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 Flashcards

1
Q

荀子提出「學不可以已」,他勸人學習甚麼?試根據《勸學》(節錄)加以說明。(6分)

A

荀子勸人學習做人的道理。(1分)
他在文首提出「學不可以已」後,以多組比喻論證學習的意義,(1分)
然後點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即勸人們要省察自己,學習做人的道理。(1分)
此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一句也證明荀子着重修養品德,(1分)
可見他是想勸人們去惡遷善,(1分)
學習做個有品德的人。(1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如何以木材為喻,指出人的習性可通過後天學習而改變?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並略加說明。(3分)

A

說明:
以木材比喻人,(1分)
指出筆直的木材烤彎來造車輪後,便不會再次挺直,(1分)
就像人經過後天學習,變惡為善後,便不會為惡。(1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曾提到「善假於物」,試根據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 荀子以多個比喻說明「善假於物」的方法,試列出各個比喻中的「物」。
(2) 這些「物」用來比喻甚麼?
(2分, 2分)

A

比喻中的「物」:
高處 / 山、風、車馬、船隻。(2分)
「物」用來比喻可以幫助自己提高智慧品德的事物,(1分)那就是學習。(1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試用一個四字成語概括「善假於物」的效益。(2分)

A

事半功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為甚麼認為「學不可以已」?通過學習, 又能如何修養品德? 試綜合全文加以說明。(6分)

A

「學不可以已」指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1分)
因為不斷學習,才可以博學,使自己智慧高明,不會犯錯。(1分)
而要博學,就必須用心專一,(1分)
並鍥而不捨地努力學習,(1分)
以累積知識,(1分)
這樣才可增長智慧,修養品德。(1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勸學》(節錄)中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這組句子,試從句子結構分析它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並評論這種手法的表達效果。(1分,2分)

A

(1) 修辭手法:對偶。(1分)
(2) 表達效果:
- 此處使用對偶手法,讓句子的語言變得整齊勻稱,別具形式美,(1分)
- 而且朗讀起來節奏相同,音樂感強。(1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怎樣運用對比手法指出「不舍」是重要的學習態度?試從文中摘錄一個例子,並略加說明。(2分,3分)

A

(1) 句子: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2分)

(2) 說明:
- 以駿馬(騏驥)和劣馬(駑馬)作對比
- 突出資質高低並不重要,只要不放棄,持之以恆,就會成功,說明「不舍」的重要。(2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指出「駑馬」和「螾」有甚麼特點,卻有甚麼突出的表現?他以此說明甚麼道理?(4分,2分)

A

(1) 「駑馬」:跑得慢,卻能跑畢千里的路。(2分)
「螾」:沒有爪牙和強健筋骨,卻能挖穿土地,穿過泥土。(2分)
(2) 道理:天資的高低並不重要,只要努力不捨、用心專一就可取得成果。(2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勸學》(節錄)中提到君子「善假於物」,試推敲「物」是指甚麼,並略加說明。(4分)

A

「善假於物」的「物」是指可借助來學習的各種客觀條件,(1分)
例如結交良師益友、研讀聖賢典籍的箴言雋語等,(2分)
都可以幫助自己提高品德和智慧,日臻於善。(1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以下引文除運用舉例論證外,還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1分)這種論證方 法如何加強說理效果?試以引文為例,略加說明。(2分)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勸學》)

A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勸學》)
(1) 論證方法:對比論證(1分)
(2) 說理效果:
以蚯蚓和螃蟹兩種形體強弱懸殊,挖土能力卻相反的動物作對比,論證用心專一的重要;(1分)
這種論證方法能突出做事是否用心專一的差異,使道理清楚明白。(1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荀子在《勸學》(節錄)中提到君子的特質,以下為有關片段。
甲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乙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你認為這兩句有沒有矛盾?試就個人對文章的體會,略加說明。(4分)

A

我認為這兩句沒有矛盾。甲句指君子會自我省察,但前提是「博學」,即是先經過學習,明白道理、提升品德修養後,才有高明的智慧省察個人的行為,使自己不會有過錯;(2分)而要達到博學的境界,必須先如乙句所言,須借助學習,因此兩句沒有矛盾,而且是相輔相成的。(2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荀子在《勸學》(節錄)中用「朽木」和「金石」作對比,論證甚麼道理?試加以說明。(4分)試另擬一個可論證這個道理的例子。(2分)

A

(1) 道理:
- 荀子以朽木和金石作對比,指出如果雕刻幾下就停下來,朽木也不會折斷;(1分)
- 要是能不停地雕刻下去,堅硬的金石也能刻鏤。(1分)
- 從而論證資質高低並不重要,只要不斷學習,持之以恆,就會學有所成,以此說明「不舍」的重要。(2分)

另一個例子; 駿馬和劣馬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勸學》(節錄)第1段即點明了中心論點,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並說明這種寫法的好處。(2分,2分)

A

(1) 句子:學不可以已。(2分)
(2) 好處:文章開門見山,點明中心論點,可令讀者易於掌握作者的主張,(1分)而下文環繞這中心論點,分點論述,綱目分明,條理清晰。(2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