參加科舉。

A

齊民;賤民

141
Q

【明】T/F:明代的社會身份世襲,導致他們在社會階層上無法獲得提升。

A

T

142
Q

【明】明代放寬商人參加科舉,商人不斷鼓勵子弟投靠科舉,希望藉培養子弟爲官,能以____的身份與官僚交往,避免地方官吏壓榨,維持家族企業昌盛。這種____勾結的現象,使得吏治腐敗。

A

士紳;官商

143
Q

【明】科舉社會的最大特點,就是社會階級流動非常頻繁,當中以__的流動為主流,包括「由民而士」「由士而官」及「由士而民」。

A

144
Q

【明】明代的士階層,指獲得____(秀才)以上資格而並未任官的知識分子,享有特權。例如秀才優免徭役,並往往投身政府基層機構。

A

生員

145
Q

【明】所謂「________」的社會流動,是指工、農、商三大平民階層透過科舉上升到士的階層。

A

由民而士

146
Q

【明】明代士人的人口佔比不高,____總人數大部分時間保持50萬人以上。換言之,農、工、商三大群體中只有小部分的精英可以進入士階層,反映出透過科舉「由民而士」並不容易。

A

生員

147
Q

【明】明代進士中平民出身者約佔總人數的一半,反映「________」是科舉精英的主要來源。

A

由民而士

148
Q

【明】「________」的社會階級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從士階層上升到官僚階層。

A

由士而官

149
Q

【明】由於官僚隊伍規模的局限,官職供不應求,「由士而官」的社會階級流動,是呈(遞增 / 遞減)的趨勢。

A

遞減

150
Q

【明】明代規定,通過鄉試、成爲____的讀書人,才可以進入官場。

A

舉人

151
Q

【明】鄉試的錄取率,明初約爲10%,明中期約在6%以下;會試的錄取率約有8%。換言之,有94%的____和92%的____無法獲得更高的功名。

A

秀才;舉人

152
Q

【明】明代存在「________」的向下社會階級流動。

A

由士而民

153
Q

【明】為限制生員人數,規定生員若未能在__年內考取更高的功名,便會被勒令離開學校,安排到地方擔任低級官員,甚或被降爲____。

A

十;平民

154
Q

【明】除科舉考試外,還可透過____為官,即用錢糧來買科舉功名,甚至官職。藉此為官者質素參差,不少是無德無才之徒。

A

捐納

155
Q

【明】明初,平民出身佔進士總人數約58%,到明代中期下降至46.9%,明代後期下降至28.5%。可見,明代科舉制下的社會階級____率呈現由高到低的趨勢。

A

流動

156
Q

【明】政治方面,科舉制建立了一套嚴密的文官甄選和培養機制,培育了龐大、高質素的中間階層,即士階層。不斷吸納士階層進入____隊伍,鞏固政府統治。

A

官僚

157
Q

【明】明代科舉發展成熟,制度完備;四級考試循序漸進,以____、____取士令考評標準客觀統一,比前代更爲公允,有助政府獲取真才。

A

經義;八股

158
Q

【明】明代放寬____子弟參加科舉,令不論出身官宦、平民、富商任何階層,皆有被錄取的資格。明代過半的____、____均爲平民出身,可見有利寒門子弟仕進。

A

商人;舉人;進士

159
Q

【明】一甲進士進入______作重點培育,作爲朝廷的儲才之所。「進士____制度」派遣二甲及以下新科進士先到中央各部門作短期實習訓練,才被分配到朝廷或地方任職。

A

翰林院;觀政

160
Q

【明】明代實行區域____取士,即南、北、中卷制度,能達致區域公平原則,防止發達地區____仕途,有利國家廣納人才;亦有助提升文化落後地區的____質素,有利各地文化均衡發展。

A

配額;壟斷;教育

161
Q

【明】明代科舉嚴分流品,進士等「____」飛黃騰達,秀才、舉人等「____」前途黯淡,難以升遷。這造成官僚上下嚴重隔閡,政情難以上達。

A

流品;清流;濁流

162
Q

【明】出身「____」的官員因地位卑下,往往逃避責任、營私舞弊、魚肉百姓,造成吏治敗壞。

A

濁流

163
Q

【明】座主、門生結成____朋黨,黨同伐異,屢興大獄、勾結宦官、殘害忠良,令____愈演愈烈,朝政敗壞不堪,加速明朝衰亡。

A

科甲;黨爭

164
Q

【明】明代以科舉為入仕正途,促使士人勤於向學;以______取士令士子注重文學修養,熟悉文學典故;科舉一律以________命題,使全國士子抱持相同的價值觀,形成尚學崇儒的士風。

A

八股文;四書五經

165
Q

【明】以八股文取士,形式過於刻板,____千篇一律。士子終日鑽研八股,僅記誦一、二百道題目,熟讀範文應試,甚至不讀____原文,也可僥倖中舉,故學問日漸空疏。

A

命題;經史

166
Q

【明】科舉競爭激烈,士子爲求功名利祿虛耗一生,卻一無所得,導致____流失、士風不振;也有士人為功名而諂媚____,甚至助紂爲虐,令士風淪喪。

A

人才;座主

167
Q

【明】只設____一科,培養的人才局限於文史領域,缺少實用技術和其他方面的專才。明代士子不通時務、輕視實學,喪失原有的學術____精神。

A

進士;獨創

168
Q

【明】明代科舉令士階層流動頻繁,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的流動。科舉向社會開放,化解不少社會下層的怨憤和矛盾。

A

由民而士;由士而官

169
Q

【明】明代平民中只有小部分精英能進入__階層和__階層,大部分人都被排除於政權之外。不論士人如何晉升,都無法擺脫其作爲皇帝臣民的身份。

A

士;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