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五 宋元明清 Flashcards
宋太祖即位後,制定「________」及「________」的國策,以求集權中央,削弱地方的權力。
強榦弱枝;重文輕武
以下何者是宋代推行中央集權的背景原因? A. 防止兵變重演 B. 避免地方割據 C. 維持長治久安 D. 以上皆是
D
宋代宰相機關的資料簡表 職位名稱:\_\_\_\_\_\_\_\_ 辦公地點:\_\_\_\_\_\_ 機構長官:\_\_\_\_\_\_\_\_\_\_\_\_\_\_\_\_ 機構職務:\_\_\_\_皇帝,總理百官,處理政務
職位名稱:中書門下
辦公地點:政事堂
機構長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機構職務:輔助皇帝,總理百官,處理政務
T/F: 宋代宰相只能掌管行政,相權因而大減。
T
宋代宰相之下設副相「________」,以輔助宰相。
參知政事
宋代最高軍事機構的資料簡表
機構名稱:______
機構長官:______(多由____擔任)
機構職務:掌軍國機務,出納____
機構名稱:樞密院
機構長官:樞密使(多由文臣擔任)
機構職務:掌軍國機務,出納密令
樞密院簡稱「____」,與中書合稱「____」,分削宰相的權力。
樞府;二府
宋代最高財政機構的資料簡表
職位名稱:____司、____司、____司
機構長官:______(又稱計相)
機構職務:三司分管全國稅收、財政支出、漕運及山澤之利等
職位名稱:戶部司、度支司、鹽鐵司
機構長官:三司使(又稱計相)
機構職務:三司分管全國稅收、財政支出、漕運及山澤之利等
T/F: 三司權力與中書和樞密院平等,與「二府」合稱「二府三司」。
F
三司權力僅次於中書和樞密院,與「二府」合稱「二府三司」。
宋代用人機構的資料簡表
____院 - 負責考核京師官員、朝官
____院 - 負責考核地方官僚、縣官
____院 - 負責管理低級武職
審官院 - 負責考核京師官員、朝官
考課院 - 負責考核地方官僚、縣官
三班院 - 負責管理低級武職
宋代司法機構的資料簡表
______ - 審理重大案件
刑部 - 複核大理寺判決,複核各地____案
____院 - 終審判決
大理寺 - 審理重大案件
刑部 - 複核大理寺判決、複核死刑案
審刑院 - 終審判決
宋代____院不受宰相統領,直接向君主負責,藉以削弱宰相的司法管理權。
審刑院
以下何者是宋代宰相晉見君主議事時須做的動作? A. 坐對 B. 站對 C. 跪對 D. 以上皆非
B
宋代設置御史台的功能為何?
御史台監察和彈劾朝廷內外百官,整頓朝綱。
____在宋代矛頭直指宰相和官員,和御史台合稱「____」。
諫院;台諫
宋代的什麼傳統使得台諫官員可以放言高論,彈劾大臣及宰相?
不殺言官
“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節錄自李熹《續資治通鑒長編》)
資料反映出宋初哪一項基本國策?試援引史實説明之。
重文輕武。
宋代中央及地方要職均由文臣出任;
宋廷大興儒學、擴大科舉,進士登第即可授官,以提高士人地位;
武人則受到歧視,使其素質和社會地位下降。
已知宋代地方實行州、縣二級制,中央如何從官吏方面避免地方割據?
臨時差遣。中央差遣官員兼任州長「權知某州事」(知州)及縣長「權知某縣事」(知縣),取代正式地方官,避免割據。
宋廷在各地設置________和________,分別議法斷刑和審問案情;又規定各地死刑案件交由中央____複核,以將地方司法權力收歸中央。
司法參軍;司理參軍;刑部
宋初平定南方十國時起用部分降臣,於是在各州府設置____以節制這些降臣。
通判
T/F: 宋代通判人選由皇帝從京官中委任,藉以加強監控各州長官。
T
宋代,通判可直接上奏____,與____同領一州之政,地方政令需要通判與知州________方能施行,以達到互相牽制之效。
皇帝;知州;聯名簽署
宋代地方監察機構的資料簡表 經略安撫使(帥司) - 管理\_\_\_\_ 轉運使(漕司) - 管理\_\_\_\_ 提點刑獄公事(憲司) - 管理\_\_\_\_ 提舉常平使(倉司) - 管理\_\_\_\_
經略安撫使(帥司) - 管理軍民
轉運使(漕司) - 管理財政
提點刑獄公事(憲司) - 管理刑法
提舉常平使(倉司) - 管理糧倉
宋朝為監控地方行政,將全國劃分爲若干個監察區,稱爲「__」,下設______。
路;四監司
T/F: 四監司長官均由朝廷特派,互不統屬,各自直接向朝廷負責,使其互相牽制。
T
1.官 2.職 3.差遣
(__)標示官品和俸祿高低
(__)官員實際擔任的職務
(__)僅爲榮譽頭銜,無相應權責
(1)標示官品和俸祿高低
(3)官員實際擔任的職務
(2)僅爲榮譽頭銜,無相應權責
T/F: 宋代官員的地位是根據其職責而定。
F
宋代官員職責與地位沒有必然關係。
宋太祖即位後即罷去多位禁軍將領的兵權,改由天子直轄。試寫出一個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
杯酒釋兵權。
T/F: 宋代掌管軍事的樞密使由武臣出任。
F
宋代常以文官掌軍政要務,包括掌軍事的樞密使,以防止武將擁兵自重。
宋代以文制武,以下何者主要由文臣出任? A. 樞密使 B. 來朝節度使 C. 經略安撫使 D. 以上皆是
D
宋代分割禁軍統領權。
- 廢除權重的殿前司長官______,改為地位較低的________
- 將侍衛司分爲__________和__________,與殿前司合稱三衙
- 樞密院掌禁軍的____、____,三衙掌禁軍的____和____
- 都點檢;都指揮使
- 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
- 招募;調發;管理;訓練
1.禁軍 2.廂軍
(__)老弱士卒、罪犯
(__)地方上精壯士卒
(2)老弱士卒、罪犯
(1)地方上精壯士卒
1.禁軍 2.廂軍
(__)一半駐守京城一帶,一半駐守邊境及中原重鎮
(__)留守地方
(1)一半駐守京城一帶,一半駐守邊境及中原重鎮
(2)留守地方
宋太祖行「______」,規定每三年禁軍須調換防區。
更戍法
1.禁軍 2.廂軍
(__)雜役(基建、武器製造等)
(__)守京師,備征戎
(2)雜役(基建、武器製造等)
(1)守京師,備征戎
宋代推行更戍法的效果是?
兵不專將,將不專兵,避免將領長期專統一軍而擁兵自重。
T/F: 宋代規定,各州賦稅除必要開支外全部上繳國庫。
T
宋廷在每路設「______」,各州財務賬籍須按時向他們申報,以確保中央穩定稅收。
轉運使
宋代在每路設置轉運使的作用是?
保證各州上供賦稅符合規定;調撥財賦以滿足各州軍政開支;稽考各州賬籍儲積,以防虛報。藉此確保中央穩定稅收。
T/F: 宋代幣制容許民間私鑄錢幣。
F
宋朝統一幣制,嚴禁私鑄錢幣。
宋代實行__、__、__專賣制度,派京官到各地監督徵收______,加強中央對經濟的控制。
鹽;茶;酒;專賣稅
明太祖歷經____年統一全國,深感天下得來不易,亦擔心子孫無力駕馭群臣,於是承襲宋元時代收束權柄的方法,鞏固君權。
三十
明太祖對劉基、李善長、徐達等一眾開國功臣十分猜忌,常恐他們功高難制。故太祖即位後大肆整肅功臣,並藉______案廢除宰相,進一步集權。
胡惟庸
明成祖即位後,深恐臣民不服,圖謀不軌,又深知____勢力坐大將威脅統治,因此即位後便大力削藩,並設立____機構監控臣民,以防叛變和篡逆。
藩王;特務
明初承襲元制,以____省總理全國政務,由左、右丞相主理,其下置六部。
中書
洪武十三年(1380年),左丞相______以「圖謀不軌」的罪名被誅,明太祖乘機罷____省和廢相,宰相制度至此廢除,形成君主獨裁的局面。
胡惟庸;中書
明太祖廢相後,提升六部地位至正__品,分掌朝政,並由皇帝直轄。鑒於政事龐雜,太祖先後任命______、__________參贊政務,輔弼君主。皇帝因此集君權與相權於一身。
二;四輔官;殿閣大學士
明初定都____,偏於東南,不利經略全國與北部邊防,加上元代孤立而亡,太祖於是復行____,以藩國拱衛皇室、守衛地方。
應天;封建
明太祖先後分封二十五王,除了一個是他的姪孫,其餘都是他的____。諸王管轄三千人以上的____,鎮守各軍事重地,內可拱衛皇室,外可守衛地方。
兒子;衞隊
由於行省權力過大,明太祖改行省為________使司,掌一省民政、賦稅,另置________使司和______使司,分別掌刑獄和軍事,合稱「____」,不相統屬,各自直隸中央,聽命於皇帝。
承宣布政;提刑按察;都指揮;三司
三法司是指什麼?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三法司」司法分權:案件經____初審後,須由______複審,______則居中監察;死刑判決須待皇帝批准;重要案件須「________」。三法司互相牽制,避免一方專權。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會審
「三司會審」的「三司」是指?
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明太祖分削軍權,改大都督府為左、右、前、後、中__________,負責管理軍隊,但無調兵權;____掌調兵權,但無管兵權。兩者互相牽制。
五軍都督府;兵部
明代如有戰爭,君主命將統兵出戰,____按君命調動軍隊;戰爭結束,兵士返回原屬____,將領再無統兵之權。將不專兵,軍權掌握在皇帝手上。
兵部;衛所
明初設御史台監察百官,後來改爲都察院,更將其長官______提升爲正二品官。都察院之下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糾察地方吏治。
都御史;十三道監察御史;巡按御史
明太祖設六科給事中,皇帝發出的制誥敕令如有不當,可以____並奏報;____奏請施行之事,必須經六科給事中審查,不當者可駁回。
封還;六部
明太祖在中央設置________,負責掌理內外奏疏,上奏臣民建言、控訴、議政等事。藉此通達下情,讓皇帝掌握全國形勢,鞏固統治。
通政使司
「錦衣衛」原爲保衛皇宮、掌管儀仗的親軍,明太祖給予錦衣衛偵察、逮捕、審訊乃至____的權力,不受____機關約束,以收監控臣民之效,被時人稱爲「____」。
用刑;司法;詔獄
明太祖在全國推行____制度,以110戶為一里,里下設十甲,每甲十戶,立甲首一人。該制度嚴格清查全國____,有助徵稅,也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控。
里甲;戶口
明太祖在前朝律法的基礎上制定《______》,又把案例編成《____》,頒行全國。
大明律;大誥
明太祖立法嚴苛,如對____者處以凌遲、族誅等極刑;大臣不經朝廷批准而擅自選官者____;貪贓六十兩以上者即須________。
謀反;處斬;梟首示眾
試列舉明太祖打擊貪官的案例。
空印案、郭桓案
明太祖猜忌功臣,常恐他們威脅統治,對其屢加殺戮。______案三萬多人被殺,其中有20多名功臣;其後的____案也有1.5萬人被殺,牽連不少元勳宿將。
胡惟庸;藍玉
明太祖爲了提高君主權威,對大臣極盡折辱,朝臣覲見必須「____」;奏對忤旨的要受「____」,不少大臣被當庭杖死。
跪對;廷杖
明太祖會對大臣的奏章斷章取義,每當懷疑臣下有諷刺之意,便施以嚴刑,使朝中大臣人人自危。試以三個字總結這個現象。
文字獄
明太祖深知外戚和宦官干政禍國,因此嚴禁戚宦干預朝政,將其定為____,命後人遵守。據説太祖還將刻有「________________,犯者斬」一語的鐵牌放於宮門外,警示朝野上下。
祖訓;內臣不得干預政事
明太祖逝,明惠帝立,鑒於北方諸王勢大,惠帝決定削藩。燕王棣遂以「清君側,靖內難」爲名起兵攻陷南京,自立為帝,是爲______。
明成祖
明成祖以藩王身分起兵奪得帝位,對藩王有所顧忌。故成祖即位後逐步取消____所封的藩國。
太祖
明成祖逐步削藩。他一方面將____的藩王移至內地,奪其軍權;一方面下令地方____不可聽命於藩王,更禁止藩王干預軍事要務。藉此消除藩王擁兵自重的威脅。
駐邊;官吏
惠帝、成祖兩朝的削藩政策令北方邊防空虛,加上北方____勢力仍盛,鑒於國防原因,明成祖於永樂十九年遷都____,屯駐大軍,實行天子戍邊。
蒙古;北京
明成祖鑒於事務繁多難以處理,選拔數名大學士入值______。大學士參與獻策,因在內廷殿閣辦事,故名「____」。
文淵閣;內閣
明成祖時,內閣大學士只能遵照____的旨意辦事,沒有獨立的相權。不過,明仁宗以後大學士地位漸崇,地位俱列六部之上,當中以「____」為首,例如萬曆初年的張居正成爲一代權臣,儼如宰相。
皇帝;首輔
由於____有功於明成祖奪位,成祖對他們甚爲寵信,既委以重任,更以他們為監視臣民的重要耳目。
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