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Flashcards
心理 简答: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注意力
一、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建立正常的课堂教学常规,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二、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教学内容要有系统性,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心理 简答: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物质前提)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因素(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 学校教育因素 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 思维具有……和……两个基本特征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征。
心理 名词: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心理 名词: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图样、图解、符号等)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心理 名词: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在创造新产品、新技术、新作品时,人脑所构成的新事物的形象都是创造想象。它的特点是新颖、独创、奇特。
心理 名词:再造性思维
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心理 名词: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心理 名词: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主要包括:
1.复述策略
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如:画线、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排除相互干扰、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分段识记和整体识记
2.精细加工策略
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如: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
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如:提纲、图形、表格
162
心理 人的心理的实质是……
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心理 简答: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简单的时候注意力高一些紧张一些,难的时候动机低一些轻松一些)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努力归因+现实归因) 【启动反归】
心理 辨析: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心理 ……和……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
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总是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因为人不可能在某一时刻同时注意到所有的事物,接收到所有的信息,只能选择一定对象加以反映。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深入加工过程,注意集中时心理活动只关注所指向的事物。比如,当我们集中注意去读一本书的时候,对旁边的人声、鸟语或音乐声就无暇顾及,或者有意不去关注它们。
心理 名词:定势
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又称心向。
心理 名词:迁移
迁移: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
心理 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负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阻碍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心理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心理 名词:想象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心理 ……是想象的基础,……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感性材料
实践活动
心理 对于有意想象,根据它的新形象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又可分为……和……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心理 名词:记忆表象
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称之为记忆表象。它是同形象记忆有关的回忆结果。例如,提到你过去的一位教师、同学或朋友,那么他的形象、他的音容笑貌就会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我们把头脑中出现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称为记忆表象。
心理 记忆的中心环节是……,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
心理 名词:遗忘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心理 简答:遗忘的规律与特点
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在识记后最初的时间里遗忘得比较快,以后逐渐减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 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容易遗忘,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容易遗忘 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容易遗忘 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 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压抑说认为遗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心理 名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依据实验的数据画出遗忘曲线,人们称之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制约的规律:遗忘量随时间递增;增加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逐渐缓慢。就是说,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心理 名词: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例如,学生从各种解题方法中筛选出一种最佳解法;工程建设中把多种实施方案经过筛选和比较找出最佳的方案等的思维。
心理 名词: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例如,数学中的“一题多解”;科学研究中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提出多种设想;教育改革的多种方案的提出等的思维。
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
知: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情绪、情感过程
意:意志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
心理 个性心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与……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动力(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 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桑代克
心理 简答: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智力正常(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 情绪适中(体验不同情绪,适当释放情绪) 意志品质健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 人格稳定协调(表里如一,前后一致,辩证认识) 人际关系和谐(理解他人,接纳他人) 自我意识正确(了解自我、接纳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 社会适应良好(跟上社会和时代的步伐,不逃避现实) 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人人智情意自我适应年龄】
心理 简答:如何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根据遗忘规律复习: 1.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相结合。 应坚持进行单元复习、周复习、月复习、期中复习及期末复习。 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 集中复习:复杂的、需要思考的、兴趣浓厚的、动机强烈、时间紧迫的材料。 分散复习:简单的、无需思考的、缺乏兴趣的、容易疲劳、时间充裕的材料。 3.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试图回忆:在材料还没完全记住前就积极地试图回忆,回忆不起来再看书,这样容易记,保持时间长,错误也少。 反复阅读:对必须记牢的知识要进行多次记忆,以此来加强学习效果。
心理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途径寻求各种答案)
心理 简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鼓励直觉思维,培养逻辑思维 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品质 进行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集思广益)训练 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
【训练学生思维好活动】
心理 名词:原型启发
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
心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
保持
再认和回忆
心理 名词:高原现象
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心理 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类为……
情绪状态是指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影响下,一段时间内各种情绪体验的一般特征表现。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理 名词:心境
心境是一种平静、微弱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理 名词: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心理 名词: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心理 名词: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同一般的脾气、秉性相似。
心理 名词:系统脱敏法
当某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 ,促使其不再对该事物发生敏感反应。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学生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
心理 名词:人格
人格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心理 名词:自我效能感
157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实施该活动。
心理 简答: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识记者的态度、兴趣、需要
2.任务的重要性(突出重点)
3.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容易理解、数量少的,保持效果好)
4.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首尾容易记住,中间容易遗忘)
5.学习程度(150%最佳)
心理 简答: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
-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分析、概括、记忆法)
- 利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数量更少、体积更大的组块)
-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语义编码+形象编码)
心理 简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问题的特征(eg 问题的类型、问题呈现的方式、抽象的较容易、具体实际问题较困难)
- 已有的知识经验
- 定势
- 功能固着
- 原型启发
- 动机的强度(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
- 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
- 人际关系
心理 名词: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心理 名词: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在有意注意阶段,主体从事一项活动需要有意志努力,但随着活动的深入,个体由于兴趣的提高或操作的熟练,不用意志努力就能够在这项活动上保持注意。例如,一个学习外语的人在初学阶段去阅读外文报纸,还是有意注意,很容易感到疲倦;随着学习的深入,外语水平不断提高,当他消除了许多单词和语法障碍,能够毫不费力地阅读外文报刊,可以说达到了有意后注意的状态。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它既有一定的目的性,又因为不需要意志努力,在活动进行中不容易感到疲倦,这对完成长期性和连续性的工作有重要意义。但有意后注意的形成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心理 辨析: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心理 心理学通常的研究方法有……、……、……
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
心理 名词: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心理 ……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76
心理 ……是智力的核心成分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智力是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在此谈的智力与一般能力是一致的。】
心理 最早提出迁移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桑代克
心理 简答:如何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建立正常的课堂教学常规,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