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 Flashcards
真实验设计——组间设计(随机组设计)(独立组设计)
用随机化的方法选择或分组被试。若实验组与控制组在测验前各方面都一样,如果两组在测验上有差别,逻辑上就可以归结为是实验处理造成的。
需要特征(要求特征)
被试根据线索或者其他信息来指导自己在研究中的表现,做出主试期望的反应。
安慰剂效应
病人虽获得无效治疗却相信治疗有效,让症状舒缓的现象。
为消除这种效应,可采用单盲实验。
实验者效应
主试的期望可能使得他们诱导不同组的被试做出不同反应,或者以有偏差的方式记录数据。
为了防止该效应可采取双盲实验,即主试与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目的。
真实验设计——组内设计(重复测量设计)
一个被试或一组被试按照一种顺序完成各种实验条件,而另一个被试或另一组被试在另一组顺序中进行实验,且被试必须随机地分配到不同的顺序上。
优点:
1.组内设计比随机区组设计对统计检验更为敏感,也不需要事先对被试进行测验以在某一特点上完全平衡。
2.被试较少,方便有效。
3.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4.某些特殊领域需要组内设计。
缺点:
1.顺序效应: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实验顺序造成了麻烦。
2.练习与疲劳效应
3.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性别等)
4.当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代表一种连续时间的延续结果时,不宜采用组内设计(有些条件不可恢复)
真实验设计——随机区组设计
要求首先对被试作测验(预备实验—前测:相同任务,类似任务或相关任务),然后按成绩分组,再把实验条件随机分配给各组中被试,保证组内同质。
真实验设计——匹配组设计
首先认定要控制的与因变量有明显关系的变量,并据此选择相同特质的被试配对,然后以随机分派的方式,将其中一个分派到实验组,另一个分派到控制组,保证组间同质。
真实验设计——混合设计
混合设计是指在因素设计中,每一个自变量都能设计为组内的,也能设计为组间的。如果我们使用了组内变量,也使用了组间变量,这种设计就称为混合设计。
克服顺序效应的方法
完全组内设计(每个被试经历所有顺序): 1.随机区组设计:每个被试只在一种条件下进行实验。 2.ABBA平衡法:前提是练习效应线性增长。为减少被试的预期作用,尽可能减少实验次数。 不完全组内设计: 1.列出所有可能顺序:n的阶乘。 2.选择的顺序:拉丁方设计,随机开始循环序列。
拉丁方设计
每种条件在横行的顺序中只出现一次,在纵列中也只出现一次。
可避免顺序不同造成的混淆(顺序效应),也可避免传递效应(使条件之间传递过程出现的次数也相同)。
实验的顺序安排为:第一种顺序1,2,n,3,n-1,4,n-2,5,n-3···,第二种顺序在上面一行加一(n变成1)。
当n为奇数时,采用平衡方块设计,即将拉丁方镜面对称。
拉丁方实验不能用于出现交互作用的实验。
多变量实验的优点
- 提高效率
- 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
- 几个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括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贴近生活实际。
交互作用
一项实验中存在两个或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则存在(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在图中的反应为线段有交叉,平行线段无交互作用
前(非)实验设计——单组后测设计
一个实验组,的实验组指给予一次实验处理,然后通过测量得到一个后测成绩。X➡️O
前实验设计——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对单组后测的改进技术。增加在实验处理前的测验。O1➡️X➡️O2
前实验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静态组或整组比较设计)
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被试,两组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就已经形成,所有不能用随机化原则选择被试。X➡️O1 X➡️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