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一 田制與政治興衰 Flashcards
【概論】當田制規劃完善,土地均分,結合完整戶籍,田租適量,則可鼓勵生產,增加________收入。
國家賦稅
【概論】當田制規劃不周,可能助長________,引致戶籍散失,驅使農民脫離政府戶籍,投靠豪強成爲____或____,________收入因而減少。
土地兼併;蔭戶;流民;國家賦稅
【概論】田制旨在「__________」,土地適當分配,可令農民安居樂業,從而支持政府統治。
耕者有其田
【概論】________盛行,令農民失地破產,生計陷入絕境,最終釀成________,動搖王朝統治。
土地兼併;社會動亂
【概論】北朝時期始創____制,為隋唐兩代繼承。這種(徵兵制 / 募兵制)實施的前提,是必須要有足夠多的______,以保證兵源充足。
府兵;徵兵制;自耕農
【概論】(均田制 / 府兵制)向農民授田,當兵者能自備資糧,為(均田制 / 府兵制)提供穩定的經濟基礎,強化軍力。故當(均田制 / 府兵制)敗壞,生產不足,薄待軍人,軍力將被削弱。
均田制;府兵制;均田制
【概論】北魏哪一個皇帝展開了大規模的田制改革?
孝文帝
【專論】北魏孝文帝確立了什麼田制?
均田制
【北魏】__________以來長期戰火的破壞,黃河流域的田地水利已形同廢墟,____銳減,____流散,出現大量____和流民。故須創造生產條件,讓農民重回原有土地,才能恢復經濟。
五胡十六國;人口;戶籍;荒地
【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後已發展農業經濟,解散部落組織,牧民成為國家編戶,授其土地,讓其定居從事農耕。試以八個字概括此政策。
離散諸部,分土定居
【北魏】道武帝在舊都平城時,實行「________」制度,發給各家耕牛和按家庭人口分給土地,成爲均田制藍本。
計口授田
【北魏】鮮卑____在軍事征服過程中,掠奪了大量民衆,充當自己的____。
貴族;奴婢
【北魏】北魏初年,北方地區戰亂頻仍,爲求自保,很多農民都依附於豪強大族之下,成爲____和____。
佃農;蔭戶
【北魏】佃農和蔭戶只爲豪強大族貢獻勞動力和收成,而不向政府課稅,嚴重影響國家的________。
賦稅收入
【北魏】北魏入主中原後,爲了籠絡豪強大族,建立「________」制度,讓他們擔任宗主,在地方上享有特殊權益。
宗主督護
【北魏】宗主督護制對國家財政造成什麼問題?
宗主勢力擴張,令向國家納稅的自耕農不斷減少;加上他們逃瞞租稅、虛報戶籍,使國庫收入銳減。
【北魏】宗主督護制的生產方式使得______和____不均。
勞動力;土地
【北魏】宗主督護制下,豪強組織奴婢在(小 / 大)塊土地上使用(小 / 大)量人力,農產量(高 / 低)。同時,北方出現大量無主____,農業凋敝,同時又有大量____,導致勞動力與土地不均。
小;大;低;荒地;流民
【北魏】T/F:宗主督護制的生產模式下,依附豪強的農民生活自給自足,民生得到保障。
F
宗主督護制的生產模式下,依附豪強的農民生活困苦,民生得不到保障。
【北魏】孝文帝時,朝臣______上奏,建議國家善用大量的無主荒地,讓蔭戶和流民獲得均等分量的土地,達致人力和土地資源的均衡,史稱「________」。
李安世;力業相稱
【北魏】十六國長期戰火令很多農民遷往他方,局勢穩定後便返回原居地,但發現田地被佔,便造成土地所有權的____,導致農業廢弛。
爭訟
【北魏】朝臣李安世認爲事久難明,建議土地業權維持現狀,並透過____制重新分配土地,以解決土地爭訟。
均田
【北魏】北魏推行均田制,旨在讓百姓人人有田可耕,緩和漢胡____,以獲得北方漢人的支持,讓北方漢人不再視南朝為________。
矛盾;華夏正統
【北魏】孝文帝深受祖母馮太后熏陶,力主漢化。他希望透過均田制,促使鮮卑人放棄遊牧的生活方式,融入漢人________的生活,加速________。
定居務農;漢胡融和
【北魏】北魏均田制計口授露田:
男子____歲以上,受____畝;男奴受____畝;
婦人受____畝;女婢受____畝;
每頭耕牛受____畝,最多以__頭牛計算。
15;40;40;
20;20;
30;4
【北魏】T/F:北魏均田制下,受田者死後或年滿60歲,露田便要交還政府。
F
北魏均田制下,受田者死後或年滿70歲,露田便要交還政府。
【北魏】在地廣人稀之處,男子、婦人各可額外獲授四十、二十畝____地,以供輪換耕種。
休耕
【北魏】均田制計口授桑田:
男子受田____畝。
20
【北魏】北魏均田制計口授桑田:
男子受田____畝。
20
【北魏】桑田可留給子孫,不必歸還。但所得桑田須在三年內栽種五十株__樹、五株__樹、三株__樹。
桑;棗;榆
【北魏】朝廷授田按照「________」原則,貧民可比富民優先受田。
先貧後富
【北魏】北魏朝廷對增加人口新授予土地應按照「________」原則,即應從最近處授予。
恆從所近
【北魏】__鄉地多人少,居民不得無故遷徙,工商業者授田減半;__鄉地少人多,一般人授田畝數減半,工商業者不授田。
寬;狹
【北魏】T/F:從事工商業的人,在寬鄉授田畝數減半,在狹鄉一律不授田。
T
【北魏】____和____可以受田的規定,是對鮮卑貴族、中原豪強大族既得利益的一種妥協。
奴婢;耕牛
【北魏】鮮卑貴族掠奪大批戰俘、平民為奴婢,人民於戰亂之世亦爭相賣身於豪強大族,因此北魏奴婢人數極多,亦代表重要的______。
生產力
【北魏】“鮮卑貴族、豪強大族可以藉名下(A)向政府請授更多的田地,亦可將其超出均田制上限的大量田產,登記於(A)的名下,從而繼續合法地擁有。”
A指什麼?
奴婢
【北魏】鮮卑貴族、豪強大族可利用____墾田,以積累財富。
奴婢
【北魏】如果全家都是老年人、小童或殘疾,而並沒有領受田地者,則____歲以上便可領受丁男所得露田的一半,即____畝。
11;20
【北魏】年逾____的老人不必交還露田,寡婦亦可授田____畝。
70;20
【北魏】官吏按職務高低可在任職地方享有公田,即代俸的____田。公田在任內不得買賣,離任時移交繼任者。
職分
【北魏】百姓必須在分配所得土地上定居,不得自由____。
遷徙
【北魏】孝文帝先後頒行____制和新的____制,以配合均田制的實行。
三長;租調
【北魏】北魏設立三長制,即鄰長、里長、黨長,協助政府編訂戶籍和清查戶口數量,然後________、徵收田租。
計口授田
【北魏】____制取代了宗主督護制,使政府能掌握較精確的戶口數目,令均田制的計口授田得以順利進行,徵稅也有所根據。
三長
【北魏】孝文帝頒行新租調制,租、調分別指____和____。
田租;貢品
【北魏】新租調制稅率大爲降低,並將賦稅徵收單位從戶改為________,令豪強無法再透過虛報戶口人數來逃稅,使大量隱戶脫離豪強名下。
一夫一婦
【北魏】北魏均田制「計力授田」,即按勞動力高低授予相應數量的田地,以達致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的平衡,即「________」,以提升農產量。
力業相稱
【北魏】露田有授有還,在成丁的年齡授田,到了年老難以耕種時收回,減少土地____的情況。
荒廢
【北魏】北魏孝明帝神龜年間,全國戶口達500多萬戶3000多萬人,超出西晉____之治時的一倍,增長三倍有餘。
太康
【北魏】均田制推行後,「國有__年之糧,家有____之備」,顯示出國庫收入大增,強化國力。
九;水旱
【北魏】北魏均田制加強對人民的控制:
- 將大量無地流民____在土地上,並向國家繳稅
- 奴婢和無田農戶也可受田,部分人重歸國家____
束縛;戶籍
【北魏】北魏實行均田制後,朝臣再無批評________之議。這有利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土地兼併
【北魏】北魏前期農民____不斷,均田制令農民和流民得到土地,有穩定收入,生活逐步改善,不再流離失所。
起事
【北魏】三長制檢括了大量戶口,朝廷得以降低____,減輕了農民負擔,有助緩和社會矛盾,穩定政局。
賦稅
【北魏】均田制承認私有土地,不干涉土地現狀,不沒收____、____和____的土地;另外,限制個人擁有田地的數量,不能隨意佔地。
貴族、官員、豪強
【北魏】北魏均田制能平衡鮮卑貴族、地方豪強、百姓等各方的____,減少反對的阻力,達致多贏局面。
利益
【唐】唐初經過隋末的戰禍,____銳減,地曠人稀,北方地區尤爲凋敝。
人口
【唐】建國後,人口只得二百萬戶;太宗貞觀時也只得______戶,只有隋代最興盛時的三分之一。
三百萬
【唐】唐初首要任務是恢復生產力,安頓流民,並鼓勵人們從事____。當地國家掌握的____充足,因此高祖頒下均田令。
耕種;土地
【唐】經過隋末連年戰亂,貞觀初年面對的最大問題是____。
災荒
【唐】貞觀元年,黃河中游地區發生____,斗米售價等同絹一匹;之後兩年,全國先後發生____和____。太宗遂進一步修訂均田制,恢復民生,以防民變再現。
饑荒;蝗災;水災
【唐】男子十八歲以上可獲授____畝口分田和____畝永業田。受田者____歲或死後將口分田交還政府,不得買賣。
80;20;60
【唐】老弱病殘者可獲授口分田____畝;守寡的妻妾可得口分田____畝;工商業者只可於寬鄉受田。
40;30
【唐】唐代的授田順序按照什麼原則?
先課(稅)後不課,先貧後富,先無(田)後少
【唐】朝廷親貴、勳臣及所有官吏,可如隋代一樣獲授____田、____田、____田等。
永業、職分、公廨
【唐】授田對象還包括____,道士、和尚受田30畝,女冠、尼姑受田20畝。
僧道
【唐】朝廷鼓勵農民遷到地廣人稀的地區,遷居____者可減免賦役,例如遷居一千里外免課3年,五百里2年,三百里1年。
寬鄉
【唐】農民在 { 寬鄉 / 狹鄉 } 可額外開墾田地,而居於 { 寬鄉 / 狹鄉 } 者因土地不足,可在 { 寬鄉 / 狹鄉 } 遙受土地。
寬鄉;狹鄉;寬鄉
【唐】____、____不再受田,這表明在南北朝末期開始衰落的門閥士族勢力已無力對抗朝廷。故政府無需再容忍門閥士族庇廕人口的行爲。
奴婢;耕牛
【唐】一般____不再受田,守寡妻妾和作爲戶主除外。
婦女
【唐】百姓的____田,只有在家人死亡,但因家貧無以殮葬時,才允許出賣。
永業
【唐】____田一般禁止私自買賣,只有由狹鄉遷往寬鄉,及賣田以建住宅、蹍磑、邸店等特殊情況下,才可以出售。
口分
【唐】只要合乎個別條件,唐代的永業田和口分田都可以合法____,比前代制度放寬了許多。
買賣
【唐】唐律規定,佔田過多者須施以笞刑、____、____等處罰。如多佔一畝,罰鞭笞十下;多佔十畝則罪加一等。
杖責;坐牢
【唐】官吏如果侵奪私田,侵奪一畝以下者____六十,侵奪三畝則罪加一等。
杖打
【唐】唐律禁止官民荒廢田地。州縣官若荒廢十分之一的田地,____三十下;每多荒廢十分之一,懲罰便加倍。農民的荒廢標準減少一半。
鞭笞
【唐】唐代均田制配合戶籍制度,有「____」之設,上面記載百姓的身份資料和土地數量等,規定凡____土地必須向官府申報。每年一造__,三年一造__。
籍帳;買賣;帳;籍
【唐】丁男每年:
__ - 納粟二石或稻三斛
__ - 服勞役20天
__ - 交納綾、絹、絁、綿、麻等貢品
租;庸;調
【唐】唐代租庸調的徵收以均田制爲本,有__則有租,有__則有庸,有__則有調。
田;身;戶
【唐】唐代均田制令農業大爲發展。玄宗時「四海之內,高山絕壑,耒耜亦滿」。原先不少荒原如________、____等地,亦因得到開發,於開元年間置縣。公元749年,全國官倉的貯糧達九千六百萬石之多。
福建龍溪、古田
【唐】均田制下,唐初至開元的戶口數目迅速上升。高祖武德年間,全國人口只有200餘萬戶,________年間,戶數增至961萬,人口增至5291萬。
玄宗開元
【唐】按唐初農民的生產力計算,一畝田每年約可生產粟一斛,八十畝田平均年產量達八十斛。唐代人均的食量,每人每月消耗不滿一斛粟,故八十斛產量約可供養__至__人。
六;七
【唐】根據唐制,農民需在二十畝____田種植桑樹,平均每畝約可年產半批帛,即每一受田者可年產約十匹帛左右。
永業
【唐】唐代均田制下,除了水旱備荒、繳納____外,剩下的出產,足夠供農民過溫飽的生活。
租調
【唐】由於糧產增加,唐初糧價低廉,____三年,全國豐收,米價每石30至40錢;直至____二年,米價亦基本維持在每石50至200錢。
貞觀;天寶
【唐】唐代均田制將無地或少地農民固定在耕地上,減少他們變成____的機會。
流民
【唐】唐代均田制對禁止________的法令雷厲執行,果效甚佳。太宗、高宗時,更曾奪還官吏所侵佔的民田,對豪強、官僚侵佔田地起到阻嚇的作用。
土地兼併
【唐】均田與府兵相輔相成,府兵與平民一樣受田,戰時出征,輪番宿衞,期間可免除賦役,閑時務農。府兵須自備____和____,這大大減少了政府的軍費開支。
糧食;武器
【唐】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______階層,國家的兵源亦因而得到保障,支持府兵制的運作。
自耕農
【唐】唐代____制與______制密切配合。人口與土地互相依附,只要統整戶籍,有田必有租,有身必有庸,有戶必有調,方便政府徵稅,擴大財源。單戶稅一項,高宗朝約收15萬餘貫,玄宗天寶時增至____多萬貫。
均田;租庸調;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