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Flashcards
自我关联效应
与自己有关的信息都会十分敏感
巴纳姆效应
人们相信一个笼统的描述特殊适合他,即使十分空洞。
自我差异理论
希金斯 自我包括 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实际自我。 理想自我指引对目标的追求,应该自我回避一些目标。 没有缩小理想自我和实际自我的差距,会引发沮丧。 没有缩小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的差距,会引发愤怒。
自我增强
个体以一种有利于自己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自我的现象。有以下六种: 向下的社会比较。 选择性遗忘。 有选择接受反馈。 缺陷补偿——强调积极品质。 自我防御性归因。——强调作用,缩小责任。 自我障碍。
归因的原则
共变原则。
排除原则。
折扣原则。
协变原则。
归因风格理论
分为抑郁型和乐观型的归因风格。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
1 所谓相应推断,就是通过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 2 行为和引起行为的意图总是与人的某种重要的稳定特点(倾向性)相对应。 3 在进行相应推断的时候 先要了解个体的目的,在由目的到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 4 相应推断受一下四个因素影响 行为结果的严重性 社会赞许性 非共同性效应——一般要注意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效果,即共同性不足以本质性归因,如军人杀人不能推断出这个军人天性喜欢杀人,只是服从命令而已。 选择自由性
凯利的三维理论
原因分为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or行为对象,环境背景。 使用到了折扣原则,加码原则,协变原则。 归因考虑三个信息。 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这样吗? 一贯性信息)——这个人一直这样吗? 独特性(区别性)信息——只对这个刺激这么反应吗?(如果对其他刺激也这么反应,区别性低) 一贯性高,其他低——个人原因。 三个因素都高——刺激物原因。 区别性高,其他低——环境原因。 被称为方差分析模型。
维纳新增的两个因素
身心状况 稳定和内外同努力,可控相反。
外部环境(他人反应) 同运气
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对他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归因于内部稳定特征而忽视了情景的重要性。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看自己偏外,看他人偏内。 自利偏差(自我服务偏差),成就偏内,失败偏外。 自我贬低。 习得性无助。
印象形成的效应
近因--熟悉,首因--陌生 晕轮效应,负晕轮效应(扫帚星效应),以偏概全。 慈悲效应(正性偏差),更喜欢正面评价别人。 刻板印象。 投射效应,以己度人,将心比心。
印象形成中的模式
加法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
社会认知法则
同决策时候的三个法则,加一个基础比例法则。
亚洲疾病问题
框架效应。
收益-风险规避。
损失-风险偏好。
态度的因素
认知、情感、意向
态度的功能
效用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
价值表现功能。
认知功能。
态度的形成
凯尔曼认为,包括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海德的态度平衡理论——POX模型
P 觉知者
O 与P联系的另一个人
X 客观事物
相乘正为平衡,负为不平衡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发现行为和态度之间存在矛盾。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 改变态度。 增加认知。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减少选择感。 改变行为。
较轻的惩罚或者奖励容易改变人的态度。
内因态度的效应
纯粹接触效应——日久生情。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舒茨。
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情感需要。
莫雷诺社会测量法
研究团体内(特别是小团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的模式。
沃尔特斯把爱情分为
同伴式的爱情。
激情式的爱情。
Lasswell 和 Robsenz把爱情分为
浪漫式:一见钟情,外表最重要。 占有式:容易嫉妒。 好友式:经友谊慢慢成长。 实用式:满足彼此的需求。 利他式:无条件地关怀。 游戏式:如同游戏。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
爱情由激情(性)、亲密(喜欢)、承诺(发展)组成。 喜欢=亲密; 浪漫的爱=亲密+激情; 伴侣的爱=喜欢+承诺; 迷恋=激情; 空洞的爱=承诺; 愚昧的爱=激情+承诺; 完美的爱=三者都有
团体冲突理论——偏见
为了争夺稀有资源,产生偏见。没有获得利益的团体会产生相对剥离感。
社会学习理论——偏见
父母的榜样和社会媒体的宣传效果影响了偏见的产生。
认知理论——偏见
偏见是人处理和整合信息产生的副产物。
心理动力理论——偏见
偏见是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
一种把偏见视为一种替代性的攻击,一种把偏见视为人格反常。
偏见的影响
对知觉的影响。
对他人行为的影响,如自证预言,也叫自我实现预言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偏见的形成因素
情绪因素。
社会因素。
人格因素。
认知因素。
利他行为的倾向
自我利他主义。
纯利他主义。
利他行为的原因
1 社会生物学观点,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 2 社会进化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已经成为了社会规范的一部分。 3 学习理论 4 社会交换理论 在帮人人的行为中追求最大的利益和付出最小的代价。 5 移情和利他主义
影响利他行为的外部因素
1 自然环境
2 社会环境
责任分散、情景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担心被说胆小)
工具性侵犯和报复性侵犯
工具性侵犯,侵犯只是手段,如犯规。
报复性侵犯,目的是造成别人的痛苦。
侵犯行为的原因
本能论 弗洛伊德,洛伦茨。
挫折-侵犯说 多拉德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后果。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认为侵犯是习得的。
影响侵犯的因素
温度 38-41 兴奋转移 侵犯线索 去个体化 酒精
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
四个要素,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说服情景。
注意信息,理解信息,接受信息三个阶段都成功后才能改变态度,
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
陪狄和卡司欧伯
中心路径建立在逻辑上。
外周路径建立在内容性质等无关因素上,
Sears的说服模型
四个要素,外部刺激,说服对象,说服过程,结果。 外部刺激由说服者、说服信息、说服情景组成。 说服者的影响力取决于专业程度、可靠性、是否受欢迎。 结果有两个: 态度改变、对抗说服。
睡眠效应
随着时间推移,不同可信度的信源的态度有产生回归。
四种说服技巧
留面子。
登门槛。
折扣技巧。
滚雪球
谢里夫社会规范实验
判断黑暗中光点是否运动,研究从众
阿西知觉判断实验
判断线段是否等长,研究从众。
米尔格莱姆电击实验
研究服从
服从的原因
合法权利。——如士兵的天职
责任转移。
归因。
去个体化
丧失了抵制从事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
包括个体责任感丧失和对团体行为的敏感度增加。
社会促进
最早进行试验的人是特里普利特。奥尔波特也发现了这个现象。
人们在有旁人观察的情况下表现得比单独的更好。
社会促进的理论
简单在场(优势反应强化说)。
评价恐惧理论。
分心冲突理论。
社会懈怠
指团体中的个体成绩没有被单独评价而导致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群体极化
群体进行决策时,会比个人更加保守或者激进。
群体极化的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讨论过程中,成员会关心观点与其他人相比如何,希望他人对自己做出积极评价(社会规范性的影响),因此会采取更为极端的方式。
说服性辩论说:人们讨论的时候提出更多支持的论点。
群体思维
也叫小集体意识、
过分追求一致而导致对问题不能做出客观及实际评价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