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Flashcards
1
Q
主试与被试
A
主试:实验者,主持实验的人,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
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2
Q
自变量
A
刺激变量,由注视选择控制的变量,决定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可以是同一任务不同刺激,也可以使同一刺激不同任务。 分类: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特性不同 环境特点自变量:环境中的各种特点 被试特点自变量:人的各种特点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指导语不同,差别产生
3
Q
因变量
A
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种类: 客观指标:反应速度,反应速度差异,反应的正确性,反应标准,反应难度。 主观指标:被试口语记录。 考虑问题: 因变量的可靠性(信度):一致性,相同条件相近结果。 因变量的有效性(效度):有效性,因变量的变化是自变量的变化造成。 因变量的敏感性:能引起因变量的变化。
4
Q
高限效应(天花板效应)
A
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
5
Q
低限效应(地板效应)
A
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
6
Q
额外变量与自变量的混淆以及控制方法
A
额外变量值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若没有控制好,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变量共同照成自变量的变化,就是自变量的混淆。 控制方法: 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 3.匹配法:使实验中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 4.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 5.抵消平衡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 6.统计控制法:实验后控制,通过一定统计技术避免额外变量干扰。
7
Q
实验范式与其使用目的
A
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如stroop范式等。
目的:为了使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或新提出了的概念。
8
Q
心理学规律的性质
A
心理学看的是描述和解释人的行为有多好,不像物理学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心理学类似于生物学,每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千差万别,极其复杂。
9
Q
实验的伦理原则
A
- 保障被试知情同意权。
- 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
- 保护被试免遭伤害。
- 保密原则。
10
Q
实验的伦理原则
A
- 保障被试知情同意权。
- 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
- 保护被试免遭伤害。
- 保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