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Flashcards

1
Q

清朝

A

中國最後一個帝制王朝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努爾哈赤

A

統一女真各部,並稱汗登位
建國號大金(史稱後金)
創立了八旗制度
以「七大恨」為名,對明朝發動戰爭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八旗制度

A

女真族的軍事和社會制度,由努爾哈赤創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皇太極

A

在努爾哈赤死後廢去女真舊名,改族名為滿洲,又改國號為大清,繼續侵明。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晚明時間線

A

李自成攻陷北京 —> 明思宗自殺 —> 山海關守將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擊敗李自成 —> 當時皇太極已死,順治帝年幼,在多爾褒攝政下,滿清遷都北京 —> 清兵入關後把李自成等民變勢力肅清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南明

A

明朝遺臣依靠原有地方軍隊及民眾的支持,在南方擁立多個明宗室抗清,史稱「南明」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消滅南明政權

A

南明諸王多昏庸無能,以致奸臣當道,忠良被逐。清軍在明降將的效力下將南明政權逐一消滅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三藩

A

明朝降將中,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因功封王,合稱「三藩」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三藩之亂

A

三藩當中以吳三桂野心最大。康熙帝親政後下令撤藩,吳三桂遂在雲南起兵叛變,尚、耿隨後響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三藩之亂用了幾年平定

A

康熙帝用兵八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南明及三藩相繼被滅後,全國抗清勢力只剩下———

A

台灣的鄭成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清朝統一全國

A

鄭成功死後,鄭氏後人仍堅守台灣二十多年。直到康熙帝派大軍渡海進攻台灣,鄭成功之孫鄭克塽歸降。滿清入關四十年,至此統一全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頒布遷界令

A

清初,鄭成功得到東南沿海居民支持,多次擊敗清朝軍隊。遺廷為制止沿海居民接濟鄭成功,頒佈「遷界令」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遷界令內容

A

規定山東省至廣東省沿海所有居民禁止出海,並內遷五十里。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遷界令 影響

A

現今香港全境,在當時均屬遷界範圍,所有居民必須入遷內地。居民被迫廢棄田產,流離失所,很多人家破人亡。加上實施海禁使沿海空虛,海盜乘機於沿海地區為患。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解除海禁背景

A

遷界既使香港地區治安不靖,又嚴重損害百姓生計
—> 兩廣總督周有德和廣東巡撫王來任向清廷上奏「遷海」之害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7
Q

周有德

A

兩廣總督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8
Q

王來任

A

廣東巡撫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9
Q

解除海禁

A

清廷准許沿海地區人民返鄉復業,但仍嚴禁出海;至清朝消滅台灣鄭氏,才解除海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0
Q

客家人南遷

A

復界初期,遷回香港地區的原居民不多。因此,清政府鼓勵江西、福建及廣東地區的客家人遷入香港。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1
Q

估計康熙年間約有—— ——來港,他們多以—為生。

A

十五萬,客家人,務農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2
Q

復界初期南遷的客家人聚居於哪裡

A

大多聚居於荃灣、西貢、大嶼山等土地較貧瘠的地區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3
Q

復界初期南遷的客家人為什麼聚居土地較貧瘠的地區

A

由於遷界以前,鄧氏、文氏等原居民已據有元朗、粉嶺等沃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4
Q

清朝向邊疆地區拓展:康熙帝

A

三次出兵漠北,征服外蒙古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5
清朝向邊疆地區拓展:雍正帝
平定責海,又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加強對該地區的控制
26
清朝版圖擴展影響
清初版圖較明代大為擴展,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
27
清朝向邊疆地區拓展:乾隆帝
先後出兵新疆準噶爾、回部等地,將今新疆地區納入清朝領土
28
清軍對漢族實施的高壓政策
- 進行大規模屠殺,造成「揚州十日」等慘劇 - 派八旗兵駐防在軍事要地,以鎮壓各地的抗清 - 強令薙髮,違者格殺勿論 - 為了防止反清思想的傳播,嚴禁士人集會結社 - 大興文字獄
29
大興文字獄
凡文字上有反遺排滿嫌疑者,都遭受殘酷的刑罰
30
清軍對漢族實施的懷柔政策
- 為明思宗帝后發喪 - 表揚死難明臣 - 錄用投降官吏 - 廢除明末苛税 - 禁止滿人圈佔民田 - 實行修治黃河、減免賦税等措施,來安定民生 - 對漢族知識分子標榜滿漢一體 - 恢復科舉考試 - 還推崇儒學,禮聘學者編纂《四庫全書》等巨籍
31
乾隆時間文字獄
利用編修《四庫全書》的機會,全面審查古今圖書,把反清的文獻全數燒燬
32
清朝懷柔政策 文教政策目的
企國利用文教削弱漢人的反抗精神,並消耗讀書人的時間和精力
33
清朝高壓懷柔政策成效(好)
高壓與懷柔政策運用合宜,既可防範漢族民眾的反抗,又能獲取部分明臣及士子的投誠,因此滿清政權得以鞏固
34
清朝高壓懷柔政策成效(壞)
加深了滿、漢民族矛盾,大興文字獄也禁錮了思想、文化自由,帶來士風消沉的消極影響。
35
清由盛入衰 現象
- 國庫空虛 - 吏治敗壞 - 軍隊腐化 - 民變四起
36
乾隆帝如何導致國庫空虛
- 乾隆帝好大喜功,用兵邊疆,征戰頻繁,自誇為「十全武功」 - 經常四出巡遊,鋪張揮霍。 —> 皇室開支加上軍費大增,使國庫的多年積蓄消耗一空,財政出現危機。
37
乾隆帝晚年,寵信善於逢迎已意的——
和珅
38
清朝吏治敗壞
- 和珅:利用各種手段,營私納賄,縱容貪官,使官場貪污風氣更盛 - 一般官吏:但求生活安逸,遇事苟且辦理,政風敗壞不堪
39
清朝軍隊腐化
- 滿洲八旗兵入關後,由於享有特權四,養尊處後,逐漸失去戰鬥力。 - 康熙帝平定三藩時,已不得不依靠綠路兵 - 乾隆末年承平日久,軍官驕奢腐化,士卒怠惰成風,綠營也不可用了,於是武装力量便大為削弱。
40
清朝民變四起背景
清統一全國後,社會安定,致令人口激增,但由於耕地增長有限,土地兼併盛行,加以赋税目重,人民生計艱難,促成民變四起
41
清朝大規模亂事例子
白蓮教、天理教的大規模亂事
42
清朝民變影響
沉重地打擊清的統治,使清朝國勢日衰
43
鴉片戰爭時代背景
- 十八世紀中期,英國首先完成工業革命,歐、美各國亦先後成為先進工業國,產量過剩、原料不足等問題浮現 - 列強開始向亞洲、非洲擴張,以尋找海外市場和生產原料,並建立殖民地掠奪資源
44
為何中國成為西方列強侵略的主要對象
地大人眾、資源豐富
45
中國對西方列強崛起的反應
清對於西方列強的崛起並不瞭解,認為中國物產豐富,一切可以自給,只把對外貿易看作是一種懷柔外人的手段,對外商活動加以種種限制
46
乾隆時期對外商貿易的限制
- 禁止歐、美商人前往其他港口,只限在廣州一口通商 - 規定外商來到中國,所有貨物買賣,以至公私交涉,都必須通過「公行」來進行,不得擅自與中國官府、民眾接觸
47
乾隆時期限制外商貿易例子
英政府兩次派遣特使馬甘尼、亞美士德來華,要求改善通商待遇,但都被清廷拒絕。
48
鴉片戰爭起因
白工業革命以來,英圈政府支特東印度公司開拓海外商品市場,中國成為其擴展貿易的重要對象。當時英國輸華的毛織品、棉花等商品無法暢銷;而英國對中國茶葉、絲綢的需求卻與日俱增,不斷用現銀來支付物價,出現巨大的貿易逆差 --》 英國走私鴉片
49
英國走私鴉片目的
為了改變貿易不平衡的狀況,英國便把印度所產的鴉片,大量走私到中國銷售
50
鴉片輸入中國的影響
- 中國對外貿易逆差 - 白銀大量外流,銀貴錢賤日甚 - 許多官員、士兵吸煙成癮,不務正業 —> 危及清朝統治,也嚴重損害國人健康
51
反對鴉片
道光帝對鴉片問題深表關注,一些朝臣均力主禁鴉片煙
52
道光帝派——為———,前往——禁煙。
林則徐,欽差大臣,廣州
53
林則徐禁煙 經過
林則徐抵廣州後,即緝拿煙販,嚴令外商繳出鴉片,並要求外商保證不再販運鴉片來華。英國商務監督查理*義律禁止英商作出保證,林則徐便中止與英人的貿易,又封鎖英人商館。
54
林則徐禁煙 結果
英商被迫繳出二萬多箱鴉片。在林則徐主持下,這些鴉片被集中在虎門銷毀。
55
鴉片戰爭爆發
正當中、英就鴉片問題爭持不下,發生了九龍村民林維喜被酗酒英兵打死的事件,林則徐向義律索取兇手,遭到拒絕,雙方關係更加緊張。公元1840年4月,英國國會正式通過議案,決定對中國出兵,中、英之間的鴉片戰爭終於爆發
56
簽訂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失敗,使清廷被迫於公元1842年簽訂了屈辱的《南京條約》
57
南京條約內容
-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為通商口岸 - 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 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 - 答應由雙方協定進出口貨物關稅 - 後來,英國又通過條約附件,獲取領事裁判權及最惠國待遇等特權。
58
《南京條約》是近代中國與外國簽訂的第一項———
不平等條約
59
南京條約影響
- 打開了中國關閉的門戶 - 損害了中國關稅、司法、領土等主權的完整
60
鴉片戰爭影響
暴露了中國國力的衰弱,美國、法國等列強紛紛向清廷索取權益。從此,中國國際地位驟降,逐漸淪為外國的商品銷售市場與原料供應地。
61
鴉片戰爭後列強向清廷索取權益 例子
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保約》,享有和英國同等的在華權益。
62
英國佔領香港島 背景
鴉片戰爭前,廣州禁止鴉片貨船入港,英商便在今香港仔對開水域分卸鴉片,轉運廣東境內。當時英商已建議英國政府佔領香港島,以便進行貿易活動。
63
英國佔領香港島 時間線
—> 公元1841年(中英兩國開戰期間):英軍於今上環水坑口街一帶登陸和升起英國國旗,強佔香港島 —> 次年:英國迫清廷簽訂《南京條約》,香港島割讓予英國。 —> 其後:香港第一任總督璞鼎查宣佈港烏為英國的「香港殖民地」。
64
香港第一任總督
璞鼎查
65
英法聯軍之役 背景
- 鴉片戰爭後,廣州雖是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但當地民情激憤,一直拒絕外人入城,引致英國人不滿。 - 英國為了擴大在華權益,曾聯同法、美兩國代表,多次向清廷提出修訂條約的要求,但都沒有結果 —> 有意進一步採用式力來解決問題
66
英法聯軍之役 英法出兵藉口
公元1856年,廣東水師巡查走私船隻時,在中國商船亞羅號搜出違禁品,又發覺該船在香港註冊的執照已過期,於是拘捕船上水手共十二人,拔去掛在船上的英旗。英國藉口國旗受辱,要求道歉,兩廣總督葉名琛放回船員,但拒絕道歉。
67
英法聯軍之役 英法出兵
英國決定利用「亞羅號事件」,發動新的對華戰爭。同年,法國也以傳教士在廣西被殺為藉口曲,聯合英國出兵侵華。
68
英法簽訂天津條約 背景
公元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天津,咸豐帝派代表至當地議和。清廷被迫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
69
天津條約 內容
- 允許英、法公使駐京及鴉片公開進口 - 增開十個通商口岸 - 賠償大量款項 - 規定外國人可在華享有自由傳教、內河航行四、協定關税等特權。
69
英法簽訂北京條約 背景
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進佔首都北京後,清廷再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
70
北京條約 內容
- 承認《天津條約》有效 - 增開天津為商埠 - 割讓九龍半島南部等地給英國
71
英法聯軍之役 影響
- 喪失主權更甚 - 外國勢力深入內地 - 英國佔領九龍半島南部
72
英法聯軍之役 影響:喪失主權更甚
- 大清國連首都也被攻佔,丧權辱國至極 - 所訂條約比《南京條約》更苛刻。根據與英、法、俄、美等國所訂新條約,中國不僅要賠償鉅款,還給予列強更多司法、關稅特權,使主權蒙受更大損害。 - 俄國乘機趁火打劫,掠奪了中國北方大片領土,使其勢力進一步向東方伸張。
73
英法聯軍之役與各國所定新條約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不僅要賠償鉅款,還給予列強更多司法、關稅特權,使主權蒙受更大損害
74
英法聯軍之役 影響:外國勢力深入內地
不平等條約增開沿海商埠,又容許外國人在中國內地自由遊歷、航行、通商、傳教,使列強勢力伸入內陸地區,中國再無國防秘密可言。原有的自然經濟也因洋貨湧入而進一步破壞,趨於崩潰的境地。
75
英國佔領九龍半島 背景
早在英國佔領香港島後,清朝便在對岸九龍炮台增建寨城,以守備和監視英人,港英政府亦意識到清軍的威脅,計劃佔領九龍半島,作屏衛港島之用。
75
英法聯軍之役 影響:英國佔領九龍半島南部
公元1860年2月,英法聯軍之役期間,英國領事巴夏禮派兵佔領尖沙咀,並強迫兩廣總督勞崇光簽署條約,將九龍租借給英國。同年10月,中英簽訂《北京條約》時,確定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部分改為永遠割讓予英國,納入「香港殖民地」的管治範圍。
76
清朝立國以來規模最大的民變
太平天國起事
77
太平天國領袖
洪秀全
78
洪秀全
- 利用西方基督教教義,創立「拜上帝會」 - 以「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為號召,藉宗教進行反清活動 - 曾與同鄉馮雲山到廣西一帶傳教,吸納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助手,其信徒發展至幾千人
79
公元——年初,拜上帝會在———集合會眾,誓師起事,號稱——。
1851,桂平縣金田村,太平軍
80
太平天國建立初期
太平軍攻佔永安後,洪秀全定國號為太平天國,自稱天王,並進行分封,各地反清勢力聞風響應,部眾迅速發展至百萬人以上。公元 1853年,太平軍北上攻克南京,定為國都,改名天京。
81
清廷如何對付太平天國
於天京南北分別建立江南,江北大營,並下詔各省自組軍隊
82
清廷反太平天國軍隊例子
- 曾國藩的「湘軍」 - 李鴻章的「淮軍」 - 商人招募的「洋槍隊」
83
太平天國統治階層內訌
洪秀全命韋昌輝殺楊秀清,後又殺韋昌輝,石達開亦受天王猜忌而離天京西走
84
太平天國覆亡
統治階層內訌使太平天國的實力大受削弱,逐漸由盛轉衰。公元1864年,洪秀全病死,清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覆滅。
85
太平天國起事 影響
- 動搖清廷統治 - 漢官勢力冒升 - 地方勢力坐大
86
太平天國起事 影響:動搖清廷統治
- 太平天國所宣揚的民族革命精神,鼓勵了漢族人民的鬥志 - 各地出現更多的反清秘密組織 —> 清末革命運動領袖孫中山,亦受到這種革命精神的啟導。
86
太平天國起事 影響:漢官勢力冒升
清朝能夠鎮壓太平天國,主要是依賴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漢族官僚的力量,事後對他們不得不加以重用,以致漢官勢力冒升,改變了滿族獨攬大權的局面。
86
太平天國起事 影響:地方勢力坐大
太平軍起事期間,清廷的綠營兵不堪一擊,湘軍、淮軍等地方軍隊成為平亂主力,使清朝軍政大權逐漸下移,開啟了地方勢力坐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