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 Flashcards
房颤听诊特点
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率小于心率
阿斯综合征
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使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状。
水冲脉
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水涨落。是由于周围血管扩张或存在分流、返流所致。检查者手掌紧握患者掌面桡动脉处,将其前臂高举过头部,可明显感知桡动脉犹如水冲的急促而有力的脉搏冲击。
交替脉
系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的脉搏,必要时嘱患者在呼气中期屏住呼吸,以排除呼吸变化影像的可能性。一般认为是左室收缩力强弱交替所致,为左心室心力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
奇脉
是指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系左心室搏血量减少所致。正常人脉搏强弱不受呼吸周期影像。见于心脏压塞或心包缩窄时。
迟脉
脉搏升支上升、降支下降缓慢,波幅低,波顶平宽,主要见于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
Valsalva动作
吸气后紧闭声门,用力做呼气动作,对抗关闭的声门20秒。此时胸腔内压增高,回心血量明显减少,左、右心发生的杂音一般均减弱,而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杂音增强。
心衰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存在发展为心衰的高危因素;
第二阶段:具有导致心衰的心脏结构异常;
第三阶段:出现心衰症状;
第四阶段:顽固性心衰。
慢性心衰评价标准
NT-proBNP2000pg/ml、BNP>400pg/ml,支持心衰诊断。
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
I级:日常活动无心衰症状;
II级:日常活动出现心衰症状;
III级:低于日常活动出现心衰症状;
IV级:在休息时亦出现心衰症状。
急性心衰参考值
NT-proBNP>300pg/ml、BNP>100pg/ml。
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损害评价,Killip分级
I级:无心衰;
II级:有心衰,肺部中下野湿性啰音(肺野下1/2),可闻及奔马律,X片肺淤血;
III级:严重心衰,有肺水肿,满布湿啰音(超过肺野下1/2);
IV级:心源性休克,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发绀、少尿、出汗。
高血压危象
短期内血压急剧升高,舒张压超过120mmHg或130mmHg并伴有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的临床现象。根据有无靶器官损害分为高血压急症和高血压亚急症。
心绞痛二级预防
A:阿司匹林和ACEI B:贝他洛克和控制血压 C:控制胆固醇和吸烟 D:控制饮食和糖尿病 E:健康教育和运动
缺血性心肌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使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心肌细胞减少、坏死、心肌纤维化、心肌瘢痕形成的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心脏变得僵硬、逐渐扩大,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Dressler综合征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为炎症性并发症,于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白细胞增多和血沉增快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
变异性心绞痛
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是以发作性急性心肌缺血为特征,但伴或不伴有典型心绞痛,伴有ST段抬高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不稳定型心绞痛。因为其发病与心肌氧需量增加无明显关系,而是以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心肌氧供量减少所诱发,不同于典型的劳力性心绞痛,故称为变异型心绞痛。
1959年由Prinzmetal首先描述的继发于心肌缺血后出现的少见综合征,几乎完全都在静息时发生,无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等诱因,常伴随心电图ST段抬高表现,故也称之为Prinzmetal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常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猝死。
X综合症
指患者具有心绞痛或类似于心绞痛的胸痛,平板运动时出现ST段下移,而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发现。
Janeway结节
呈无痛性小结节或斑点状出血病变,位于手掌和足底,偶可见于手臂和腿部,由化脓性栓塞所致,多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Osler结节
是指出现于指(趾)尖的红色痛性结节,偶见于指的较近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Roth斑
视网膜椭圆形黄斑出血伴中央苍白。
Beck三联征
心音遥远、颈静脉怒张,血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