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 Flashcards
人口替代率
人口替代率(replacement fertility rate)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考虑移民因素的情况下,为了保持现有人口规模所需的平均生育率。通常,这个数字被认为是每个女性一生平均需要生育2.1个孩子。这个数字之所以不是2.0,是因为考虑到了婴幼儿的死亡率以及性别比例的平衡。
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是指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劳动力人口(即15-64岁年龄段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增加,从而带来的经济增长潜力和机遇。具体表现为劳动力供给充足、储蓄率提高以及消费需求扩大。这一时期,经济能够通过充足的劳动力、较低的抚养比、高储蓄率和旺盛的消费需求,促进生产力的提升和市场规模的扩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独生子女(计划生育)
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名称为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国政府于1979年实施的一项关键性人口控制措施。该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遏制被认为是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重大障碍的人口快速增长。
独生子女政策规定,大多数中国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在特定情况下,如农村家庭的第一胎是女儿、少数民族以及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允许生育第二胎。该政策的执行非常严格,采用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包括罚款、失去工作以及剥夺社会福利等。此外,政府还启动了广泛的宣传活动,推广少生优生的益处,并提供避孕和绝育措施以支持政策目标的实现。
老年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Old-age Dependency Ratio,简称OADR)是一个衡量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表示每100个工作年龄人口(通常指15至64岁的人)需要抚养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计算公式为:
婴儿潮
婴儿潮(baby boom)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大幅度提升的现象。 通常是起因于有振奋人心的因素,像是农作物丰收、打赢战争及赢得体育竞赛等,但也有因为迷信或传统的因素,例如华人地区龙年特别多婴儿。
中国1949年建国后不久就出现了第一次婴儿潮:当时,刚刚解放的新中国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来恢复经济社会秩序,那时一个家庭四五个孩子很正常,人口增长率将近300%。但是当时中国人口有5.4亿,基数小,战后婴儿潮人口的绝对数量相对不大。
第二次婴儿潮自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开始,这一波高峰在1965年,持续至1973年,是中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对后来经济影响最大的主力婴儿潮。这时期,国民经济情况逐渐好转,补偿性生育来势很猛,人口出生率在30‰~40‰之间,平均达到33‰,10年全国共出生近2.6亿人。占当前全国总人口数的约20%。
进入1986~1990年,中国上一次“婴儿潮”新增人口已经成家立业,进入生育年龄,又产生了第三次婴儿潮,称作回声婴儿潮。其中1990年是这5年中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此次婴儿潮出生人口总量虽不及主力婴儿潮,但也有1.24亿,接近当前全国人口的10%。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上升的现象,尤其是指在已经达到老年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国际上通常用老年人口比重作为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老年人口比重越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越高。一般把 60 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 10%,或65 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 7% 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或老年型人口)的标准。当这两个指标翻番(即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的时候,则认为该国进入“老龄”社会,也可以说是“中度老龄化”社会。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20%, 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Super-Aged Society)。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老年人的年龄起点一般定为 60 岁或 65 岁。因此,老年人口比重的计算公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