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 Flashcards
最早記載破傷風
《五十二病方》
我國第一部臨床醫學著作
《傷寒雜病論》
世界上最早記載了顳下頜關節脫位手法整復方法
3#晉.葛洪《肘後救卒方》
最早的外科專著
4南齊.龔慶宣整理《劉涓子鬼遺方》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骨傷科專著
唐.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
世界上最早施用「懸吊復位法」治療脊柱骨折
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
清.吳謙等人《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將正骨手法八法
正骨手法歸納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治療骨折的四項原則:
「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
損傷病的分類
- 根據損傷部位:外傷、內傷
- 根據損傷性質:急性損傷、慢性勞損
- 根據受傷時間:新傷(2~3周)以內、陳傷
損傷病的病因%
外因:% (1) 外力傷害:直接暴力、間接暴力、肌肉強烈收縮、持續勞損 (2) 外感六淫 (3) 邪毒感染 內因:% (1) 年齡 (2) 體質 (3) 解剖結構 (4) 先天因素 (5) 病理因素 (6) 職業工種 (7) 七情內傷
損傷病的病機
外伤时由于#皮肉筋骨损伤而引起#气血瘀阻、经络阻塞、或津液亏损、或瘀血邪毒由表入里而导致脏腑不和;(有浅深之分、轻重之别)
伤气--
伤血--
伤津--
脏腑内伤
伤气--气滞、气闭、气虚、气脱
伤血--血瘀、血热、血虚
伤津--津液损伤或水液潴聚
肝、肾、脾、肺等脏腑内伤
損傷的局部症狀體征(一般症狀+特殊症狀體征)
一般症狀體征: 1. 疼痛和壓痛 2. 腫脹和瘀斑 3. 功能障礙 #特殊症狀體征 1. 畸形 2. 骨擦音 3. 異常活動 4. 關節盂空虛 5. 彈性固定
骨病的局部症狀體征(一般症狀+特殊症狀體征)
一般症狀體征 1. 疼痛 2. 腫脹 3. 功能障礙 特殊症狀體征 1. 畸形 2. 肌肉萎縮 3. 筋肉萎縮 4. 腫塊 5. 瘡口與竇口
腕關節背伸/掌屈/橈偏/尺偏/旋前及旋後
背伸35˚~60˚,#掌屈50˚~60˚
橈偏25˚~30˚,#尺偏30˚~40˚
旋前及旋後均為80˚~90
頸椎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
前屈、後伸35˚~45˚
左右側屈45˚
左右旋轉60˚~80˚
腰椎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
前屈90˚,後伸30˚
左右側屈20˚~30˚
左右旋轉30˚
肩關節前屈/後伸/內旋/外旋/外展/內收/上舉
前屈90˚,後伸45˚
內旋80˚,外旋30˚
外展90˚,內收20˚~40˚
上舉90˚
肘關節屈曲/過伸/旋前/旋後
屈曲140˚,過伸0˚~10˚
旋前80˚~90˚,旋後80˚~90˚
髖關節屈曲/後伸/內旋和外旋/外展/內收
屈曲145˚,後伸40˚
內旋和外旋均為40˚~50˚(屈曲膝關節)
外展30˚~45˚,內收20˚~30˚
膝關節屈曲/過伸/內旋/外旋
屈曲145˚,過伸10˚~15˚
內旋10˚,外旋20˚(屈曲膝關節)
踝關節背伸/跖伸
背伸20 ˚~30 ˚,跖伸40 ˚~50 ˚
肌力檢查
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1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2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重度瘫痪) 3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 4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5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① 分離試驗
② 頸椎間孔擠壓試驗
③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
① 分離試驗(神經根型頸椎病)
② 頸椎間孔擠壓試驗(神經根型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症)
③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神經根型頸椎病)
① 直腿抬高試驗
② 拾物試驗
③ 仰卧挺腹試驗
④ 背伸試驗
① 直腿抬高試驗(坐骨神經痛和腰椎間盤突出症)
② 拾物試驗(檢查兒童脊柱前屈功能有無障礙)
③ 仰卧挺腹試驗(椎間盤突出症)
④ 背伸試驗(腰椎椎管狹窄症/腰肌、關節突關節、椎板、黃韌帶、棘突、棘上或棘間韌帶有病變)
① 骨盆擠壓試驗 ② 骨盆分離試驗 ③ 屈膝屈髖試驗 ④ 梨狀肌緊張試驗 ⑤ 髖外展外旋試驗/4字試驗
① 骨盆擠壓試驗(骨盆骨折/骶髂關節病變) ② 骨盆分離試驗(骨盆骨折/骶髂關節病變) ③ 屈膝屈髖試驗(閃筋扭腰、勞損/腰椎椎間關節、腰骶關節/骶髂關節病變) ④ 梨狀肌緊張試驗(梨狀肌綜合征) ⑤ 髖外展外旋試驗/4字試驗(骶髂關節病變)
① 搭肩試驗/肩關節內收試驗 ② 肱二頭肌抗阻力試驗 ③ 直尺試驗 ④ 疼痛弧試驗 ⑤ 岡上肌腱斷裂試驗
① 搭肩試驗/肩關節內收試驗(肩關節脫位) ② 肱二頭肌抗阻力試驗(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肱二頭肌腱滑脫) ③ 直尺試驗(肩關節脫位/三角肌萎縮) ④ 疼痛弧試驗(岡上肌腱炎) ⑤ 岡上肌腱斷裂試驗(岡上肌腱斷裂/撕裂)
① 腕伸肌緊張試驗
② %密耳征/Mill征
① 腕伸肌緊張試驗(肱骨外上髁炎)
② %密耳征/Mill征(肱骨外上髁炎)
① 握拳試驗/尺偏試驗 ② 腕三角軟骨擠壓試驗 ③ 舟狀骨叩擊試驗 ④ 腕管叩擊試驗 ⑤ 指淺、指深屈肌試驗
① 握拳試驗/尺偏試驗(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 ② 腕三角軟骨擠壓試驗(三角軟骨損傷) ③ 舟狀骨叩擊試驗(舟狀骨骨折) ④ 腕管叩擊試驗(腕管綜合征) ⑤ 指淺、指深屈肌試驗
① #回旋擠壓試驗 ② #擠壓研磨試驗 ③ #抽屜試驗 ④ #側方擠壓試驗 ⑤ #浮髕試驗
① #回旋擠壓試驗(膝關節半月板有無損傷) ② #擠壓研磨試驗(外側/內側半月板損傷) ③ #抽屜試驗(前後交叉韌帶損傷) ④ #側方擠壓試驗(外側/內側副韌帶損傷) ⑤ #浮髕試驗(關節腔內有積液)
基本治則:
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結合,醫患合作
触摸:
拔伸:
旋转:
触摸:手法前体会和准备。
拔伸:矫正重叠移位;
旋转:矫正骨折断端旋转移位;
屈伸:
提按:
端挤:
屈伸:反骨折方向而行;
提按:矫正前后侧移位;
端挤:矫正左右侧移位;
摇摆:
触碰:
分骨:
摇摆:用于横断型、锯齿型骨折;
触碰:叩击使骨折端紧密嵌插;
分骨: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
折顶:
回旋:
蹬顶:
杠杆:
折顶:#难以拔伸的横断或锯齿型骨折;
回旋: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螺旋型骨折,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
蹬顶:多用于一人完成的大关节脱位,如肩髋关节脱位;
杠杆:以杠杆为支撑点,用于难以整复的肩脱位等
夾板固定
骨折復位後選用不同的材料,如柳木板、竹板、杉樹皮、紙板等,根據肢體的形態加以塑形,制成適用於各部位的夾板,並用系帶扎縛,以固定墊配合保持復位後的位置。
夾板固定*適應證
適應證%
① 四肢閉合性骨折(包括關節內及近關節內經手法整復成功者)
② 四肢開放性骨折,創面小或經處理傷口閉合者
③ 陳舊性四肢骨折運用手法整復者
夾板固定#SQ *禁忌證%
① 較嚴重的開放性骨折 ② 難以整復的關節內骨折 ③ 難以固定的骨折,如髕骨、股骨頭、骨盆骨折等 ④ 腫脹嚴重伴水疱者 ⑤ 傷肢遠端脈搏微弱,末梢血循環較差,或伴有動脈、靜脈損傷者。
#二墊固定法:用於\_\_\_\_\_的骨折 #三墊固定法:用於\_\_\_\_\_的骨折
#二墊固定法:用於有側方移位的骨折 #三墊固定法:用於有成角畸形的骨折
扎帶:
(1) 依次捆扎中間、遠端、近端,纏繞兩周後打活結於夾板的前側或外側,便於鬆緊
(2) 要求能提起扎帶在夾板上下移動1cm#
持續牽引分類
皮膚牽引、骨牽引、布托牽引
骨牽引:
又稱直接牽引,系利用鋼針或牽引鉗穿過骨質,使牽引力直接通過骨骼而抵達損傷部位,並起到復位、固定與休息的作用。
骨牽引
– 尺骨鷹嘴牽引:
– %股骨髁上牽引:
– #T/F 脛骨結節牽引:
– 尺骨鷹嘴牽引:內向外刺
– %股骨髁上牽引:內向外刺
– #T/F 脛骨結節牽引:外向內刺
*創傷急救原則:
先搶後救、檢查分類、先急後緩、先重後輕、先近後遠
*現場急救五大技術:
① 保持呼吸道通暢 ② 止血 ③ 包扎 ④ 固定 ⑤ 搬運與轉送
③ 包扎:外露的骨折等組織
– 外露的骨折等組織不應還納,以免將污染物帶入深部組織(T/F)
④ 固定
– 臨時固定的範圍應包括
– 臨時固定的範圍應包括位於骨折處上下兩個關節#、脫位的關節和嚴重損傷的肢體
⑤ 搬運與轉送
– %脊柱骨折:
3人平卧式搬運法
*#清創術:
就是清除傷口的異物、壞死組織和細菌,使污染傷口轉變成為乾淨的傷口,縫合後使之能一期愈合。
要根據傷口的情況而定是否縫合:
*%傷後6~8h內的傷口:經徹底清創後可一期縫合
*%8~24h(或超過24小時)的傷口 :如尚未感染,配合抗生素的有效使用,仍可清創
*周圍血管損傷
- 血管部分和完全斷裂
- 血管痙攣
- 血管內膜損傷
- 血管受壓
- 創傷性動脈瘤和動靜脈瘻
周圍神經損傷
- 神經斷裂
- 軸索斷裂
- 神經失用
神經元細胞損傷壞死後不能再生,而神經纖維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再生的
*創傷性休克
是指因為機體遭受嚴重創傷,導致出血與體液滲出,使有效循環量銳減,激發疼痛與神經-內分泌系統反應,影響心血管功能,引起組織器官血流灌注不足、微循環衰竭、急性氧代謝障礙和內臟損害為特征的全身反應綜合征。
*創傷性休克病理過程分期
休克代償期、休克失代償期(代償衰竭期)、休克晚期
*創傷性休克治療原則
盡早去除休克原因,盡快恢復有效循環量,糾正微循環障礙,增進心功能和恢復正常代謝
*脂肪栓塞綜合征(名解)
是指人體嚴重創傷骨折或骨科手術後,骨髓腔內游離脂肪滴進入血液循環,在肺血管床內形成栓塞,引起一系列呼吸、循環系統的改變,病變以肺部為主,表現為呼吸困難、意識障礙、皮下及內臟瘀血和進行性低氧血症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