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傳序 Flashcards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終)
死亡
方其係燕父子以組。(方)
當
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舉)
全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的道理,雖說是由天命決定,難道不是人事造成的嗎?
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弄得向天發誓,割下頭髮,淚水沾濕衣襟的田地,多麼衰敗啊!
五代史伶官傳序第一段論點
論點:國家的盛衰實際上是由人事所決定。
五代史伶官傳序第二至四段論證方法和論據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
論據:後唐莊宗盛衰的史事。
後唐 莊宗矢志為父報仇,終能消滅
梁、燕王和契丹,奪得天下,可見
國家的興盛繫於人事。
後唐莊宗耽於逸樂,終致身死國
滅,可見國家的衰落繫於人事。
五代史伶官傳序第四段論證方法和論據
論證方法:引用論證
論據:滿招損,謙受益。
結論:憂心勞苦可以令國家興盛,耽於逸樂終會導致國破家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作者以「滿招損,謙受益」來說明甚麼?試結合本文加以說明
作者用「滿招損,謙受益」,說明憂慮勞苦可以興國,耽於逸樂招致滅亡。就如莊宗興盛時,因沉溺物欲,寵愛伶人;最終身死國亡;而當他在未得天下時,每次用兵,都帶着父親所賜的箭,不忘為父報仇,終能取得天下。這正好說明謙遜令人努力達到目標;驗傲自滿令人耽於逸樂,不能居安思危,最終招致失敗。深化本文的論點
作者論述莊宗在興起和敗亡兩方面的境況,這樣寫有甚麼好處?試加以
說明。
作者對比莊宗在興盛和衰敗時的境況,說明即使是同一個人,在兩種狀
況下,有截然不同的結果,突顯出兩者的差異,令「國家興衰在於人事」
這個論點更加鮮明突出。
晉王臨終前賜莊宗三枝箭,這三枝箭分別代表甚麼?
三枝箭代表晉王的三大遺恨:他的死敵梁王、他擁立的燕王和曾與他結 為兄弟的契丹領袖,後兩者都背叛他歸附梁。
三枝箭的處理
賜矢 藏矢 請矢 負矢 納矢 還矢
賜矢
囑咐莊宗切記父親的三大仇。
藏矢
珍藏於太廟以示恭敬。
請矢
每次用兵均派官員以豬、羊各一頭作祭 品到太廟祭告,恭敬地把箭請下來。
負矢
用錦囊裝好,每次出戰均背在身上,以 示報仇雪恨的決心。
納矢
勝利歸來,將箭收納好。
還矢
莊宗綁着燕王父子,又以木匣裝着梁王 君臣的頭顱,到太廟稟報已為父報仇, 將箭歸還先王靈前。
梁、燕和契丹本與晉王友好,後來卻背叛晉王。
錯誤
莊宗最終能完成父志。
正確
莊宗最終為伶官所殺。
無從判斷
文章用了那四個反問句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抑本其成敗之迹而皆自於人歟?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 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四個反問句的作用
加強語氣,強調盛衰之理在於 人事的觀點,並引導讀者思考 莊宗因溺愛伶官而招致滅亡, 說明貪圖享樂,忽略問題的發 生,終會招致滅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