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Q Flashcards
心肌的電生理特性
① 自律性:是指心肌自律细胞能依靠本身内在的变化而自发有节律地发生兴奋的性能。
-最强的是窦房结,最慢的是希氏束以下的浦村野纤维
② 興奮性
③ 傳導性:希-浦氏系統傳導速度最快
一份典型心电图由下列各波段和间期组成
P波:代表左右两心房除极时的电位变化。 P-R间期:代表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QRS波群:代表全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的线段,表示心室除极刚结束尚处在缓慢复极的一段时间。 T波:代表晚期快速心室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Q-T间期: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U波
心電圖診斷原則
- A型:用来说明解剖上的损伤或者病理生理状态,如肥大、梗死、缺血、肺部疾病、药物和代谢作用。这类诊断可以通过心电图以外的证据来证实。
- B型:用来说明解剖或功能上的障碍,如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这类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本身。
- C型:说明既不符合A型又不符合B型的心电图特征,通常仅仅是描述性的,如非特异性ST-T改变、电轴偏移和QRS波低电压。
急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心电图改变 (毒片
① ST段改变 A. ST段下移: 为心绞痛发作时最常见的心电图表现之一。 一过性缺血型(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 ST段下移多0.10 mV,持续时间在1 min以上。 B. ST段抬高: 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ST段抬高的同时多伴有严重的心绞痛发作,见于变异型心绞痛(图5-1), 多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是穿壁性心肌缺血的表现。 持续时间长者可发生成急性心肌梗死。 ST段抬高多呈弓背向上型,多伴有T波高尖、QRS振幅增大、QRS时間延长,常见心律失常 ② T波改变 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T波改变呈一过性。 缺血时,心电图上表现为T波高尖、低平或倒置, ③ U波改变 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可出现U波改变,主要表现为U波倒置。 也可为U波增大。 ④ 一过性Q波 严重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使损伤区心肌暂时丧失除极能力,出现一过性Q波。 Q波的产生机制是损伤区心肌处于电静止状态,当血供改善后,Q波应消失。 ⑤ 一过性心律失常 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可出现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窦房阻滞; 频发性单形、多形、多源性室性早搏;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
-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改變(毒片
① ST段改变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要表现为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图5-3), ST段下移只限于缺血区的导联上。 下移的程度一般在0.05~0.15 mv之间。 ② T波改變 典型的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T波改变为缺血性的T波倒置(图5-3)。 表现为双肢对称,基底部较窄,波底尖锐,亦称为冠状T波。 ③ ST-T改变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出现ST-T改变。 但广泛以R波为主导联的ST-T改变,却不一定是冠心病引起的ST-T改变 ④ 其他改变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出现U波倒置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如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速、各种类型的早搏等
心肌梗死的基本心电图波形改变
典型为坏死性Q波、损伤性ST段抬高及缺血性T波改变
超声波傳遞
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更慢
超声检查的主要用途
1. 检测脏器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血管分布和活动度,判别正常或异常情况; 肝、腎、脾、胰腺、子宮、卵巢 2. 检测囊性器官的充盈和排空情况; 膽囊、膽道、膀胱、胃 3. 检测心脏和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4. 检出体内脏器占位性病灶; 5. 鉴别占位性病灶的物理性质、内部血液供应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鉴别良恶性; 6. 对部分脏器的恶性肿瘤作出临床分期; 7. 检查体腔积液的存在与否和积液量的估计; 8. 药物或手术治疗后疗效的随访; 9. 引导穿刺活检、导管置入引流、注药及肿瘤消融
超声心动图
实时显示心内各结构(瓣膜、各房室腔等)的形态及血流动力学,
形象地顯示有無返流及分流。
诊断心脏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紅色:血流方向朝向探頭
藍色:血流方向背離探頭
超声心动图的临床价值
特征性诊断:指某些心脏疾病在超声图像上的特征性改变,如风湿性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闻等
慢性風濕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超声心动图表现
① M型超声心动圖: 左心房扩大,二尖瓣前叶呈「城墙样」改变, 瓣叶增厚,回声增强。 ② 三维超声心动圖: 舒张期二尖瓣前叶呈圆顶状改变,瓣叶基底段的活动度较瓣缘大。 二尖瓣后叶僵硬,舒张期活动明显受限, 二尖瓣水平短轴切面见「鱼嘴状」瓣口,表示交界处粘连,瓣口面积缩小。 ③ 多普勒超聲心動圖: 二尖瓣口血流速度增快,增快的程度与二尖瓣口面积成正比
法乐氏四联征(TOF)
紫绀型先心最多见 主要病变包括: (1)肺动脉狭窄 (2)室间隔缺损 (3)主动脉骑跨 (4)右心室肥厚
法乐氏四联征(TOF)超声表现
① 主动脉前壁与室间隔连续中断 ② 主动脉增宽骑跨于室间隔上 ③ 肺动脉瓣口狭窄及或漏斗部狭窄,或主肺动脉狭窄 ④ 右室壁增厚,左室较正常变小 ⑤ CDFI:见心室水平右向左分流或双向分流,左右心室血流同时进入主动脉。 ⑥ PW:肺动脉内收缩期高速血流频谱
正常肝脏声像图
肝内管状结构顯示清晰,肝门静脉(较厚,回声高),肝静脉(壁薄,回声低)和肝管及其一級分支均能在声像图上顯示
肝血管瘤声像图
- 肿瘤轮廓边界清晰呈「浮雕狀」改變,多为圓形或椭圆形
- 多見高回声型,內部篩網狀可呈低回声型/混合回声型
- 肋弓下或剑突下可探及的较大血管瘤经探头加压后,瘤体前后径变小,声稍增强,放松探头则恢复原状
- 血管瘤内血流速度较低,彩色多普勒的血流信号显示率低于30%
急性胆囊炎声像图
- 胆囊肿大
- 轮廓线模糊
- 囊壁弥漫性增厚(超過3mm)
- 囊壁可呈“双边影”征
肾结石声像图
腎盂、腎盞(集合系统)内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可伴有肾积水
肾囊肿声像图
声像图上见肾实质区内出现圆形或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
膀胱结石声像图
膀胱内强回声团,后伴声影,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X线的产生
- 德國 伦琴發現
- 是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靶时产生的
- 其中只有約1%能形成X线,99%轉換成熱能
X线的特性
① 穿透作用 ② 荧光作用 ③ 感光作用 ④ 电离作用 ⑤ 生物效應
CT值
- 水的吸收系数为1.0,CT值定为0 Hu,
- 骨皮质密度最高,吸收系数最高,CT值定为:+1000Hu,
- 空气的密度最低,吸收系数最低,CT值定为-1000Hu
脂肪MR信號特點
T1、T2值較短,質子密度高,在T1WI、T2WI、PDWI均呈高信號
鈣化MR信號特點
在T1WI、T2WI、PDWI均呈低信號
氣體MR信號特點
在各種序列的T1WI、T2WI、PDWI均呈低信號
出血MR信號特點
– 超急性期:T1WI、T2WI 血腫中心為等信號 – 急性期:T1WI、T2WI低信號 – 亞急性期: (3~7天早期 T1WI高信號,T2WI低信號) (7~14天晚期 T1WI、T2WI高信號) – 慢性期:>14天 T1WI血腫中心為低信號,T2WI高信號)
缺血性脑梗(塞)死
1. 缺血性脑梗(塞)死 ① 指供应脑部血管的某一支或数支动脉受阻,使其供应范围内的脑组织血流量急剧下降,发生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 病因:动脉硬化、动脉血栓、低凝和低血压状态等 ② CT表現 (毒片) (1)超急性期 – CT检查脑实质密度多無明显異常 (2)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 主要表现为低密度灶(图2-5),此为脑梗塞特征性表现,局部脑组织肿脹,表现为脑沟消失,脑池、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3)慢性期 – 梗塞灶密度进一步减低与脑脊液相似,边界清
腔隙性脑梗塞
- 腔隙性脑梗塞
为脑的穿支动脉闭塞后,引起基底节一丘脑区较小的梗塞,直径为10~15mm,为腔隙性梗塞。 - 腦出血
① CT表現
急性期:血肿边界清楚,密度均匀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团块状高密影,CT值為60~80Hu,周围水肿带宽窄不一,有或无局部脑室受压移位。
血液可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后期脑积水
硬膜下血腫*(SQ/讀片)
① CT表現: (1)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 顱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影,少数为半月形,血肿范围较广, 常跨越颅缝,占位征象明显,脑疝常见,可合并有脑挫裂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2)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外形呈新月形或过渡形, 可表现为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 (3)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态和密度因时间变化而改变, 早期多位混杂密度、等密度; 中期(1~2月)血肿呈双凸形,且以低密度为主, 后期(2月后)血肿呈过渡形低密影,直至吸收。
硬膜外血腫SQ/毒片
为颅脑损伤后,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与颅骨之间而形成,多为硬膜动脉损伤,特别是脑膜中动脉,出血局限在颅骨与硬脑膜间,一般不跨越颅缝,大多数合并颅骨骨折。
① CT表現:
(1)表现为颅内板和脑组织之间的双凸形或稜形的高密影,密度较均勻,边缘锐利清楚,CT值多介于40~80 Hu之间,血肿多不跨越颅缝。
(2)骨窗可見骨折征象
星形细胞瘤SQ/毒片
星形神經胶质瘤,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约40%,多见于大脑半球 病理类型:Ⅰ-Ⅳ级:Ⅰ级良性,Ⅱ级良恶交界,Ⅲ及Ⅳ恶性 ① CT表現 分為[良性]低度星形细胞瘤(1和2级)、[恶性胶质瘤]高度星形细胞瘤或成胶质细胞瘤(3和4级) (1)肿瘤形态:多数不规则,与正常脑实质分界不清。 (2)肿瘤密度:呈高、低或混杂密度,内可见囊变、坏死、出血和钙化。 (3)水肿及占位效应: 低度星形细胞瘤水肿及占位無或轻微, 高度星形细胞瘤有明显的低密度水肿带及占位效應,可压迫临近的脑室,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4)增强表现: 低度星形细胞瘤可無或轻度弥漫性强化, 高度星形细胞瘤呈明显不规则环状强化,与周围水肿分界清楚
(腦實質)轉移瘤
① CT表現
腫瘤病灶小,周圍有明顯腦水腫
支气管阻塞性及其后果
部分阻塞:肺氣腫/阻塞性肺炎
完全阻塞:肺不張
- LQ右侧肺组织实变不张与右侧胸腔大量积液的X线影像表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
右侧肺组织实变不张的X线影像表现特征: 右侧肺野密度均匀增高、体质织小 右侧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隔升高 伴肺门移位,纵隔向患侧移位 左侧代偿性肺气肿
右侧胸腔大量积液的X线影像表现特征:
右侧肺野呈均匀致密阴影,液体至第二前肋以上,或仅有肺尖部保持透明影像。
大量胸腔积液引起纵隔向健侧移位,肋间隙增寛,横膈下降
支氣管擴張CT表现
(1)柱状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腔呈柱状或杵状扩张。
(2)囊状支气管扩张:多侵犯末梢支气管,呈大小不等的囊状,壁内外光滑,呈水平走向时表现为串珠样,多个相邻扩张支气管构成蜂窝状改变,液平面多见。
(3)曲张型:柱状与囊状扩张同时存在,扩张支气管呈蚯蚓状纡曲。。
(4)伴随征象:如支气管粘液栓
大葉性肺炎X-RAY
(1)充血期:病变初期时的充血期X线可无明显改变或仅见局部肺纹理增粗或病变区肺密度稍增高,呈磨玻璃状。
(2)实变期:发病12~24小时后,胸片上表现为均匀性密度增高致密阴影,炎症累及肺叶时表现为大片状,以叶间裂为界。
(3)消散期:X线阴影吸收晚于临床症状消失3~10天后,少数病人延迟吸收可达1~2个月。实变区的密度先从边缘开始逐渐吸收。由于病变消散不均匀,表现为散在、大小不等的斑片状阴影,可完全吸收,少数合并化脓菌感染可演变成机化成肺炎。
小葉性肺炎(支氣管肺炎)
① X线表现:
可分为两大方面:支氣管炎,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
气管周围的炎症,即小叶性实变表现为沿肺纹理之分布之斑片狀陰影,边缘模糊,密度不均,也可以融合成大片狀
肺結核
① 血行播散型肺結核 (1)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早期肺纹理增多增粗或呈细网影,3~4周后出現大小、密度、分布三均匀的弥漫性粟粒结节,直径约1~2mm,边缘清楚。 ② 繼發性肺結核 病變多在肺尖、鎖骨下區及下葉背段
肺癌CT表現
① 中央型肺癌 中晚期肺癌表现为肺门肿块及支气管阻塞改变,典型者如右上叶肺不张与右肺门肿块形成“横S征” ② 周围型肺癌 主要表现为孤立的肺内结节。 CT常见恶性征像包括:空泡征、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癌性空洞。
影响心脏和大血管形态的生理因素
① 年龄 ② 体型: (1) 斜位心,体格中等、健壮; (2) 横位心,肥胖; (3) 垂位心,瘦高、无力者。 ③ 呼吸相位:平静呼吸变化小;深吸气、深呼气变化较明显
心脏径线测量
心胸比率:可判断心脏增大的程度:
轻度:0.51~0.55;
中度:0.56~0.60;
重度:﹥0.60
心脏形态改变
① 二尖瓣型心(梨形心):主要特征是肺动脉段膨凸,心腰部隆起。
② 主动脉型心:以左心室增大为主的一组心脏类型,主动脉弓膨凸,肺动脉段凹陷,心影近似横
③ 普大型心:为各房室普遍增大的一组心脏类型,心影向两侧增大,心外形似球形或类似烧瓶形,本类型常以心肌炎、全心衰多见。
④ 怪異型心:兼有
风湿性心脏病X线表现
(1) 心外形呈二尖瓣型。
(2) 心脏增大主要为左心房和右心室增大,左心耳常明显增大。
– 左房增大是定性诊断的依据。
(3) 心脏左缘呈现四个弓,从上至下分别为主动脉弓,肺动脉段,左心耳,左心室。
– 这一征象也是与其他心脏病鉴别的重要依据。
(4) 左心室不大/縮小,心尖位置上移。
(5) 主动脉结缩小。
(6) 二尖瓣瓣膜钙化,为直接征象。
常用的造影剂:
医用硫酸钡
食管两个生理狭窄
入口与咽连接处、膈食管孔处
胃分型
高张型(牛角型)、中间型(鱼钩型)、低张型(无力型)、瀑布型
食管静脉曲张X线表现
(1) 粘膜皱襞:增宽和迂曲―蚯蚓状、串珠状
(2) 管壁:不整齐―锯齿状
(3) 管腔:扩张
食道癌X线表现
(1) 早期食道癌: – 粘膜皱襞迂曲、中断或扭曲; – 浅龛影或充盈缺损; – 管壁轻度僵硬 (2) 进展型食道癌: – 浸润型:环形狭窄;管壁僵硬;上段食管扩张 – 溃疡型:龛影;粘膜皱襞破坏;管壁僵硬 – 增生型:充盈缺损与偏心性管腔狭窄;管壁僵硬;粘膜皱襞破坏 – 混合型:具有以上三型中两种以上特征
胃、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好发胃小弯
十二指肠:好发于球部
胃溃疡恶性龚特点
① 龛影变为不规则,四周透明带加宽,宽度不一;
② 龛影周围出现小结节状充盈缺损,如指状压迹;
③ 龛影口部周围的粘膜皱襞呈杵状中断;
④ 虽经适当治疔,但效果不佳,龛影又渐增大
结肠癌的X线表现(毒片
① 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為局部管壁癌腫生長突入管腔所致
② 粘膜破壞、龛影形成
③ 肠腔狭窄:癌腫沿管壁浸潤生長為主
肝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毒片
① 平扫: – 低密度病灶,边缘多光滑清楚,可轻度分叶,偶见钙化。 ② 動態增强掃描: – 早期病灶边缘斑片状高密度强化; – 增强区域逐渐融合并向病灶中心扩展 – 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 – 强化特点:快进慢出(早出晚归
(填)輸尿管3個生理狹窄區
腎盂連接處、越過骨盆邊緣處、進入膀胱處
- 泌尿系結石
① X綫陽性結石
② X綫陰性結石
① X綫陽性結石:X綫密度較高,可在X綫影像顯像
② X綫陰性結石:X綫密度較低,不可在X綫影像顯像
骨关节影像检查的主要方法
X綫摄片
(填)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① 关节肿胀 ② 关节破坏 ③ 关节退行性变 ④ 关节脱位 ⑤ 关节强直
兒童骨折的表現
① [青枝骨折]骨小梁的扭曲、骨皮質的部分斷裂、隆突或凹陷
② 骨骺分離
(毒片)压缩性骨折
常见于中部和下胸部胸椎
有碎骨片往前/後移,移到椎管,引起椎管狹窄
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良性一般生长缓慢,骨质破坏多呈膨胀性、与正常骨分界清楚、边缘锐利,骨皮质保持连续性、多无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不侵犯邻近组织和器官,无转移;
恶性则多生长迅速,骨质多呈浸润性破坏,病变区与正常骨界限模糊,边界不整,骨皮质不规则破坏与缺损,常有肿瘤骨或肿瘤软骨,有不
同的骨膜反应,并可被肿瘤侵犯破坏,易侵犯软组织形成肿块,也容易累及邻近组织和器官、可有转移。
[良性]骨软骨瘤X线表现(毒片)
① 部位:好发于骨干骺端,向骨外突起,分有蒂和广基底两型;
② 肿块多背离关节生长;
③ 肿瘤的骨松质、骨皮质分别与母骨的骨松质、骨皮质连续;
④ 肿瘤帽的部位可见点状钙化。
恶性骨肿瘤-骨肉瘤-成骨型
① 成骨性骨肉瘤的X线表现 (1) 以瘤骨形成为主。 (2) 三种密度不同的增生硬化区: ①棉絮状瘤骨 ②针状瘤骨 ③象牙质样瘤骨 (3) 肿瘤性骨膜反应:科得曼三角(袖口征) – 當腫瘤組織破壞並吸收骨膜反應的中心部分時,兩端殘留的骨膜反應與骨皮質構成的三角 (4) 骨质破坏 (5) 软组织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