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 Flashcards
最早記載破傷風
《五十二病方》
我國第一部臨床醫學著作
《傷寒雜病論》
世界上最早記載了顳下頜關節脫位手法整復方法
3#晉.葛洪《肘後救卒方》
最早的外科專著
4南齊.龔慶宣整理《劉涓子鬼遺方》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骨傷科專著
唐.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
世界上最早施用「懸吊復位法」治療脊柱骨折
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
清.吳謙等人《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將正骨手法八法
正骨手法歸納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治療骨折的四項原則:
「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
損傷病的分類
- 根據損傷部位:外傷、內傷
- 根據損傷性質:急性損傷、慢性勞損
- 根據受傷時間:新傷(2~3周)以內、陳傷
損傷病的病因%
外因:% (1) 外力傷害:直接暴力、間接暴力、肌肉強烈收縮、持續勞損 (2) 外感六淫 (3) 邪毒感染 內因:% (1) 年齡 (2) 體質 (3) 解剖結構 (4) 先天因素 (5) 病理因素 (6) 職業工種 (7) 七情內傷
損傷病的病機
外伤时由于#皮肉筋骨损伤而引起#气血瘀阻、经络阻塞、或津液亏损、或瘀血邪毒由表入里而导致脏腑不和;(有浅深之分、轻重之别)
伤气--
伤血--
伤津--
脏腑内伤
伤气--气滞、气闭、气虚、气脱
伤血--血瘀、血热、血虚
伤津--津液损伤或水液潴聚
肝、肾、脾、肺等脏腑内伤
損傷的局部症狀體征(一般症狀+特殊症狀體征)
一般症狀體征: 1. 疼痛和壓痛 2. 腫脹和瘀斑 3. 功能障礙 #特殊症狀體征 1. 畸形 2. 骨擦音 3. 異常活動 4. 關節盂空虛 5. 彈性固定
骨病的局部症狀體征(一般症狀+特殊症狀體征)
一般症狀體征 1. 疼痛 2. 腫脹 3. 功能障礙 特殊症狀體征 1. 畸形 2. 肌肉萎縮 3. 筋肉萎縮 4. 腫塊 5. 瘡口與竇口
腕關節背伸/掌屈/橈偏/尺偏/旋前及旋後
背伸35˚~60˚,#掌屈50˚~60˚
橈偏25˚~30˚,#尺偏30˚~40˚
旋前及旋後均為80˚~90
頸椎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
前屈、後伸35˚~45˚
左右側屈45˚
左右旋轉60˚~80˚
腰椎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
前屈90˚,後伸30˚
左右側屈20˚~30˚
左右旋轉30˚
肩關節前屈/後伸/內旋/外旋/外展/內收/上舉
前屈90˚,後伸45˚
內旋80˚,外旋30˚
外展90˚,內收20˚~40˚
上舉90˚
肘關節屈曲/過伸/旋前/旋後
屈曲140˚,過伸0˚~10˚
旋前80˚~90˚,旋後80˚~90˚
髖關節屈曲/後伸/內旋和外旋/外展/內收
屈曲145˚,後伸40˚
內旋和外旋均為40˚~50˚(屈曲膝關節)
外展30˚~45˚,內收20˚~30˚
膝關節屈曲/過伸/內旋/外旋
屈曲145˚,過伸10˚~15˚
內旋10˚,外旋20˚(屈曲膝關節)
踝關節背伸/跖伸
背伸20 ˚~30 ˚,跖伸40 ˚~50 ˚
肌力檢查
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1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2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重度瘫痪) 3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 4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5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① 分離試驗
② 頸椎間孔擠壓試驗
③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
① 分離試驗(神經根型頸椎病)
② 頸椎間孔擠壓試驗(神經根型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症)
③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神經根型頸椎病)
① 直腿抬高試驗
② 拾物試驗
③ 仰卧挺腹試驗
④ 背伸試驗
① 直腿抬高試驗(坐骨神經痛和腰椎間盤突出症)
② 拾物試驗(檢查兒童脊柱前屈功能有無障礙)
③ 仰卧挺腹試驗(椎間盤突出症)
④ 背伸試驗(腰椎椎管狹窄症/腰肌、關節突關節、椎板、黃韌帶、棘突、棘上或棘間韌帶有病變)
① 骨盆擠壓試驗 ② 骨盆分離試驗 ③ 屈膝屈髖試驗 ④ 梨狀肌緊張試驗 ⑤ 髖外展外旋試驗/4字試驗
① 骨盆擠壓試驗(骨盆骨折/骶髂關節病變) ② 骨盆分離試驗(骨盆骨折/骶髂關節病變) ③ 屈膝屈髖試驗(閃筋扭腰、勞損/腰椎椎間關節、腰骶關節/骶髂關節病變) ④ 梨狀肌緊張試驗(梨狀肌綜合征) ⑤ 髖外展外旋試驗/4字試驗(骶髂關節病變)
① 搭肩試驗/肩關節內收試驗 ② 肱二頭肌抗阻力試驗 ③ 直尺試驗 ④ 疼痛弧試驗 ⑤ 岡上肌腱斷裂試驗
① 搭肩試驗/肩關節內收試驗(肩關節脫位) ② 肱二頭肌抗阻力試驗(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肱二頭肌腱滑脫) ③ 直尺試驗(肩關節脫位/三角肌萎縮) ④ 疼痛弧試驗(岡上肌腱炎) ⑤ 岡上肌腱斷裂試驗(岡上肌腱斷裂/撕裂)
① 腕伸肌緊張試驗
② %密耳征/Mill征
① 腕伸肌緊張試驗(肱骨外上髁炎)
② %密耳征/Mill征(肱骨外上髁炎)
① 握拳試驗/尺偏試驗 ② 腕三角軟骨擠壓試驗 ③ 舟狀骨叩擊試驗 ④ 腕管叩擊試驗 ⑤ 指淺、指深屈肌試驗
① 握拳試驗/尺偏試驗(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 ② 腕三角軟骨擠壓試驗(三角軟骨損傷) ③ 舟狀骨叩擊試驗(舟狀骨骨折) ④ 腕管叩擊試驗(腕管綜合征) ⑤ 指淺、指深屈肌試驗
① #回旋擠壓試驗 ② #擠壓研磨試驗 ③ #抽屜試驗 ④ #側方擠壓試驗 ⑤ #浮髕試驗
① #回旋擠壓試驗(膝關節半月板有無損傷) ② #擠壓研磨試驗(外側/內側半月板損傷) ③ #抽屜試驗(前後交叉韌帶損傷) ④ #側方擠壓試驗(外側/內側副韌帶損傷) ⑤ #浮髕試驗(關節腔內有積液)
基本治則:
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結合,醫患合作
触摸:
拔伸:
旋转:
触摸:手法前体会和准备。
拔伸:矫正重叠移位;
旋转:矫正骨折断端旋转移位;
屈伸:
提按:
端挤:
屈伸:反骨折方向而行;
提按:矫正前后侧移位;
端挤:矫正左右侧移位;
摇摆:
触碰:
分骨:
摇摆:用于横断型、锯齿型骨折;
触碰:叩击使骨折端紧密嵌插;
分骨: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
折顶:
回旋:
蹬顶:
杠杆:
折顶:#难以拔伸的横断或锯齿型骨折;
回旋: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螺旋型骨折,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
蹬顶:多用于一人完成的大关节脱位,如肩髋关节脱位;
杠杆:以杠杆为支撑点,用于难以整复的肩脱位等
夾板固定
骨折復位後選用不同的材料,如柳木板、竹板、杉樹皮、紙板等,根據肢體的形態加以塑形,制成適用於各部位的夾板,並用系帶扎縛,以固定墊配合保持復位後的位置。
夾板固定*適應證
適應證%
① 四肢閉合性骨折(包括關節內及近關節內經手法整復成功者)
② 四肢開放性骨折,創面小或經處理傷口閉合者
③ 陳舊性四肢骨折運用手法整復者
夾板固定#SQ *禁忌證%
① 較嚴重的開放性骨折 ② 難以整復的關節內骨折 ③ 難以固定的骨折,如髕骨、股骨頭、骨盆骨折等 ④ 腫脹嚴重伴水疱者 ⑤ 傷肢遠端脈搏微弱,末梢血循環較差,或伴有動脈、靜脈損傷者。
#二墊固定法:用於\_\_\_\_\_的骨折 #三墊固定法:用於\_\_\_\_\_的骨折
#二墊固定法:用於有側方移位的骨折 #三墊固定法:用於有成角畸形的骨折
扎帶:
(1) 依次捆扎中間、遠端、近端,纏繞兩周後打活結於夾板的前側或外側,便於鬆緊
(2) 要求能提起扎帶在夾板上下移動1cm#
持續牽引分類
皮膚牽引、骨牽引、布托牽引
骨牽引:
又稱直接牽引,系利用鋼針或牽引鉗穿過骨質,使牽引力直接通過骨骼而抵達損傷部位,並起到復位、固定與休息的作用。
骨牽引
– 尺骨鷹嘴牽引:
– %股骨髁上牽引:
– #T/F 脛骨結節牽引:
– 尺骨鷹嘴牽引:內向外刺
– %股骨髁上牽引:內向外刺
– #T/F 脛骨結節牽引:外向內刺
*創傷急救原則:
先搶後救、檢查分類、先急後緩、先重後輕、先近後遠
*現場急救五大技術:
① 保持呼吸道通暢 ② 止血 ③ 包扎 ④ 固定 ⑤ 搬運與轉送
③ 包扎:外露的骨折等組織
– 外露的骨折等組織不應還納,以免將污染物帶入深部組織(T/F)
④ 固定
– 臨時固定的範圍應包括
– 臨時固定的範圍應包括位於骨折處上下兩個關節#、脫位的關節和嚴重損傷的肢體
⑤ 搬運與轉送
– %脊柱骨折:
3人平卧式搬運法
*#清創術:
就是清除傷口的異物、壞死組織和細菌,使污染傷口轉變成為乾淨的傷口,縫合後使之能一期愈合。
要根據傷口的情況而定是否縫合:
*%傷後6~8h內的傷口:經徹底清創後可一期縫合
*%8~24h(或超過24小時)的傷口 :如尚未感染,配合抗生素的有效使用,仍可清創
*周圍血管損傷
- 血管部分和完全斷裂
- 血管痙攣
- 血管內膜損傷
- 血管受壓
- 創傷性動脈瘤和動靜脈瘻
周圍神經損傷
- 神經斷裂
- 軸索斷裂
- 神經失用
神經元細胞損傷壞死後不能再生,而神經纖維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再生的
*創傷性休克
是指因為機體遭受嚴重創傷,導致出血與體液滲出,使有效循環量銳減,激發疼痛與神經-內分泌系統反應,影響心血管功能,引起組織器官血流灌注不足、微循環衰竭、急性氧代謝障礙和內臟損害為特征的全身反應綜合征。
*創傷性休克病理過程分期
休克代償期、休克失代償期(代償衰竭期)、休克晚期
*創傷性休克治療原則
盡早去除休克原因,盡快恢復有效循環量,糾正微循環障礙,增進心功能和恢復正常代謝
*脂肪栓塞綜合征(名解)
是指人體嚴重創傷骨折或骨科手術後,骨髓腔內游離脂肪滴進入血液循環,在肺血管床內形成栓塞,引起一系列呼吸、循環系統的改變,病變以肺部為主,表現為呼吸困難、意識障礙、皮下及內臟瘀血和進行性低氧血症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症候群。
*脂肪栓塞綜合征診斷要點:
(1) 典型的肺部X線可見「暴風雪狀」陰影
(2) 點狀出血常見於頭、頸及上胸等皮膚和黏膜部位
(3) 神志不清或昏迷
*筋膜間隔區綜合征
六、 *筋膜間隔區綜合征 #又稱骨筋膜室綜合征、筋膜間室綜合征等。因各種原因造成筋膜間隔內組織壓升高致使血管受壓,血循環障礙,肌肉和神經組織血供不足,甚至缺血壞死,最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體征。
*筋膜間隔區綜合征
*筋膜間隔區綜合征 #又稱骨筋膜室綜合征、筋膜間室綜合征等。因各種原因造成筋膜間隔內組織壓升高致使血管受壓,血循環障礙,肌肉和神經組織血供不足,甚至缺血壞死,最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體征。
5P症:
疼痛轉為無痛、蒼白或發紺、感覺異常、肌肉癱瘓、無脈
5P症:
疼痛轉為無痛、蒼白或發紺、感覺異常、肌肉癱瘓、無脈
*擠壓綜合征
是指四肢或軀幹肌肉豐厚部位,遭受重物長時間擠壓,解除壓迫後,出現的肢體腫脹、肌紅蛋白血症、肌紅蛋白尿、高血鉀、急性腎衰竭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等症候群。
骨折病因病機
外因 ① 直接暴力:多為橫斷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處的軟組織損傷較嚴重 ② 間接暴力:多為斜形骨折或螺旋骨折,骨折處的軟組織損傷較輕 ③ 筋肉牽拉力 ④ 累積性力 (2) #內因 ① 年齡和健康狀況 ② 骨的解剖位置和結構狀況 ③ 骨骼病變
骨折移位*
① 成角移位 ② 側方移位 ③ 縮短移位 ④ 分離移位 ⑤ 旋轉移位
骨折分類
(1) 根據是否與外界相通:
(2) *根據骨折線的形態:
(1) 根據是否與外界相通: ① 閉合骨折 ② 開放骨折 (2) *根據骨折線的形態: ① 橫斷骨折 ② 斜形骨折 ③ 螺旋形骨折 ④ 粉碎骨折:骨碎裂成三塊以上 ⑤ 青枝骨折 ⑥ 嵌插骨折 ⑦ 裂縫骨折 ⑧ 骨骺分離 ⑨ 壓縮骨折
骨折分類
3) 根據骨折整復後的穩定程度:*(T/F OR MC
(4) %根據就診時間:
(5) %根據受傷前骨質是否正常:
(3) 根據骨折整復後的穩定程度:*(T/F OR MC) ① *穩定骨折:復位後經適當外固定不易發生再移位者,如裂縫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橫形骨折 ② #不穩定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 (4) %根據就診時間: ① 新鮮骨折:2~3周內 ② 陳舊骨折 (5) %根據受傷前骨質是否正常: ① 外傷骨折 ② #病理骨折
骨折一般症狀+%骨折特征
(1) *一般症狀 ① 疼痛和壓痛 ② 腫脹和瘀斑 ③ 活動功能障礙 (2) *%骨折特征 ① 畸形 ② 骨擦音 ③ 異常活動
骨折的并發症
(1) %早期并發症(SQ/X) ① 創傷性休克 ② 感染 ③ 內臟損傷 ④ 重要血管損傷 ⑤ 缺血性肌攣縮 ⑥ 脊髓損傷 ⑦ 周圍神經損傷* ⑧ 脂肪栓塞 (2) %晚期并發症* ① 墜積性肺炎[老人] ② 壓瘡 ③ 尿路感染及結石[長期臥床/合并截癱] ④ 損傷性骨化(骨化性肌炎): ⑤ 創傷性關節炎 ⑥ 關節僵硬 ⑦ 缺血性骨壞死*FIB:股骨頸頭下型骨折、脛骨幹下1/3骨折、手舟骨骨折 ⑧ 遲發性畸形
周圍神經損傷* 尺神经损伤: 正中神经损伤: 桡神经损伤: 腓总神经损伤:
尺神经损伤:爪形手
正中神经损伤:猿手
桡神经损伤:垂腕
腓总神经损伤:垂足
損傷性骨化(骨化性肌炎)多見:
肘關節多見、膝、距跟關節
缺血性骨壞死*FIB:多見
股骨頸頭下型骨折、脛骨幹下1/3骨折、手舟骨骨折
骨折愈合過程*
① 血腫機化期:傷後6~8h
② 原始骨痂形成期:4~8周
③ 骨痂改造塑形期:8~12周
骨折的臨床愈合標準**(SQ)
① 局部無壓痛,無縱向叩擊痛 ② 局部無異常活動 ③ X線片顯示骨折線模糊,有連續性骨痂通過骨折線 ④ 功能測定:在解除外固定情況下,上肢能平舉1kg達1分鐘,下肢能連續徒手步行3分鐘,並不少於30步 ⑤ 連續觀察2同骨折處不變形,則觀察的第一天即為臨床愈合期 ⑥ 參考骨折愈合時間
骨性愈合標準**
① 具備臨床愈合標準的條件
② X線片顯示骨小梁通過骨折線
影響骨折愈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 ① 年齡 ② 健康情況 局部因素: ① 斷面的接觸 ② 斷端的血供 ③ 損傷的程度 ④ 感染的影響 ⑤ 固定和運動
(1) %復位標準*
① %解剖復位:
② %#SQ功能復位:
%解剖復位:
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糾正,恢復了骨的正常解剖關係,對位(指兩骨折端的接觸面)和對線(指兩骨折段在縱軸上的關係)完全良好。
%#SQ功能復位:
骨折復位雖盡了最大努力,某種移位仍未完全糾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後,對肢體功能無明顯妨礙者。
對線:成人不超過10˚,兒童不超過15˚
對位:長骨幹骨折,對位至少應達1/3以上,幹骺端骨折對位至少應達3/4
長度:兒童下肢骨折縮短2cm以內,成人縮短移位不超過1cm
*骨折畸形愈合:
骨折發生重疊、旋轉、成角而愈合
*骨折遲緩愈合:
骨折超过临床愈合时间仍有骨折的症状和体征,X线检查骨痂量少的情况
*骨折不愈合:
超过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后断端仍有异常活动,X线检查示骨折断端分离、骨痂稀少、断端萎缩、硬化,骨髓腔封闭的情况。
肱骨外科頸骨折分型:
① 外展型骨折:斷端外側嵌插而內側分離,多向前、內側突起成角 ② 內收型骨折:斷端外側分離而內側嵌插,向外側突起成角 ③ 裂縫骨折 ④ 嵌插骨折 ⑤ 肱骨外科頸骨折合并肩關節脫位
肱骨外科頸骨折#并发症: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冈上肌腱炎或肩周炎
肱骨干骨折
中下1/3骨折易合共橈神經損傷,骨不愈合
肱骨干骨折并發症:
橈神經損傷、血管損傷、骨不連
骨折移位/骨折線:
肱骨干上1/3骨折
肱骨干中1/3骨折
肱骨干下1/3骨折
肱骨干上1/3骨折
近端:向前、向內
遠端:向上、向外
肱骨干中1/3骨折
近端:向外、向前
遠端:向上
肱骨干下1/3骨折
多由間接暴力引起
呈斜形、螺旋形骨折
- 成角、內旋
肱骨髁上骨折*%%病因病機:
多見於兒童,常為間接暴力所致,根據受傷機理不同分為:伸直型、屈曲型、粉碎型
前傾角:
肱骨兩髁向前屈,並與肱骨縱軸形成向前30˚~50˚的前傾角
携帶角:
前臂完全旋後,肘關節伸直時,上臂與前臂縱軸呈10˚~15˚外翻的携帶角。
肘後三角:
鷹嘴突、肱骨內上髁和肱骨外上髁三個體表標誌。肘關節伸直時此三點處於同一水平線,屈曲90˚時呈等腰三角形。
肱骨髁上骨折合并症:
血管神經損傷,處理不當–>筋膜間隔區綜合征–>
1缺血性肌攣縮2 神經損傷 3 %肘內翻畸形 4 損傷性骨化
肱骨內上髁骨折併發症:
尺神經損傷
孟氏骨折/尺骨上1/3骨折合并橈骨頭脫位
%尺骨半月切跡以下的上1/3骨折,橈骨頭同時從肱橈關節、尺橈近側關節脫位,而肱尺關節沒有脫位
%橈骨下1/3骨折合并尺橈遠側關節脫位(蓋氏骨折)
%橈骨下1/3骨折,同時引起三角軟骨破裂與下尺橈關節脫位,可合併尺骨莖突骨折
孟氏骨折/尺骨上1/3骨折合并橈骨頭脫位分型
伸直型:常见,多见儿童。尺骨斜形骨折,多向掌侧及桡侧成角,桡骨头向前外侧脱位 (前臂旋後)
屈曲型:多见成人。尺骨横断或短斜形骨折,并向背侧和桡侧成角,桡骨头向后外方脱位。(前臂旋前)
內收型:多见幼儿。尺骨冠状突下方骨折并突向桡侧成角,桡骨头向外侧脱位。(前臂旋前)
%橈骨下1/3骨折合并尺橈遠側關節脫位(蓋氏骨折)分型:
① 穩定型:多兒童。橈骨下1/3橫斷骨折或青枝骨折、成角畸形合并下尺橈關節脫位,或尺骨遠端骨骺分離
② 不穩定型:最常見,多成人。橈骨下1/3短斜或螺旋或粉碎骨折,骨折移位較多,下尺橈關節脫位明顯
③ 特殊型:橈、尺骨下1/3雙骨折伴下尺橈關節脫位。
橈骨遠端骨折*%
指橈骨遠端3CM以內骨折,根據受傷姿勢和骨折移位方向不同分為伸直型、屈曲型、背側緣和掌側緣骨折。以伸直型為多見。
掌傾角
橈骨下端背側長於掌側舟骨和月骨,關節面向掌側傾斜10˚~15˚,形成掌傾角
尺偏角
橈骨下端外側的差突長於內側,其關節面向尺側傾斜20˚~25˚,形成尺偏角
橈骨遠端骨折伸直型 畸形
伸直型骨折從腕部側位觀,可見%「餐叉樣」畸形;從腕部正位觀,呈%「槍刺樣」畸形
%鼻煙窩部位腫脹、壓痛明顯,將腕關節橈傾、屈曲拇指和食指而叩擊其掌指關節時亦可引起疼痛。
手舟骨骨折*
手舟骨骨折合并症
手舟骨表面多為關節軟骨所覆蓋,血液供應較差,易發生遲緩愈合、不愈合或缺血性壞死(好發腰部)
頸幹角
股骨頸軸心與股骨幹縱軸線之間形成一個110˚~140˚的角度,大於此角為髖外翻,小於此角為髖內翻。
前側角
矢狀面上,股骨頸中軸線與股骨額狀面形成一個12˚~15˚的角度
股骨頸和股骨頭的主要血供來源%SQ
① 圓韌帶內的小動脈:股骨頭
② 股骨幹滋養動脈支:股骨頸
③ 旋股內、外動脈的分支:股骨頸
股骨頸骨折分型:
按骨折線部位:[(頭下型、頸中型)囊內骨折] 、基底型(囊外骨折)
– 頭下型骨折最容易出現不愈合
股骨頸骨折復位方法
手牽足蹬法、屈髖屈膝法
股骨轉子間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VS股骨頸骨折
股骨頸骨折 相同點:好發於老年人,多為平地跌倒,髖關節旋轉內收,臀部著地而引致。患肢短縮、旋轉 疼痛程度:輕 壓同部位:腹股溝中點 腫脹與瘀斑:不明顯 畸形:短縮外旋點形 骨擦音:難觸及 X線:頸部骨折線 預後:差,不愈合、壞死率高 治療時間:較長
股骨轉子(粗隆)間骨折 相同點:好發於老年人,多為平地跌倒,髖關節旋轉內收,臀部著地而引致。患肢短縮、旋轉 疼痛程度:重 壓同部位:轉子外側 腫脹與瘀斑:明顯 畸形:更明顯 骨擦音:易觸及 X線:轉子部骨折線 預後:好,不愈合、壞死率低 治療時間:較短
股骨轉子間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愈合後易發生
愈合後易發生髖內翻
踝部骨折畸形
外翻骨折多呈外翻畸形,內翻骨折多呈內翻畸形
%跟骨結節關節角(Bohler角):
由跟骨結節至跟骨後關節突的連線,與跟骨前後關節突連接形成的夾角,正常為30˚~45˚
持續勞損可引起疲勞骨折#
跖骨骨折
因足內翻扭傷時附著於其上的腓骨短肌及腓骨第三肌的猛烈收縮所致
第5跖骨基底部撕脫骨折
*反常呼吸
吸氣時因胸腔負壓增加而向內凹陷,呼氣時因胸腔負壓減低而向外凸出,恰與正常呼吸活動相反
肋骨骨折*最容易發生的并發症:
*%氣胸:胸部損傷時,空氣由胸壁傷口、肺或支氣管、食管破裂處進入胸膜腔者,稱損傷性氣胸。
– 閉合性氣胸、開放性氣胸、張力性氣胸(最嚴重)
血氣胸:胸部損傷後造成胸膜腔積血稱為血胸,有時可與氣胸同時存在,稱血氣胸。
脊柱骨折
① 屈曲型損傷 ② 過伸型損傷 ③ 垂直壓縮型損傷 ④ 側屈型損傷 ⑤ 屈曲旋轉型損傷 ⑥ 水平剪力型損傷 ⑦ 撕脫型損傷
%*Denis的脊柱「三柱概念」:
– 前柱:前縱韌帶、椎體及椎間盤前2/3
– 中柱:後縱韌帶、椎體及椎間盤後1/3
– 後柱:椎弓、關節突關節、棘突、椎板、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
脊柱的穩定性主要依賴於中柱的完整。凡損傷累及二柱以上的結構均為不穩定損傷。
生理反射:
腹壁反射、提睪反射、肛門反射;肱二頭肌腱反射、肱三頭肌腱反射、橈骨膜反射、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
病理反射:
霍夫曼征(Hoffmann)巴賓斯基征(Babinski) Rossolimo罗索里莫征Chaddock夏多克征Oppenheim欧本海姆征Gordon戈登征
**%骨盆骨折的并發症:
① 失血性休克 ② 泌尿道損傷 ③ 直腸損傷 ④ 女性生殖道損傷 ⑤ 神經損傷 ⑥ 腹腔臟器損傷
對垂直方向移位明顯的骨盆骨折,需行
股骨髁上骨牽引
*骨盆分離擠壓試驗陽性:
說明骨盆骨折,骨盆環完整性被破壞
頸椎病%[病案] #基本類型:
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
肘關節脫位分類#:
① 後脫位 – %彈性固定於45˚半屈位,呈靴狀略形 – %肘後三角改變 ② 前脫位 ③ 側方脫位 ④ 分離脫位 ⑤ 骨折脫位
髖關節脫位 #後脫位復位方法 #前脫位復位方法
(1) #後脫位復位方法
– #%回旋法:問號(左) 反問號(右)
(2) #前脫位復位方法
– #%反回旋法
肩關節周圍炎[病案]
是指一種以肩痛、肩關節活動障礙為主要特征的筋傷,其病理表現主要是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關節囊與周圍組織發生粘連,又稱凍結肩、五十肩、漏肩風、肩凝症等。
肩關節周圍炎%分期及表現:
(1) #%急性疼痛期:疼痛明顯,活動受限不嚴重
(2) %粘連僵硬期:疼痛減輕,活動受限明顯
(3) %緩解恢復期:疼痛和活動受限都減輕,功能逐漸恢復正常
肩周炎鑒別
肩周炎需與神經根型頸椎病、風濕性關節炎、岡上肌肌腱炎、肩袖損傷等疾病相鑒別
肩周炎#治療:
以手法治療為主,配合藥物、針灸、理療、封閉及練功等治療
疼痛弧:
指肩關節外展於60˚~120˚時出現劇痛,小於60˚和大於120˚運動時岡上肌處於非用力狀態,故無痛。
岡上肌腱炎的特徵
肱骨外上髁炎(網球肘)
是以肱骨外上髁部局限性疼痛,并影響#伸腕和前臂旋轉功能為特征的慢性勞損性疾病
肱骨外上髁炎壓痛點
肱骨外上髁肱橈關節間隙處
%密耳(Mill)征陽性:
患者坐位,檢查者一手握住肘部,囑患者肘關節伸直位握拳,然後另一手使患者前臂旋前,腕關節屈曲,若患者肱骨外上髁部疼痛,則為陽性。
腕管中有:
正中神經、拇長屈肌腱和4個手指的指淺、深屈肌腱
髕骨軟骨軟化症
是股髕關節軟骨由於損傷而引起的退行性病變。
腰椎間盤突出症
#又稱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症,是指因腰椎間盤發生退變,在外力作用下使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而引起以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經放射痛為特征的疾病。 好發部位:腰4、5/腰5骶1
椎間盤組成
椎間盤由纖維環、髓核、軟骨板三個部分組成
腰椎間盤突出症鑒別+治療
#應與腰椎椎管狹窄症、腰椎結核、腰椎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脊柱轉移腫瘤等鑒別 #治療:以手法治療為主,配合牽引、藥物、臥床及練力等治療,必要時行手術治療。
%間歇性跛行:
是腰椎椎管狹窄症特征性症狀,即當站立和行走時,出現腰腿痛或麻木無力,跛行逐漸加重,甚至不能繼續行走,下蹲休息後緩解,若繼續行走其症狀又出現,騎自行車無妨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