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 Flashcards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寫作手法 試說明
開門見山:帶出中心論點,令論點明確
賂秦而力虧(國力損耗)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統攝攝文:令文章結構嚴謹,脈落清晰
先破後立:先駁斥錯誤觀點,再提出自身立場
賂秦的國家
韓、魏、楚
不賂秦的國家
齊、燕、趙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用了什麼論證手法?
論證了什麼?試說明。(對比?說明?論證?)
對比論證
透過對比戰敗的土地與賄賂秦的土地,說明賂秦所獻之地遠多於戰敗而被秦侵佔的土地,論證賂秦而力虧虧。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用了什麼論證手法?
論證了什麼?試說明。(對比?論證?批評?)
對比論證
透過對比祖先得地不易與子孫隨意割地,論證子孫做法不智,以及批評子孫不珍惜國土。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用了什麼論證手法?
論證了什麼?試說明。(對比?論證?)
對比論證
透過對比割地之多與和平日子之短,論證割地賂秦是目光短淺的做法。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用了什麼論證手法?
論證了什麼?試說明。(對比?論證?)
對比論證
透過對比諸侯有限的土地與秦國無窮的慾望,論證割地賂秦不能換來和平,阻止秦國入侵。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用了什麼論證手法?
論證了什麼?試說明。(對比?論證?)
對比論證
透過對比諸侯有限的土地與秦國無窮的慾望,論證割地賂秦不能換來和平,甚至加劇秦國的入侵。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用了什麼論證手法?
論證了什麼?試說明。(對比?說明?)
對比論證
透過對比諸侯獻地與秦國入侵的情況,說明割地賂秦反而加劇秦國的入侵。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用了什麼論證手法?
論證了什麼?試說明。
比喻論證,以薪比喻六國的土地,以救火比喻阻止秦國入侵,說明抱薪救火,只會令火勢更強;以地事秦,只會助長秦國的野心,說明六國賂秦,終必自取滅亡。
蘇洵給六國甚麼建議?(賂/不賂?)
蘇洵建議
賂泰的國家不割地予泰國,而用來分封給有謀略的大臣,用事奉討好泰國的心,禮待天下才智出眾的人才;
不賂泰的國家,則齊國不結交秦國,燕國不派遣刺客,趙國信任良將;
同時六國還要同心合力抗秦,才會使泰國畏懼
沒有割地賂秦的國家為何最後還是滅亡了?以此論證了什麼?
齊:附秦而不助五國,五國滅亡𢓭,秦滅齊,統一天下,論證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燕:派荊軻刺秦,決策失當,激怒秦王,引致覆亡
趙:良將李牧被讒言所害,錯失良將,無力抗秦,引致覆亡
說明非軍事實力不足,論證「非兵不利,戰不善」
寫作目的以及論證手法
借古諷今
蘇洵借戰國時六國賂秦而亡的舊事,論述屈辱求和必定自取滅亡的道理,委婉地諷諫北宋君主應吸取歷史教訓,改變以歲幣緩和平的政策,以確保國家長治久安。
六國和北宋相似之處(外患/對外政策/國勢)
六國:遭強秦入侵,以地事秦換一夕安寢,國力虧損
北宋:受遼國與西夏侵略,以歲幣換和平,國庫空虛,國力日漸衰弱。