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 Flashcards

1
Q

惠施說大樗「大而無用」,試說明他認為大樗「無用」的原因,以及他怎樣運用間接描寫手法突出大樗的「無用」。(6)

重點: 無用, 間接描寫手法

A

大樗「無用」的原因:
惠施指大樗雖然龐大,但它的樹幹上有很多贅瘤,不符合用作直的建材(1分)
而且樹枝蜷縮彎曲,不能做圓形或方形的東西。(1分)
因為它不符合製造木器的標準,所以惠施認為它「大而無用」。(1分)

間接描寫手法:
文中寫大樗「立之塗,匠者不顧」(1分)
指木匠對生長在路旁的大樗不屑一顧,(1分)
通過專業木匠的反應,突出大樗不適合製造器具,強調它「無用」(1分)。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衆所同去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惠施對莊子說大樗「無用」,目的是甚麼?試說明惠施運用的手法,以及運用這種手法的優點。(4)

目的 運用的手法 優點

A

目的:
惠施對莊子說大樗「無用」,目的是舉出另一個「無用」的例子,駁斥莊子在上文有 關大瓠有用的說法,(1分)並藉此諷刺莊子的言論大而無用, 誇誕而不適用於世。(1分)
手法及優點:惠施運用了比喻,以大樗比喻莊子的言論,(1分)
運用這種手法,可以使抽象的觀點變得更為形象具體。(1分)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衆所同去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莊子指出大樗的用途有甚麼深層意思?試綜合全文加以析述。(4)

A

莊子的思想在世俗眼中看似無用, 但這正是它的大用–可讓莊子免於為世所用, 招致損害, 就如大樗不能用來製作器具或用作建築材料而不會被砍伐。(2分)
大樗的大用非一般世俗人所能看透: 它可以讓人在樹旁徘徊, 或在樹下逍遙自在地躺卧, 就如莊子的思想非一般世俗人所能看透, 但有其大用, 可以使人得享天年, 達到逍遙之境。(2分)

解釋原文–比喻莊子的思想…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試根據以下引文,說明莊子認為怎樣才可以達致「逍遙」。(4)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A

莊子認為須擺脫淺陋、不通達事理的世俗觀念,順應事物的本性來發揮它的「大用」(1分)
例如:
把不能用來盛水的大瓠用作腰舟浮於水上暢泳,(1分)
把不能用來製作器具或用作建築材料的大樹種於曠野, 讓人可在樹旁徘徊和在樹下躺卧休息(1分)
就可以達致安閑、怡然自得的 「逍遙」境界。(1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在《逍遙遊》(節錄)中,莊子把狸狌和斄牛放在一起解說,這是甚麼寫作手法?運用這種手法說明甚麼道理? (5)

A

寫作手法: 對比(1分)
道理:狸狌靈巧敏捷, 能捕鼠, 世俗看來「有用」,最後卻踏中捕獸機關而死;(1分)
斄牛體形龐大, 不會捕鼠 ,世俗看來「無用」, 卻全身遠禍, 可頤享天年。(1分)
–>藉對比兩者, 突顯世俗對「有用」和「無用」的標準,(1分) 說明世俗追求的「有用」會帶來禍端,「無用」反能全身遠禍。(1分)

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在《逍遙遊》(節錄)中,惠施如何運用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指出大樗「無用」? 試從文中摘錄 有關句子,並略加說明。(5)

從文中摘錄; 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A

直接描寫: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1分)

間接描寫:立之塗,匠者不顧。(1分)

說明:文中先直接描寫大樗的外表,指出它的主幹多贅瘤,小枝蜷縮彎曲,不能用來製造器具或用作建築材料,在世人眼中「無用」,接着寫工匠都對大樗不屑一顧,暗示工匠也不能 用它來製作器具,從工匠的行為反映出大樗「無用」,進一步強調大樗在世人眼中毫無用處。 (3 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逍遙遊》(節錄)中,怎樣運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來達到論辯的效果? 試加以說明。(4)

A

文中先由惠施表明自己的觀點, 向莊子提出質疑;(1分)
莊子接着針對惠施的看法, 提出理據, 證明惠施的論點是錯誤的, 並在此基礎上確立自己的論點。(1分)
這是運用駁論的方法, 駁倒對立的論點, 令自己的論點更具說服力, (1分)
而且: 一問一答的論辯形式屢見機鋒, 大大增加議論的趣味。(1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根據《逍遙遊》(節錄),分別說明大瓠的小用和大用指的是甚麼。(4)

A

(1) 小用:用來盛水或剖開做勺子。(2 分)
(2) 大用:綁在腰間作為腰舟,讓人在水上浮游。(2 分)

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這種修辭手法如何加強說理效果?試以引文為例,略加說明。(3)

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A

(1) 修辭手法:反問(1 分)
(2) 說理效果:莊子沒有疑問卻故意以反問的方式回應惠施:「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指出大樗因「無用」而不被砍伐、不受傷害,(1 分)
這樣能加強語氣,肯定世人眼中的「無用」 實際為大用,令人不容置辯。(1 分)

不容置辯!!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逍遙遊》(節錄)中,莊子運用了甚麼寓言故事?他用這寓言來說明甚麼道理?這種寫作手法有甚麼好處? (6)

寓言故事 道理 好處

A

(1) 寓言:宋國人有使手的皮膚不皸裂的藥物,家族世代都以漂洗棉絮為事業,有客人購買這 藥方來助吳王於水戰中擊敗越國人,因而獲得封地。(2 分)

(2) 道理:只要擺脫世俗固有的觀念,就能發揮事物的「大用」。(2 分)

(3) 好處:寓言故事言簡意賅,運用來說理既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1 分)又可以使艱深的 道理變得顯淺易明。(1 分)

寓言故事言簡意賅, 道理變得顯淺易明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