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三 科舉制與人才消長 Flashcards
商代、西周時期實行世官制,____世襲官位,平民無任官權。春秋戰國時期廢除世官制,諸侯競相吸納有才幹的平民任官。
貴族
薦舉制始於漢代的察舉制,即以____爲標準,對人才予以考察,然後薦舉給皇帝任官。但因缺乏客觀評判標準,沽名釣譽、弄虛作假、權貴操縱等現象層出不窮。
德行
三國曹魏時期改行九品中正制,政府根據家世、德行、才能等標準,將人才定爲上、中、下三等九品,再授予官職。但後來,____成了唯一的品評標準,淪爲____政治特權的工具。
家世;士族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煬帝時更創設____科。但隋代科舉制仍屬草創階段,唐代以後才漸趨完備。
進士
科舉考選客觀開放:科舉制度公平、開放,無論高門或寒門子弟均可透過考試入仕爲官;考試內容主要是____經義,評選標準客觀劃一,讓統治者易於識別人才,確保官員質素。
儒家
科舉鞏固皇權:選士制度不再由門閥士族把持,____權力收歸中央政府,有利鞏固統治;科舉制向社會全體開放政權,增加了社會對王朝的向心力。
用人
科舉促進社會階級流動:科舉只問____,不問____,允許社會底層向上流動,安穩民心。如明、清科舉及第的進士中,約有一半是寒門出身,祖上三代沒有功名。
才幹;出身
科舉確立近代文官考試制度:公元9至11世紀,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均仿效中國設立科舉制度選官;16-17世紀時,科舉制傳入西方,促使歐美各國在19世紀先後確立文官考試制度。科舉被譽爲中國的「__________」。
第五大發明
【唐】唐代科舉分爲「____」與「____」兩類,前者每年舉行,後者則無固定試期。
常科;制科
【唐】常科考生分爲「生徒」和「鄉貢」兩種,前者是____出身的學生;後者是「懷牒自舉」並通過地方州、縣初試的____子弟。
官學;寒門
【唐】唐代在全國設立官學,如中央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地方有州學、縣學等。學生肄業後可獲保舉至京師應考省試,稱爲____。
生徒
【唐】沒有能力進學的寒門子弟,亦可「________」,向州、縣報考科舉,通過初試後可獲保舉至京師應考省試,稱爲____。
懷牒自舉;鄉貢
【唐】制科不定期舉行,完全按照____的臨時需要而親自策問,藉以選拔特定人才,對考生的應試資格沒有嚴格規限。
皇帝
【唐】生徒和鄉貢兩類考生來到京師後,先後參加____和____。
省試;覆試
【唐】____由禮部主持,故又稱爲「禮部試」,一般在春季舉行,即正月考試,二月發榜。
省試
【唐】士子通過禮部省試後,只是代表有了「____」,具備出仕資格,但未可授官;此後他們還須通過吏部____,合格後才獲授予官職。
出身;覆試
【唐】吏部覆試的銓選標準有四,分別是?
身、言、書、判
【唐】士子一旦通過覆試,便可脫去平民的粗布衣服,換上官服,即所謂「____」,代表不再是百姓,正式步入仕途。
釋褐
【唐】唐代常科的科目繁多,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六科,當中以____和____兩科最受重視。
明經;進士
【唐】唐代科舉取錄名額甚少。每年約一千至數千人應考,但平均不過____人被取錄。如進士科每百人中取錄一、二人,明經科每十人中取錄一、二人。
三十
【唐】唐代科場考規相對寬鬆,各種舞弊情形屢見不鮮。尤以________的問題最爲嚴重,故當時有「入試非正身,十有三四」的説法。
冒名頂替
【唐】唐室在省試以外加設吏部____,考核士子是否具備身、言、書、判四項爲官的必要條件,通過後方能釋褐入仕。其選官嚴格,可謂「文學政事求備一人」。
覆試
【唐】唐代明經科只重視背誦經書,取錄人數亦較多,故漸為時人輕視;進士科除經義外,還考核____、____,難度頗高,加上出身進士者往往能出任顯要職位,故時人大多熱衷考取進士。
詩賦;策問
【唐】唐代士子非入仕坦途,及第後獲授的官職遠較後代卑微。如____科及第者只獲授八品官職,____科則九品。
明經;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