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 Flashcards
溫習題目
為甚麼諸葛亮出師前要上表後主劉禪?
為了規勸劉禪繼承先帝遺德 有興復漢室
以反覆講明「親賢臣,遠
小人」的道理
再三囑咐劉禪對他們親之信之,以解除
後顧之憂。
為什麼諸葛亮要堅持出師伐魏?
當時蜀國形勢危急,「益州疲弊」,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
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為了報答先帝「三顧」和「託孤」的知遇之恩,
劉備逝世後,蜀漢的政治局面怎樣?
1)蜀漢領土最小,加上國家連年征戰,將士疲憊,民生窮困,勢力薄弱。
2)蜀漢失去有才能的領導人,形勢危急。
段落中三次提到先帝,用意何在?
1)第一句說先帝志業未成,中途去世。勉勵後主應多加奮發,以完成先帝統一天下的
遺志。
2)第二句說朝廷內外的官員、將士之所以忠心為國,都因追念先帝在世時對他們的恩
遇,足見先帝善待群臣,後主宜作榜樣。
3)第三句說先帝有廣納不同意見的雅量,可使忠臣義士士氣高漲,這種兼聽則明的作
風,後主宜多效法。
諸葛亮認為,如果後主不能「開張聖聽」,卻又「引喻失義」,容易造成甚麼後果?
諸葛亮認為,如果後主不能開誠納諫,接受不同的意見,或說出不合義理的話來,容易
造成士氣不振並阻礙忠臣進諫
試細閱下面一段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
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
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
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
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諸葛亮向後主說這番話,用意何在?
說明自己本性淡泊,無意追求功名富貴,只為感激先帝三顧草廬才出山效命,以釋
除後主的猜疑。
概述為國效命的經過,表白自己盡忠先帝、效命後主的心志。
指出先帝創業艱難,勸勉後主發憤圖強,繼承先帝復興漢室的遺志。
說明北伐的有利條件和意義,指出當時南方已平定,蜀漢無後顧之憂,而且軍備充
足,是北伐的好時機。
這段文字提及先帝共五次之多,試分別說出諸葛亮每次提及先帝時所流露的感情。
感激先帝紆尊降貴,三顧草廬。
感激先帝知遇之恩。
感激先帝的信任。
因恐怕有負先帝所託而憂慮歎息。
表示要報答先帝知遇之恩,並對後主盡忠職守
諸葛亮屢次提到先帝,目的是甚麼?
用父子之情感動後主,希望他能深切遵行先帝的遺訓。
緬懷先帝,藉此表白自己忠君愛國的心志。
用先帝的名義和權威,加強說服力。
以先帝創業的艱難,激勵後主發憤圖強,繼承父志,完成大業。
諸葛亮最突出的思想品德是甚麼?
(1)念念不忘先帝知遇之恩。
(2)處事謹慎,因諸葛亮處事謹慎,故劉備在臨終時,託付恢後漢室重任。而諸葛亮在北
伐前,先平定南方,使蜀漢無後顧之憂,這亦可見他為人謹慎。
(3)鞠躬盡瘁,為了實踐對先帝的承諾,「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這強烈的責任感,使
人敬佩
諸葛亮向後主推薦幾位良臣,目的是甚麼?他說先帝對桓、靈二帝「歎息痛恨」又有甚麼
用意
諸葛亮向後主推薦幾位良臣,目的是要後主親之信之,使他領軍出師後,奸邪不能
後勢,小人不能蒙蔽「聖德」。他指出凡宮中之事,多與郭攸之、費褘、董允商議,
然後施行,必能減少失誤;營中之事,多跟向寵諮詢,必能使師旅裏和睦齊心。
諸葛亮說先帝對桓、靈二帝「歎息痛恨」,用意是告誡後主不要重蹈桓、靈的覆轍。
桓靈二帝喜歡親近和任用小人(如宦官單超、張讓等),疏遠賢良,導致皇朝潰滅。殷
鑑不遠,應親賢臣,遠小人,多與郭攸之等賢臣接近,同時疏遠黃皓等小人。諸葛
亮借帝來向後主進諫,是想喚起繼承了父業的後主對先帝的感情,把親賢遠佞提到
忠於先帝的高度,這樣更易為後主所接受。
在本文中,諸葛亮向後主提出哪些忠告?試據全文分項說明之。
(1)開張聖聽,廣開言路,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
塞忠諫之路。
(2)嚴明賞罰,秉法平正,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
(3)推薦賢臣武將,宮中、軍中之事,悉以咨之。
(4)親賢臣,遠小人,對忠良守節之臣,親之信之。
(5)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責攸之等進盡忠言,願陛下亦宜自謀,咨諏善道,察納雅言,
深追先帝遺詔。
試據《出師表》一文分析諸葛亮的為人。
[1] 感恩圖報:諸葛亮本來隱居南陽,只因劉備紆尊降貴,三顧草廬,他為報答劉備才
出山效命;劉備臨終託孤,他受命以來,早晚憂慮,恐怕有負所託,損害了劉備知
人之明,可見他是個感恩圖報的人。
[2] 忠貞為國:諸葛亮受任二十一年來,盡忠國事,毫不懈怠;為輔助後主完成大業,
他先平定南方,再出兵北伐,希望能消滅逆賊,復興漢室,可見他是忠貞為國的人。
[3] 有智有謀:他分析天下大勢,當時蜀國形勢危急,但是南方動亂已平定,軍隊亦已
做好準備,故蜀國已具備各項北伐的條件。從他的分析可見他能洞悉天下形勢,知
己知彼,有智有謀。
[4] 知人善任:他在文中羅列了賢臣良將的名單,並道出他們的優點,可見他能察見不
同官員的才能,知人善任。
[5] 謹慎細心:諸葛亮亦謹慎細心,思慮周詳。文中提及先帝劉備知道他謹慎仔細,故
臨終把輔佐後主、協助興復漢室的重任交付給他。另外,從表中他對後主的勸勉,
言及用人、納諫、法理等方面,可見他思慮周全
文中哪些地方反映出諸葛亮在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識見?
[1] 政治方面的識見:
他準確地掌握當時天下三分的形勢,能客觀地分析蜀漢當時面臨國力疲憊、強鄰壓
境的危機。
他勸諫後主虛懷納諫、賞罰分明、親賢遠佞等,可見他深懂治國之道。
他向後主推薦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將,可見他有知人之明,懂得用人之法。
[2] 軍事方面的識見:
他深知蜀漢在吳、魏的威脅下難以久安,於是以攻為守,出師北伐中原。
他洞悉蜀漢力弱,因此先平定南方,以消除後顧之憂,然後才出師北伐
諸葛亮是臣,後主是君,但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卻常用告誡的口吻勸諫後主,你認
為是否恰當?試加以說明。
劉備臨終時,曾囑咐劉禪對諸葛亮「事之如父」,所以諸葛亮與後主名義上是君臣關係,
實際上卻是世侄與世叔伯的關係,既然如此,諸葛亮用長輩的口吻告誡後主也是很自然
的事了。加上諸葛亮告誡之語委曲婉轉,情真意切,並沒有逾越臣子應有的禮節,令人
易於接受。
《出師表》結構嚴謹,試就起、承、轉、合四方面指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起」:首段。從蜀漢的危急情勢談起,勸諫後主發揚先帝遺德,繼承先帝遺志。
「承」:第二至五段。先勸諫後主必須處事公正,重視法治,再借前漢興、後漢衰的史例,
勸諫後主必須親賢遠佞,同時推薦可靠的文臣武將輔政。
「轉」:第六段。自敘生平抱負,表明盡忠報恩的心志,並說明對外用兵的必要。
「合」:第七段。重申君臣內外各須負擔的責任,強調同心為國,以完成先帝遺願
在文章中,諸葛亮點名舉出文、武「賢臣」,共有幾人?他為甚麼要向後主作出這樣明確
的提示,並反覆指出他們是忠良?另一方面,他為甚麼不把奸佞「小人」的姓名寫出,
讓後主有所惕勵?他是怎樣規勸後主「親賢臣,遠小人」的?
在文章中,諸葛亮點名舉出的文官有郭攸之、費褘、董允,武官有向寵(未點名但提
官號的有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他向後主作出明確的提示,並反覆指出
他們是忠良,目的是希望後主在他出師期間,多與他們親近,對宮中、營中各事,
多向他們諮詢。藉此抵制小人如宦官黃皓、侍中陳祗等對後主的影響。
諸葛亮不點名指出朝中的奸佞小人—如黃皓、陳祗等,是恐怕在出師後,這些小人
會乘機報復,向後主進讒,打擊朝中忠義,干擾破壞北伐計劃,所以隱忍不言,以
免危害大局。從這裏亦見到諸葛亮處事謹慎的一面。
諸葛亮主要援引先主對東漢桓、靈敗亡的深切痛恨,借創業者,傳位人來向後主進
諫,希望後主遵從父訓,聞善敗以鑒戒,「親賢臣,遠小人」,否則就會步桓靈亡國
之後塵
你認為諸葛亮為什麼用「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收結?
對著文章流淚表現了他擔憂、傷感之情,國難當前,他痛心疾首,又擔心離開後,後主
未能治國得宜,因此哭泣。
流淚亦反映諸葛亮對後主依依不捨,真情流露。
他指自己不知說了甚麼,代表臨行時百感交集,對北伐和後主都既有期盼,亦有憂慮,
心情複雜,難以言明
根據本文,試分析劉備的形象特點
禮賢下士:劉們是個禮賢下士的人,文臣武士能「不懈於內」、「忘身於外」,是為了
「追先帝之殊遇」,可見劉備對待下屬甚佳,因此贏得敬重。
虛心納諫:他亦能虛心納諫,因為諸葛亮勸勉後主納諫時,指此舉是為「光先帝遺
德」,可見劉備本身有納諫的美德。
知人善任:他亦是一個知人善任的人,他挑選和重用了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
等忠良之士;又三顧草廬,誠意邀請諸葛亮協助自己,可見他具有挑選人材的眼光。
目光遠大:他亦是個目光遠大的人,有復興漢室的宏願,一生致力成就國業。
試舉文中運用對比說理的例子,並加以說明
[1]「危急存亡之秋」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對比,說明善用人才可使國勢轉危為
安。
[2]廣開言路與塞忠諫之路對比,說明接納諫言,謀求振作的重要性。
[3]宮中、府中賞罰有不同的對比,說明賞罰分明、執法嚴明的重要性。
[4]先漢親賢遠小而興隆與後漢親小遠賢而傾頽而對比,說明親賢遠小的重要性
古代臣子向君主言事,稱為上書,漢定為書為「章、奏、表、議」四種:章用以「謝恩」,
奏用以「按劾」,表用以「陳請(情)」,議用以「執異」。劉熙「釋名」說:「下言上曰表,
思之於內,表施於外也。」表的內容多是陳述自己的願望、請求和對某些問題的看法,
常用議論、記敘和抒相結合的寫法,寓情於理,寓情於事,辭情懇切,委婉動人,結合
這篇表,談談你對「表」這種文體的認識。
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本文就是諸葛亮寫給後主劉禪的一篇表文。
他在表文中懇切陳述修明政治的三點意見,表達了報先帝、忠陛下的深情和興復漢室的
決心。由此可見表就是議論國事、懇切陳情的一種上行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