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一认识和实践 Flashcards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观点
实践的定义
能动,客观物质性
p15
实践活动定义
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 一定中介 相互作用 主体是指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 实践主体的形态 个体,群体,人类主体 客体是指 中介是指 书p15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
实践关系(最根本),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书p16
实践的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
p16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书p16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在于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先验论
思想和感觉到物,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的东西
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认知论定义,缺陷
消极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
离开实践
离开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优点
书p17
认识的本质#分析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特征
反映性特征,创造性特征
p17
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书p17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 间接性和抽象性 书p17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互相依存
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书p17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
实践
割裂他俩,会走向唯理论 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论 会犯经验主义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将其加工制作
书p17
理性因素的作用
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什么作用
激活作用,驱动作用,控制作用
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
认识到实践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书p17
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中间环节
确定实践目的,形成时间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科学实践方法
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在
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
感性到理性,理性到实践多次反复
客观主观观点p18
认识的无限性是指
永无止境,无限循环,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形式上
实质上
书p18
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p18
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
所谓历史的
p18
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